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塑像作者及创作年代考(二)

标签:
宝坻文史 |
分类: 宝坻文史 |
二、玉皇庙泥塑造像概览
玉皇庙之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古代遗留下来的147间殿宇廊庑,这些殿宇廊庑在古代建筑中虽不出类拔萃,但还是有其独具之特色,是值得珍惜保护的文化遗产;而更主要的原因是,在玉皇庙中保留了宋、金、元、明、清诸朝代创塑、重塑、重装的300余尊精美绝伦的泥彩塑神像艺术作品,这些塑像,不但在艺术成就上卓逸超群,且在数量上,亦居国内宫观寺庙之冠,而二十八宿彩塑神像,则是中国雕塑史上罕见绝特、独放异彩的精绝之作,堪称国之瑰宝。
从文献记载上看,玉皇庙造像是与玉皇庙殿宇等建筑的兴建、维修、重建、扩建相辅而行的。
玉皇庙兴建的起因,是乡民祷雨,“甘泽沾足”,为报谢上天厚恩,而“集资”建庙。天界至尊之神,是权衡三界、管领十方、统御万灵的玉皇大帝。是以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玉皇庙主体建筑“昊天玉帝殿”落成,就塑成玉皇大帝神像,以供乡民供奉。现存玉帝像,虽经后世重妆,仍保持宋塑风格。陪侍玉皇大帝的宰辅、臣尉、侍女等,亦当为同时塑造。其中之侍女像,头饰发髻和衣裙服饰各各不同,造型简括洗炼,衣饰纹理自然贴体,面相清秀俏丽,风度温柔典雅,表情顺从恭谨,总体风格与晋祠宋塑侍女群像极为相似,唯身形、面目略显丰腴,而手的塑造则更为精美细腻。比较而言,宰辅、臣尉则略显逊色,容貌平庸,不类神仙。据称,玉帝殿中曾有大小塑像118尊,现在保存下来有50多尊,这些塑像当然不都是宋代所塑,而是历代“累加” 的结果。
http://s4/middle/93c84f37t78d11cb80b73&690
http://s6/middle/93c84f37t78d12d13c515&690
玉帝殿两侧,左为三垣殿,右为四圣殿,分别供奉三官、四圣。三官,就是天官、地官、水官,这是汉末魏晋时期天师道所尊崇的三个最重要的神祗。塑像是宋代的,但是经过历代重装,已经失去了本来面貌。四圣为天篷、天猷、黑煞、真武,是北极紫微大帝的四员大将,宋时受到皇帝的重视和提倡,在道教神祗中地位显赫。神像是清代重塑的。
后院东庑的上三间是十三曜星殿,奉祀十三星君。塑像是明代的作品,其中金星、水星都是青年女性形象。水星形态端丽,神情娴静;金星手抱琵琶,神情抑郁。
后院东庑上三间为曜星殿,塑十三星君像。其中金星、水星都是青年女神像。水星左手执札,右手握笔(笔、札均已失),形象端庄,神态温柔娴静;金星手抱琵琶,敛眉有郁郁之状。该造型设计与宋代道教所定仪规相合,但塑像为明代所作。东庑中三间是关帝殿,奉祀关圣帝君;下五间奉祀蚕神等,塑像多尊,大都是明清时代的作品。
东偏殿为东岳殿,中祀有东岳大帝及夫人、儿子及麾下大将等。
西偏殿为三王殿,奉祀牛王、马祖、圈王,形容怪异。
中院东庑上三间是禁药王殿,中间奉祀禁王,他是牢狱神;右边奉祀药王,即唐代名医孙思邈;左边奉祀神医扁鹊,也有人说奉祀的是名医华佗。下两间是五道殿,现在只有五道将军(也称显通将军)的神像一尊。西庑上三间高禖祠(俗称奶奶庙),是专门为了求子保婴而供奉的神祗,内塑高禖神像及鬼卒等。
http://s2/middle/93c84f37tb82bc85d9b11&690
东南偏殿为五瘟殿,殿内立像为劝善大师,和瘟道士及四方引瘟使者,神台之上有文武侍从及鬼卒等。西南偏殿为地藏殿,中祀地藏菩萨和十帝阎君等。
前院东西两庑内,原祀奉文昌、咽喉、风伯、雨师等神像,均于早年毁坏。
中院、前院诸殿神像,均塑于明清两代[2] 。
玉皇庙神像,初创之时,因所求只为风调雨顺,所以诸神仅限“天宫”,围绕玉皇大帝,三垣、四圣而已;元时大修,扩为“天界”,十二元神、十三曜星、二十八宿,群星璀璨,蔚为壮观;后来,人们的愿望增多了,凡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之事,均希天神地祇护佑,于是牛王、马祖、禁王、药王、十帝阎君、五道将军、扁鹊、关帝、蚕神、高禖等众神汇聚,济济一堂,则成大观矣!甚至佛家地藏菩萨也被请来凑热闹了。可见乡民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是多么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