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红顶中介”需要以企业为导向
(2016-01-21 16:18:46)
标签:
法律财经 |
分类: 管理 |
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加速简政放权,一大批审批事项被取消或下放。然而,一些拥有特殊利益关系的“红顶中介”机构却悄然换“马甲”,改“面子”不改“里子”,从政府手中接过认证、审查、评估、收费等审批权限,蚕食简政放权改革红利。
工信部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2014年企业负担平均指数较2013年有所下降,但是与行政许可审批相关的经营服务性收费所占比重却上升。这项数据一方面表明,各级政府实施的简政放权、规范涉企收费以及各项收费减、免、缓、降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简政放权政策并未完全“落地”,企业负担依然很重。
为何中央一直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可一些企业还是感受不到“春风拂面”?部分简政放权成果被“红顶中介”吞噬是一个重要原因。2014年6月的审计署报告显示,至2013年年底,13个中央部门主管的35个社会组织和61个所属事业单位利用所在部门影响,采取违规收费、未经批准开展评比达标、有偿提供信息等方式取得收入共计29.75亿元。加上省级、市级、县级“红顶中介”的违规收入,俨然是一个天文数字。试想,这么大的蛋糕被切走,企业怎能感觉负担减轻?
让“红顶中介”回归服务企业的本质,刻不容缓。根治“红顶中介”的越位,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在法律层面规范中介与政府的关系。“红顶中介”之所以肆无忌惮地吞噬简政放权成果,无非是背后有权力撑腰。因此,要在法律层面,对行业中介的组织机构、权力构架、人员构成作出严格规定,防止地方政府把简政放权变成“左手倒右手的游戏”。
其次,要对中介机构的越界和政府假放权行为零容忍。“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对官办中介的违规、违法行为立即追究相应责任,对政府部门发生假放权行为立即追究领导责任,才能真正管住官办中介机构对制度的僭越,切实给中小企业减负。而要做到这些,迫切需要相关部门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踏石留印的决心,给“红顶中介”予以迎头痛击。
再次,要建立一套以企业为导向的评估机制。简政放权的关键在于落实。而落实的效果如何,除了要看相关部门体现在数据、报表上的字面成效,更重要的是制定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的细则,考察相关单位是否真正将取消项目核准前置条件落到实处,避免一边是政府部门宣传得天花乱坠,一边是企业经营者依然受到不必要的束缚,从而真正戳破“红顶中介”越位的画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