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论小学低年级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摘要: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识字能帮助小学生更好的认识客观事物。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小学生作业本中的错别字却越来越多。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的错别字量也随之猛增。错别字的存在,不仅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而且对学生提高整体语文素养带来极大的障碍。为此,必须探究原因,解决问题。关键字:小学低年级;错别字;产生的原因;纠正方法
汉字作为我们母语的载体,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明的重任。2000年10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一二年级要多认少写。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此外,课标对每一年段的识字写字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这些都表明识字写字,写正确字的重要性。
一、错别字的类型《辞海》中对错别字的解释:错别字即“本无其字而误写之”。另,武秀梅(如何纠正小学生的错别字[J].教育旬刊,2010(4):55.)认为所谓错别字,就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是指写得不正确的字,也就是写的字不是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的字代替应写的字,这样的字是字,只是不该用在这个场合。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批阅学生的作业时经常会发现学生写错别字,尽管班级不同,学生不同,可一次作业批改下来,一次习作修改之后,不同班级的学生写出的错别字竟然相同。尤其是一些常见的形近字、同音字,其中错别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错字类型:错字是指书写时,在字的笔画、笔形或者结构上写错了,写出了本来不存在的字,即“无中生有”。(1)丢失笔画。在汉字构造部件中,丢失该有的笔画是错字产生的一大根源。如: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经常出现“初”字中的“衣字旁”少了一点,变成了“示字旁”旁了。进而分析,不难发现产生这种类型的错字,不是由于学生在老师对生字字形结构的分析没有认真听讲,深刻记忆,就是学生对该掌握的生字缺乏仔细的观察所致。(2)添加笔画。在汉字构造部分中,添加累赘的笔画是错字产生的另一大根源。如把“琴”字下半部分写成“令”;武字多加一撇,将“猴”字的右半部分写成了“候”等等。这类错别字与丢失笔画如出一辙,也是教师对字形分析不到位或者学生辨析不到位所引起的。(3)改变字形的某个部件。究其原因,这种笔误大多是源于习惯的错误牵引在作祟。如学生会把“南”字中间部分写成“羊”字;把“游览”的“游”右半边写成反文旁。(4)改变字形的组织结构。如“落”字是上下结构,学生将三点水写出来把整个字写成了左右结构。这是错字类型中最具特色的一种。
2、别字的类型错字一般体现在字形上,而别字不同。它是指在书写过程中,由于几个字字形相近,或字音相同而难以辨别,本该用某个字,却写成了另外一个字,即“张冠李戴”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纠正别字时要从它的音、形、义上综合结合起来考虑。别字也可分为四大类:(1)字形相似出现的错误。例如:松弛——误写作“松驰”;潦草——误写作“缭草”。(2)读音相近出现的错误。例如:艰苦——误写作“坚苦”;绝对——误写作“决对”;川流不息——误写作“穿流不息”。(3)意义相近出现的问题。例如:擅长——误写作“善长”;泄密——误写作“泻密”;黯然失色——误写作“暗然失色”;(4)读音、字形相近出现的错误。例如:急躁——误写作“急躁”;锻炼——误写作“锻练”;漫不经心——误写作“慢步尽心”。(5)读音、字形、意义都相近出现的错误。例如:摩擦——误写作“磨擦”;纵观错别字常见错误,我们不难发现,错别字的产生基本上都是因为读音、字形、意义是的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二、错别字出现的原因面对这几种类型的错别字,教师往往是不厌其烦地一次次订正,可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其实,出现这些频率较高的错别字,为什么难以纠正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纠正错别字这一问题就不难解决了。总结小学生错别字产生原因时,为更科学地进行归因、思考其解决对策,我们将原因分为:学生内部原因;学生外部原因。学生内部原因,主要指学生生理、心理、态度三方面。它们是小学生写错别字的最主要原因。学生外部原因,主要指教师教学方法与态度、汉字特点、社会媒体及新技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四方面。学生外部原因虽然属于客观原因,但对错别字的产生有极大影响,不容忽视。
三、纠正错别字的方法(一)教学前要有预见性
