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禹之鼎《牟司马像》像主考

(2020-02-01 14:39:47)
标签:

宝坻文史

分类: 宝坻文史

禹之鼎《牟司马像》像主考

 

                禹之鼎《牟司马像》像主考 

     禹之鼎绘《牟司马像》,轴,绢本,长101厘米,宽45.7厘米,是一幅著名的肖像作品,今藏中国美术馆。据潜堂主编《中国人物画》(四)介绍:“此图为行乐图式肖像画,画中人物正面危坐,衣皴用兰叶描,面部以赭色渲染,表现凹凸感,神采奕奕。旁书剑,屏中简笔绘制柳禽图,屏后绘巨松,遒劲窈窕。一女子携琴随侍一旁。此图以墨笔为主,器物山石局部施色,明丽而淡雅。自识云:‘侠骨嵯峨兴未孱,平生意气海漫漫。闲来看剑成新曲,付与佳人锦瑟弹。司马牟老先生命写照,并属补景。余漫检唐相国权公德舆赠王司直诗为题。时康熙四十四年岁次乙酉春绘于都门碧山堂之南馆。广陵禹之鼎作。’钤‘慎斋禹之鼎印’白文印,‘广陵沧上渔人’朱文印。”图上有石清题诗二首,“篯里弟李蟠”题诗三首。石清诗题于“戊子八月二十六日”,即康熙四十七年1708);李蟠题诗年月不详,分别题于“彭城山舍”、“金山绝顶”、“武林舟次”。

    关于像主牟司马其人为谁,似尚未有学者揭出。在清代,“司马”乃同知之别称,则可知康熙四十四年(1705)时,牟司马应为某州同知。据《清代档案史料选编》(一)第724页,载王鸿绪康熙四十四年密缮小折,有“同知牟钦元捐养用过五千四百余两,以道缺即加三级”之语,则疑此画像主当为牟钦元。

据《奉天通志》卷一百九十七《人物二十五》:“牟钦元,奉天汉军正白旗,监生。任河南巡按御史。四十六年,历兖州道。五十二年,由按察使擢江苏布政使。五十九年,历湖北河南布政使。”关于牟钦元的生平史料,还有《河南通志》《湖北通志》《苏州府志》的零星记载。据《张清恪公事略》,康熙五十三年(1714),牟钦元因藏匿通洋匪棍,被张伯行弹劾革职。经审查,并无牟钦元通海证据。所以没影响牟钦元的仕途生涯,康熙五十六年(1717),调任湖北布政使。牟钦元亦为风雅之士,编有《唐诗排律》七卷。这与石清题画诗中“仙逢脉望月当庭”“奇书古榻(拓)余才思”的描述,也是非常契合的。则此像像主为牟钦元无疑矣。

牟钦元与天津(宝坻)诗人王煐有较密切交往。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王煐自京城南下,经宛平,过牟钦元来爽阁,有《题牟东山来爽阁》诗(《王南村集》第186页),知牟钦元字或号曰东山。本年牟钦元或尚未出仕,故诗中有“小筑纡廻堪大隐”之句。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正月,王煐寓居苏州,已是江苏布政使牟钦元未能如约见访,王煐有《人日迟东山方伯不至》诗:“隔年曾有约,访我及花时。梅信山中早,先开三两枝。柴门频倚杖,岭月惭升规。不见扁舟至,空吟伐木诗。”(《王南村集》第321页)过了几天,牟钦元果然来访,王煐以家乡风味黄芽菜款待老友,赋《饷东山方伯黄芽菜》诗一首:“京师蔬果多佳种,久住他乡忆故乡。雪里黄芽来远道,闲中滋味共君尝。”(《王南村集》第323页)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春,王煐有湖北之游,三月十九日,经黄州、樊口、赤壁,有诗《赤壁舟中寄牟方伯》。(《王南村集》第344)适值牟钦元离开湖北,“挂帆长行”,二人未能见面,故王煐诗中有“相隔无百里,知君念我不。书怀托双鲤,寄向石城头”等句,表达遗憾之情。

牟钦元累官至太常寺正卿,雍正二年(1724)去职。余不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