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塑像作者及创作年代考(二)

(2012-02-05 06:34:53)
标签:

宝坻文史

分类: 宝坻文史

二、玉皇庙泥塑造像概览

 

玉皇庙之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古代遗留下来的147间殿宇廊庑,这些殿宇廊庑在古代建筑中虽不出类拔萃,但还是有其独具之特色,是值得珍惜保护的文化遗产;而更主要的原因是,在玉皇庙中保留了宋、金、元、明、清诸朝代创塑、重塑、重装的300余尊精美绝伦的泥彩塑神像艺术作品,这些塑像,不但在艺术成就上卓逸超群,且在数量上,亦居国内宫观寺庙之冠,而二十八宿彩塑神像,则是中国雕塑史上罕见绝特、独放异彩的精绝之作,堪称国之瑰宝。

从文献记载上看,玉皇庙造像是与玉皇庙殿宇等建筑的兴建、维修、重建、扩建相辅而行的。

玉皇庙兴建的起因,是乡民祷雨,“甘泽沾足”,为报谢上天厚恩,而“集资”建庙。天界至尊之神,是权衡三界、管领十方、统御万灵的玉皇大帝。是以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玉皇庙主体建筑“昊天玉帝殿”落成,就塑成玉皇大帝神像,以供乡民供奉。现存玉帝像,虽经后世重妆,仍保持宋塑风格。陪侍玉皇大帝的宰辅、臣尉、侍女等,亦当为同时塑造。其中之侍女像,头饰发髻和衣裙服饰各各不同,造型简括洗炼,衣饰纹理自然贴体,面相清秀俏丽,风度温柔典雅,表情顺从恭谨,总体风格与晋祠宋塑侍女群像极为相似,唯身形、面目略显丰腴,而手的塑造则更为精美细腻。比较而言,宰辅、臣尉则略显逊色,容貌平庸,不类神仙。据称,玉帝殿中曾有大小塑像118尊,现在保存下来有50多尊,这些塑像当然不都是宋代所塑,而是历代“累加” 的结果。

http://s4/middle/93c84f37t78d11cb80b73&690

http://s6/middle/93c84f37t78d12d13c515&690

玉帝殿两侧,左为三垣殿,右为四圣殿,分别供奉三官、四圣。三官,就是天官、地官、水官,这是汉末魏晋时期天师道所尊崇的三个最重要的神祗。塑像是宋代的,但是经过历代重装,已经失去了本来面貌。四圣为天篷、天猷、黑煞、真武,是北极紫微大帝的四员大将,宋时受到皇帝的重视和提倡,在道教神祗中地位显赫。神像是清代重塑的。

后院东庑的上三间是十三曜星殿,奉祀十三星君。塑像是明代的作品,其中金星、水星都是青年女性形象。水星形态端丽,神情娴静;金星手抱琵琶,神情抑郁。

后院东庑上三间为曜星殿,塑十三星君像。其中金星、水星都是青年女神像。水星左手执札,右手握笔(笔、札均已失),形象端庄,神态温柔娴静;金星手抱琵琶,敛眉有郁郁之状。该造型设计与宋代道教所定仪规相合,但塑像为明代所作。东庑中三间是关帝殿,奉祀关圣帝君;下五间奉祀蚕神等,塑像多尊,大都是明清时代的作品。

