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点亮小灯泡》评课稿

(2016-06-15 08:44:07)

今年我执教了小学科学《点亮小灯泡》一课。本课是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第二课《点亮小灯泡》。需要的材料包括:导线、电池、小灯泡,记录单等。

在本课中,我通过“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这一主线,有效的抓住教学重点,并寻求突破难点的凭借,从而让学生在认识电器元件的基础上,顺利地点亮小灯泡,并对电路的意义有了初步的正确认识。在以下几方面做得具有代表性:

一、抓住探究生成的“误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结论。《点亮小灯泡》一课是学生在认识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后初次点亮小灯泡。学生一开始操作便充满了好奇心和迫切感,迫不及待地想点亮小灯泡,不一会儿就有“亮了!”“小灯泡亮了!”的声音。可是由于是第一次接触电,有的小组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小组不但没有点亮小灯泡,而且出现了电池发烫的现象;另外一个小组只将小灯泡的螺纹部分用导线与电池的正极相连。正是抓住了此时探究中形成的“误点”,让他们将错误的连接方法以实物模型的形式张贴到黑板上,同时让最先点亮的一组也将自己的连接情况展示到黑板上,通过对比,找出差别,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要点亮小灯泡必须用电池的两极连接到小灯泡的两点(即螺纹部分和锡点不分),并且中间不能断开形成回路时小灯泡才能点亮。

二、寻求探究的“掷点”,以便形成教学的抓手。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认识电器元件时电池有正负两极,小灯泡上有两个连接点,让学生推测两极与两点有没有联系,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要想点亮小灯泡必须用电池的两极连接小灯泡的螺纹部分与锡点部分,并且中间不能断开,教师顺势概括:两极连两点中间不断开  形成回路。利用14个字揭示点亮小灯泡的奥秘。用这个“掷点”来形成教学抓手,进而再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运用这14个字来判断连接方法的正确与否。教师有了教学抓手,学生有了探究依据,一举两得。

三、 对“生成问题”的思考 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预设为主的,但有时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自然生成的问题。当出现这些问题时,教师是置之不理呢还是随之改变教学策略?这也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了能灵活应对生成问题,我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生成问题作了探究。假如学生在第一次尝试时把小灯泡全点亮了,该怎么办;假如没有一组学生点亮,又该如何继续。没想到在教学过程中果真出现了问题。
在组织学生接亮小灯泡时,学生在做的过程怎么接也没办法把它接亮,而小灯泡不能接亮,后面的内容也无法进行。“这是怎么一回事?”我把这个“生成问题”还给了学生,让它作为学生探究的又一起点,让他们在课外的时候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提出“他能点亮的灯泡你能点亮吗?”作为对内容的补充。以便于接下去的进一步研究。

让“生成问题”作为课外拓展的又一方式。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经历了点亮一个小灯泡,分析小灯泡的发光原理,再想更多的方法点亮一个小灯泡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是有序地步步深入,认知水平也是拾级而上。而我也真正经历了教学相长的探究过程。让我感到喜悦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我们不仅共同体验了学习科学的乐趣,更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