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没有边界的中国人情(四)在哪里养老
(2016-02-15 11:50:41)
标签:
转载 |
分类: 情感 |
值得探讨
原文地址:没有边界的中国人情(四)在哪里养老作者:豆子
1.
这是一种特别类型的家庭常遇到的情况——但社会变迁中,数量不少。
有些孩子(多是儿子)在外发达了,为了成全自己的孝心,非常理想化地把老人接在身边养老。
我的观点是:一生未离开自己的家,或很少离开自己的生存环境的老人,最好不要异地养老。
异地养老,对有些老人来说,就像一株树,从小到大到老都在一片土地上,一块蓝天下··········熟悉了那里的风,那里的雨,那里的四季轮替·······突然有一天被移植到一个花盆里。
不管这个花盆是摆在宫殿、还是摆在温室,对这株树来说,都算不上“享福”。
而对“花盆树”的养护,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了“不得不”的一些情况,有不少家庭是可以避免、或者至少可以减少“移植父母”的时间的。
但是,也有些是迫于压力或者其他想法,在“好的动机”下,以“乱七八糟的结局”收场。
2.
如果给老人单独置房,让老人单过,还会好些;如果跟自己小家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后果,不用多说了。
我认为,相当一部分儿子把父母接在自己小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自私的、虚荣的举动。
把父母移植出来,在反差非常大的崭新环境中,很多老人是丧失或部分丧失“生存能力”的。这就意味着在自己老家完全可以自理的老人,在此地此时需要他人在生活上、精神上的特别关照——尤其精神上的。
儿子有没有时间关照?有没有能力关照?有没有心思关照?
如果自己做不到,让谁替自己做?自己的另一半?
也是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很多“孝子”行为,其实是基于一种不负责任的自私想法做出的。
不要说妻子替自己“尽孝”是天经地义的,这个虽然在传统道义上说得通,但现实中真的很难。
在这类家庭中,男方“大男子主义”的较多,缺少对女性的尊重和理解,是通病。
还有一种情况,是把父母接来给自己当保姆的,另说。
3.
按照某人的说法,这些年我干了不少“坏事”——昨天又做了一次。
家里来年轻客人,话题是由“一顿年夜饭吓走上海姑娘”引发的。
年轻人老家安徽北部农村,跟妻子家庭条件差别也很大。他讲了第一次带妻子回老家时遭遇的种种尴尬,比如饮食条件,比如卫生状况,比如各种生活习惯·········
再后来讲到想接父母到自己身边、但是又不敢接的矛盾心理。
我的建议:让父母到家里短期住一下可以,看看自己的生活,让他们放心,回去也可以向村里人说说;但不要做长期打算,更不要让父母把老家的房屋卖掉,后半生就跟自己。平时自己多回去,尽可能多从物质或者其他方面照顾。除非父母生活不能自理了,再想应对办法。
没有界限的“混居”,往往是老人不舒服,小家庭不和睦、所有人生活质量都受影响。
一家老小小心翼翼、累人累心的成全一个“孝道”、“团聚”,这个代价是不是有点太大?
真值得吗?
这篇文,似乎是说给男人的·········![[转载]没有边界的中国人情(四)在哪里养老 [转载]没有边界的中国人情(四)在哪里养老](//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没有边界的中国人情(四)在哪里养老 [转载]没有边界的中国人情(四)在哪里养老](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后一篇:《条例》中六大纪律之首是政治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