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针对学生的性格差异因材施教
(2012-10-21 18:49:56)
标签:
杂谈 |
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指人对现实的较稳固的态度及其相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性格差异,针对学生的性格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
人的个性并不是某种天生的东西,没有一个人生来就爱劳动或懒惰的;或是生来就诚实或伪善的;或是生来就勇敢或怯懦的。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是由后天的生活和教育条件以及个人的生活实践,长期塑造而成的。我们的教育对象是21世纪的主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呢?1996年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在中国召开了一次21世纪人才素质理论研讨会,与会代表将21世纪的国民性格概括为:全面具有协调性、创造性、进取性、超越性,也即全面具有真、善、勇、美的精神品质。“真、善、勇、美”齐备是21世纪中国人应当追求和着力塑造的国民性格。也是学校教育应当孜孜以求的培养目标。
在当今,独生子女的学生占绝大部分,他们的性格也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在父母长辈百般呵护下,孤傲任性,有的学生长期托付给长辈抚养,要么内向郁闷、要么放荡不羁,有的学生,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使其心理畸型。如何针对这些独生子女的性格差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使之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真心关爱,了解学生的需要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国著名教育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之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样”。可见,师爱对于那些从小远离父母亲情,缺少父母爱的学生来说更是雪中送炭,暖人心扉,催人奋发。所以对于学生,我用师爱这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填补他们心灵深处所渴望得到的爱,从而使之采取积极行动去克服自卑、自暴、自弃,使自己快乐地面对学习和生活。我班有个学生叫彭龙,原本是个聪明活泼的男生,由于母亲出走,父亲长年在外打工,把他长期托付给奶奶抚养,由于奶奶的溺爱,致使他学习越来越不自觉,成绩严重下滑,甚至变得要么萎靡不振、沉默不语;要么惹事生非。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没有归咎他的不是,而是找出影响他性格的原因:一方面我适时地给予安抚和开导,帮助他树立战胜心理障碍的勇气和自信,教给他战胜心理障碍的科学方法;另一方面我用慈母般的爱去关心他,在学习上耐心地给予帮助,在生活中多给他亲情的关爱和慰藉。更有一次,他感冒发烧了,我将他送到医院量体温,打点滴,他非常感谢老师。经过一个阶段的耐心工作,他变得不像以前那样消极了,调皮了,人也上进、开朗多了!
二、让学生学会“协同”
所谓“协同”即协助同伴,这就是要求学生要具有“心中有他人”的思想感情。而当前独生子女普遍缺乏的正是这一点,由于父母长辈对孩子持娇生惯养的态度,事事迁就孩子,对孩子一味地忍让,同时由于没有受到过兄弟姐妹间及家庭、社会关系地训练,故而养成了霸道,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忠言逆耳”等的坏习惯。如我班一位学生生曾稳,,聪明,成绩优秀,但是他孤傲任性,自私自利,又听不得相反意见,同学们对他很反感。面对这个缺点比较多的学生,我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良机,一方面从小事入手,抓住实例耐心地用自己的言行去正面诱导,还有意识地让他当小组长,并特意辅导他当好这个小组长,不失良机地让他分享帮助他人的感觉与快乐;另一方面要求家长给予协助,共同教育孩子友善待人,处理好与身边人的关系。经过我们耐心反复地教导,他逐渐变得尊敬老师、体贴父母了,和同学也能友爱相处。现在的他每天为集体打扫卫生,还热情地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他还学会了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真诚地理解帮助他人。现在的他懂得了“帮助别人光荣”“自私自利可耻”的道理。
实践证明,独生子女的性格虽有差异,但我们只要用心去研究他们心理的个性特征,在教育实践中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去塑造其完美的人格力量。我认为,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应该有一门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金钥匙”,这把“金钥匙”就是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思想的指导下,对性格有差异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让我们为塑造“真、善、勇、美”齐备的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国民性格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