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推杆的一点小体会:把球“看”进洞
(2012-11-03 19:53:01)
标签:
转载 |
分类: 运动 |
我最近也在试着不摆线,但还是要试挥的。我也赞成不OK
原文地址:推杆的一点小体会:把球“看”进洞作者:风尘子
推杆的个性化色彩是最浓厚的,有点“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味道,很难说什么方法一定就是绝对正确的,自己觉得管用就好。
俺常常戏称自己是“三不主义”:不试挥、不摆线、不OK。
“不试挥”是这两年不知不觉间形成的一种个人习惯,倒也不是刻意为之,不过是把原来击球前模拟挥杆的功夫用来集中精力、寻找感觉而已,因为原来习惯试挥时和实际击球的动作总是不合拍,动手时总要考虑能不能把刚才试挥的动作做到位,或者临到准备上杆了还在考虑刚才是怎么试挥的,反而分散对击球本身的注意力,所以干脆就免了,“一次过”。
“不OK”自然不用多解释。
“不摆线”则是刚打球不久后便形成的习惯。
刚开始打球时,也是学着大家摆线,准不准的先不说,主要是发现自己有一个毛病:没办法准确地对着所摆的线进行推击,动手前老是会担心杆面到底有没有对准摆出来的线,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上面了,真正推击时不是力道不合适就是动作不协调,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慢慢地体会后,俺逐渐改换了一种方式:干脆不摆线,在做推击准备时想办法先把球“看”进洞——也就是只在脑子里想象和演习怎么才能把球给整进洞去,调动全身的感觉,尽可能给自己形成一种在实际动手推击前就能“看见”球如何从现有位置滚进洞的影像。
有的球友曾很奇怪地问俺,推杆前“为什么不看线”?实际上,俺不是不看线,肯定也要“看”,但俺看的不仅仅是“线”,而是想“看”这个球怎么才能滚进洞。
所以,俺推杆时不会去分析到底应该左边“半个洞”还是右边“一个洞”,而是综合着“看”,把坡度、方向、当时的果岭状况等可能感觉到的因素都模模糊糊搅合到一起,觉得应该是那么回事了便动手。
“看”进洞的另一个环节,是俺推杆时并不怎么关注动作,包括握杆、站位、瞄准、敲还是推、上杆多一点还是送杆多一点等,反正是觉得球怎么能进就怎么整、动手时怎么觉得舒服就怎么干,典型的“感觉派”一个。
俺早先还有一个自封的外号:德州派掌门。所谓“德州派”,说的是“德州推杆”,就是在果岭外直接用推杆整;之所以敢号称“掌门”,是在一干球友中俺这个搞法一度很抢眼,成功率特高,常常动不动就在果岭外好远的地方把球直接干到旗杆附近。
果岭外推杆的一大特点,是球推出去后要经过不同的地表面,果岭外和果岭上的地表面状况一般都会相差比较大,球经过时会有快又慢的,最不容易控制好力道——俺却不怕这个,靠的还是一个“感觉”。
“感觉派”的好处之一是烦恼相对比较少——球上了果岭后不用考虑太多,进了就进了,没进就拉到;不好的是“波依定(不一定)”,感觉好的时候自然是信心满满,感觉不好的时候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