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雎、鸠二鸟说

(2013-11-08 16:07:57)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四句诗,乃是《诗经》首篇《关雎》中的佳句,尽人皆知,无人不晓,知名度极大。这几句诗的诗意已很清楚明白,用不着我来做解释。这里,我只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句里的“雎鸠”到底是“一种”鸟呢,还是分别被称作“雎”和“鸠”的“两种”不同的鸟?

古往今来的《诗经》研究者众口一词,无不认为雎鸠是一种鸟,虽然对雎鸠究竟是什么鸟议论纷纷、岐见极多,——有人认为是鱼鹰, [1] 有人认为是金口鹗, [2] 有人认为是大雁, [3] 甚至有人认为是我们平常习见的在芦苇中结巢的“叫喳子”, [4] ……——但对雎鸠是“一种”鸟的认识却是完全一致的,没有什么疑问和异议。

是不是真的没有疑问和异议了?我看未必。我认为雎和鸠是两种不同的鸟,是两种具有象征意义的鸟,“雎”象征男子,“鸠”象征女性。下面讲一讲我的理由,看是否有道理。

按“雎”字,从且从隹。按“且”,据郭沫若先生的考释,其初始之义为男性蕃息器官, [5] 是则“雎”之初义,应指“雄性鸟”。又,“昔”与“且”古声同属定母鱼部,故相通假,所以“雎”与“鹊”通,雎即鹊也。所以《诗经》中从且从昔得声之字,往往成为男性的象征(历史学家李平心先生在其《平心史论集》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可参看。 [6] )如《鄘风·鹑之奔奔》云: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其佳例也。

我们再看“鸠”字。“鸠”从九声,与“仇”同声。《周南·兔》:“赳赳武夫,公侯好仇。”《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毛传》均释“仇”为“匹”。《关雎》中“君子好逑”的“逑”字,《毛传》亦释为“匹”。据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好逑”即“妃仇”,古“好”、“妃”本为一字,“妃仇”即是匹俦、配偶之意。所以《诗经》里从九得声之字,往往成为女子的代称。 [7]

《诗经》中以“鹊”喻男,以“鸠”喻女,是为通例。我们先看《召南鹊巢》诗云: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这是“鹊”、“鸠”对举的例子。此诗叙述一女子嫁到男家去,并带去了很多随聘之物。“鹊巢”指男家,“鸠居之”、“方之”、“盈之”,指女子去居住。后世有“鹊巢鸠占”的成语,即源于此诗。

我们再看看《卫风·氓》,中云: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此处“于嗟鸠兮”与“于嗟女兮”句式全同,以鸠喻女,不言自明也。又《曹风·鸤鸠》:“鸤鸠在桑。”“鸤”从尸,尸乃仰卧之姿。《召南·采蘋》:“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据何新《诸神的起源》论证,“桑”即“桑林”,乃远古男女欢会之所,“鸤鸠在桑”,“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均指男女欢会之事。 [8] 近读《闻一多全集》第二卷,知“以鸠喻女”之说,闻先生已有论证,然闻先生以为雎鸠为一鸟,与拙说有异。 [9]

以“鸠”象征女性,来源甚古,我试举两个例子。

据《琴操·思亲操》记载,舜耕历山,见“鸠与母俱”,飞鸣相哺食,舜因以感思,乃作歌云云。又《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这只鸟其实就是“鸠”,“鸠”与“精卫”音亦相谐,疾读则曰“鸠”,缓读则为“精卫”。由此两例,可见以鸠喻女之端倪。

我们回头再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四句,显然是运用了以鹊喻男,以鸠喻女的“通例”(由此亦可证明屈原《离骚》中的“雄鸠之鸣逝兮”应为“维鸠之鸣逝兮”,因“雄”“维”字形相近,后人传抄而致误。)鹊即喜鹊,鸠即鸤鸠,也就是布谷鸟。 [10]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依然可以遵从旧说,认为雎鸠是一种鸟,不过有雄雌之分而已。其实,这话宋代的朱熹早就说过。 [11] 不过这与《诗经》或远古的用法和理解是不同的。

也许有人会说,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远古少皞氏以鸟为官名,“雎鸠氏,司马也。”这岂不证明雎鸠是一种鸟?我的意见是,《左传》时代已晚,其作者已不了解远古以鹊喻男、以鸠喻女的习俗,因而不足为据。



[1]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初版。第2页。

[2] 蒋立甫《诗经选注》,北京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4页;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8页。

[3] 骆宾基《诗经新解与古史新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38页。

[4] 笑天先生有专文论述,发表于香港《丝路》杂志。

[5] 郭沫若《释祖妣》,《郭沫若全集·考古卷1》,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第37页。

[6] 李平心《平心史论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82页。

[7]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2,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1982年出版,第82页。又何新《诸神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出版,第108页。

[8] 何新《诸神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出版,第134页。

[9]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2,第106页。

[10] 说“鸠”是布谷鸟,至少可以举出两点证据:1,后汉邯郸淳《笑林》有《痴婿》一篇云:“有痴婿,妇翁死,妇教以行吊礼。于路值水,乃脱袜而渡,惟遗一袜。又睹林中鸠鸣云:‘鹁鸪,鹁鸪。’而私诵之,都忘吊礼。及至,乃以有袜一足立,而缩其跣者,但云:‘鹁鸪,鹁鸪。’孝子皆笑。”2,《雪涛小书》云:“公冶长解禽言,一时孔子闻鸠啼,曰:‘此何云?’答曰:‘他道“觚不觚。”又闻燕语,曰:‘此何云?’答曰:‘他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58年,第1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