据“先入为主”的效应,纠正学生的一个错误知识,要比向他传授一个正确的知识难得多,所以,在识字教学前一定要有预见性。教师在备课和复备时,把本课易错的生字及课文中的字标记出来,根据字形寻找策略,教学时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意识到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在写字的时候就会格外注意,可以降低错误率。
那么怎样强化第一印象呢?可以分析字形特点,并在学生容易写错的地方用鲜明的色彩、形象、比喻强化正确的写法,预防学生写错别字。例如教“滚”字这个生字时,把记住“滚”中间部分的“公”字作为掌握“滚”字的关键。先用熟字帮助记忆,三点水旁、“公”、“衣”,再用红粉笔写“公”字,利用色彩引起学生注意,刺激记忆,然后利用儿歌增强记忆。这样做,不仅增加了识字的情趣,而且还加深了对字形的印象,提高了识记的准确性。
(二)利用汉字规律巩固识字 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以利用一些汉字的构字特点、发展及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1、比较字形。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大量形近字的出现,学生往往把一些字形相近的字认错、写错。如:学会了“放”,再写“游”总爱把右边写成“放”;学会了“东”再写“练”总爱把右边写成“东”。这是由于比较牢固的旧知识对巩固程度不够的新知识起了干扰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在识字教学一开始,就要强调对字形的差异,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比较分析时既要注意细微差别,又要考虑到它们的相互间的干扰作用。在防止干扰作用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比较时不要把正误两个字同时出现,这样容易使学生越记越混淆。
2、了解字义。
有一些字学生常常用错是因为不解其义。同音字互相替代而产生的别字属于这种情况。如“再”和“在”、“望”和“忘”、“幕”和“暮”。掌握这类字,就必须让学生把字义弄清楚。如在教学认识“飘”和“漂”字时,根据课文内容,可以在黑板上画了两幅简笔画:一只风筝在天上“飘”,一块木头顺着河水“漂”。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区别,明白带“风”字旁的字和带部首三点水的字不同之处。知道很多字的部首和它本身具有的涵义有着一定关系。认识这一规律可以预防学生写很多错字。
3、形义结合。
教师把形近字,根据字形的结构特点,创设语言环境灵活而有效地建立字音、字义、字形的牢固联系,从而使学生把字记准确、用正确。如许多学生“辛”和“幸”分不清,我编了这样一句歌诀:“辛苦一点,幸福十分”,用来帮助学生区分。这句歌诀根据“辛”和“幸”上半部分的不同,用“一点”和“十分”指导学生抓住字形特点辨别,还用“辛苦”和“幸福”两个词表示出意思,组成的句子也沟通了形义联系。学生读后印象深刻,既准确掌握了字形,又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三)利用口诀、歌词帮助识记
口诀、儿歌、字谜幽默风趣、简单易记,符合学生好奇的特点,对一些比较顽固的错别字很适合。如学生对“未”与“末”混淆时,可根据字义编出儿歌:“未来遥远,上短下长,末日到了,上长下短。”在学习“柜”字时,根据部件就可编出一句字谜:“好大一棵树”(或“参天大树”)。在学习生字“裕”时,用口诀“有衣穿,有饭吃,生活就富裕。”学生对这样的识字方法感兴趣,学得快,记得牢。“碧”字“王大娘和白大娘并肩坐在石头上”等等。
(四)培养良好的识字习惯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果。教师要注意教育学生树立责任感、自信心,力争写一字,对一字,养成细心观察、规范书写、自觉检查、及时纠正的好习惯。因此,要使学生从小养成自己检查自己修改的好习惯,促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我就要求学生每个人建立一个“错别字医院”,就是把平时轻易写错的字收集起来,记录在专门的一本小册子里,要写出自己写错、用错的字错在何处,找到病因后再订正、组词、解释。如“旱”读hàn,“早”读zǎo,“旱”下边是“干”,“早”下边是“十”。旱,旱灾,陆地上缺水。早,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另外,对记录下来的字,定期进行矫正训练,要求同学之间互测互评,每人只测自己错过的字。
除此之外,还要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一遇到容易混淆或不确定的字,要养成勤查字典的严谨学风,可以避免写错别字。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错别字既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交流和学习,有的甚至引发重大失误。剖析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纠正的策略,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识字、用字的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能力。
前一篇: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有感
后一篇:《小鹿的玫瑰花》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