 后院西庑上三间为十二辰元殿, 中祀十二元辰真君像,即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四、 戌、亥十二地祗神。每尊像头冠前的图饰内, 分别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图案作标识,成塑于元代。西庑下八间是二十八宿殿,奉祀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原是我国古代天文学上用来观察天体经纬度和四季运行的二十八组赤道星座,唐初五行家袁天罡把二十八宿与二十八种动物联系在一起,并在每个星宿名下分别缀以日、月、金、木、水、火、土,星座的名称由原来的一个字变成了三个字,如“娄金狗”、“张月鹿”、“危月燕”、“女土蝠”等。而玉皇庙中的二十八宿星君神像是人物和动物形象的结合,那个被“弱化”、处于陪衬地位的动物,却正是星君的“本像”![1]这在古代泥塑神像中是为首例,其匠心独运、神思妙想,让人由衷赞叹。根据上文对碑文记载的分析,可以确认二十八宿塑像是元代作品。这些作品不但是玉皇庙现存塑像中的无上珍品,也代表着我国道教雕塑艺术的特色和所取得的最高成就。雕塑作者化抽象为具体,变枯寂为神奇,把动物和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系列生动真实的艺术形象。这些想象中的天界神灵,都被赋予了现实中的人的品格,如老者的慈祥,中年文官的庄重、青年文官的睿智、中年妇女的端庄和武士的威猛等等,类型分明,而各个个体又都有特点,并没有丝毫雷同呆板的感觉。二十八宿星君塑像体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凡占“水”字的星君像都以女性形象来表现,以寓意温顺、柔弱;凡占“火”字的星君像都是武士,并通过脸形的变形和夸张,以寓意热烈、勇猛。“轸水蚓”是一位中年贵妇,头戴花冠,面容俊秀,举起的右手轻盈地捏着一条蚯蚓,类似传统戏剧中“兰花指”的手势,动作优雅,神情娴静。“尾火虎”身披铠甲,须发直竖,拳头紧攥,双目喷火,身边是一只咆哮的猛虎,很显然是刚毅忠勇、除暴安良的英雄将士。这组塑像表现出作者在雕塑艺术上的高超技法,充分发挥了泥塑性能的丰富表现力,女性脸庞的温润细腻,老年肌肤的干瘪松弛,武士筋骨的刚健有力,诸如此类,都表现得十分成功。服饰的纹理细致凝练,线条疏密相间,刚柔相济,体现出丝织物逼真的质感,细部的刻画极为真实,装饰效果十分强烈,美轮美奂,精巧入神。作者还利用人物动态的方向转换、高低起伏的穿插、动物形态的多样化,组合成整体上生动活泼、气势磅礴的强烈效果。这组塑像,据称出自元代泥塑大师刘元之手,尽管无确切的文献记载所证实,但其可能性不宜轻易否定(下文将详细论证)。

  中院正殿为献殿,亦称成汤殿,奉祀的是商朝第一代帝王成汤,内塑成汤像,并有木雕楼阁三幢。

东偏殿为东岳殿,中祀有东岳大帝及夫人、儿子及麾下大将等。

西偏殿为三王殿,奉祀牛王、马祖、圈王,形容怪异。

中院东庑上三间是禁药王殿,中间奉祀禁王,他是牢狱神;右边奉祀药王,即唐代名医孙思邈;左边奉祀神医扁鹊,也有人说奉祀的是名医华佗。下两间是五道殿,现在只有五道将军(也称显通将军)的神像一尊。西庑上三间高禖祠(俗称奶奶庙),是专门为了求子保婴而供奉的神祗,内塑高禖神像及鬼卒等

http://s2/middle/93c84f37tb82bc85d9b11&690

东南偏殿为五瘟殿,殿内立像为劝善大师,和瘟道士及四方引瘟使者,神台之上有文武侍从及鬼卒等。西南偏殿为地藏殿,中祀地藏菩萨和十帝阎君等

前院东西两庑内,原祀奉文昌、咽喉、风伯、雨师等神像,均于早年毁坏。

中院、前院诸殿神像,均塑于明清两代[2]

玉皇庙神像,初创之时,因所求只为风调雨顺,所以诸神仅限“天宫”,围绕玉皇大帝,三垣、四圣而已;元时大修,扩为“天界”,十二元神、十三曜星、二十八宿,群星璀璨,蔚为壮观;后来,人们的愿望增多了,凡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之事,均希天神地祇护佑,于是牛王、马祖、禁王、药王、十帝阎君、五道将军、扁鹊、关帝、蚕神、高禖等众神汇聚,济济一堂,则成大观矣!甚至佛家地藏菩萨也被请来凑热闹了。可见乡民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是多么强烈。



[1] 正殿屋脊有金代烧制的琉璃二十八宿像,均有动物作陪衬。据殷理田《晋城文物精粹》介绍,这组琉璃像出自泽州东元庆匠人李道真之手,为海内孤品,虽称精彩之作,但意态风神,远不如泥塑二十八宿生动而富于震撼力。泥塑二十八宿像之塑造,无疑受到这组琉璃像的启发。

[2] 此节文字系根据续永庆《玉皇庙》一书及网上资料编辑而成,描述及时代断限恐有不准确之处。我虽曾亲临玉皇庙考察,但主要是去考察二十八宿像,对玉皇庙诸殿众神像,只是匆匆浏览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