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海山坐忘
海山坐忘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41
  • 关注人气: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竹阴在水  兰气随风

(2011-12-17 23:16:35)
标签:

旅游

分类: 随笔散记

竹阴在水  兰气随风

——兰亭别记 

 

 孙和军

 

蜻蜓在粉红待绽的荷苞丛中漫舞,

身姿是那样轻盈,

轻盈也是一种低低的吟唱。

 

 

我是书法门外汉,去兰亭最多是感受一下那里的氛围而已。至于瞻仰圣人真迹之类,我是没资格谈的。幸好身边没有懂书法的行家,我只身一人是不用顾及别人的眼光的。我还真担心有人说——你不懂书法,去兰亭装什么风雅?不过,一年前,读了诗友白马兄1990年作《兰亭》诗,曰:“舞墨的朝圣者醉在兰亭/不懂书法的人  也说/真想在这里住住/这里真美,真静……”不如体验一下兰亭的清静之美,清灵之气,应该不算是作秀吧。

“文人天趣清犹水,贤者风期静若兰。”(兰亭古迹门联)“风静带兰气,日长娱竹阴。”(驿亭联)“竹荫满地清于水,兰气当风静若人。”(墨华亭后联)兰亭面积不大,三二步之间,就能被这些联子吸引。风水竹兰,清静灵雅,饱赏书法之美并意境之美,眼眸之间,不由脉脉生情;吟咏古人闲趣兼田园雅意,唇齿之际,竟也含香吐翠。一首《兰亭集序》,不仅引得古今中外多少书法大家临摹,而且成为集字家们制联的好素材。清静之美、清灵之气无疑是集字联的主题,如“坐随兰若幽怀畅;游及竹林躁气清”,如“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月喻天怀”,如“极清闲地是兰若;观自在春于竹林”。

风之清逸。绍兴古城,尚文之风,历来弥盛。兰亭之风,飘书墨于无影,携古韵于乡野,自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2 人修禊兰亭,写下文采斐然、书法艺术更是精美绝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起,王羲之和兰亭就与世界结了缘。绍兴市人大通过决议自1985年起,每年三月初三定为兰亭书法节。中日韩等国的书法泰斗云集于此,徜徉于此,浸染于此,效“曲水流觞”之风,乐不思归。这是兰亭独特的清逸之风,熏醉了一批批青巾长衫诗酒客,陶醉了一枝枝义气风发狼毫笔。落霞皓月,惠风碧荷,虽无丝竹管玄之乐,而足以游目骋怀。所谓“幽情共叙极目山林快咏觞,盛会本殊放怀宇宙忘今古”。极视听之欢娱而得清逸之雅致,不亦占尽风流!坐于康熙、乾隆御笔手书题刻于同碑正背的“祖孙碑”,倾耳聆听风中深沉而豪爽的言语,乾隆只能听到58年前康熙爷一声尊贵的赞叹,而我却还能同时听到乾隆“向慕山阴镜里行”的由衷仰叹,以及爷孙俩的窃窃私语。此时,虽有江风徐徐拂面,清空中送来几声清脆的白鹅的叫声;山坡的绿意铺写在几枝古木的遒枝浓叶之下,轻轻飘下的一叶也是关于生命的惋叹;蜻蜓在粉红待绽的荷苞丛中漫舞,身姿是那样轻盈,轻盈也是一种低低的吟唱。风中挟裹清逸而参差的群籁,阵阵拂过,都是一句句留着余馨的咏怀抒情诗。

水之清静。《兰亭集序》“……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清流激湍即现在的兰亭江。兰亭江自南而北横惯兰渚山下之兰亭。兰亭的水系引自此江,江畔6600平米的乐池开设了划竹排等活动。右军祠是搭在水池上的建筑,四面环水皆植荷花,祠内有墨池,墨池内又有墨华亭,清静幽雅之气弥散其间。从鹅池、驿亭到兰亭碑,一池清波一池亭。亭俯流水,水映亭影;游鱼细石,自在嬉戏;绿树婆娑,与水谐趣。最 是那条长78米、宽0.8米的“之”字形小溪,就是年年三月年年欢的“曲水流觞”处。清泉一股,自土阜后面的鹅池中缓缓流入,几经曲折,流向兰亭碑。曲水与溪石潺潺而和,鸣蝉与流泉嘶嘶以应。水岸边的水草,肯定也蘸满酒意,也能赋诗歌咏,将水滢滢的心事倾吐。铺一张宣纸,流水作墨,青草为毫,或书或画,皆是一幅清魂静魄水精神。“之”字镇不就是这样一副清雅静秀的山水墨宝吗?简单的“之”字,据说是山东琅邪王家世传宗教(道)信仰的标志,并非名字的一部分,却涵括了书圣父子寄情山水的宗教情怀与智慧精髓。王羲之有7子,姓名末字皆为“之”,当年参加曲水流觞欢宴的42人中,除王羲之外,还有他的儿子及王家带“之”字的9人,不是王家也带有“之”字的2人,而曲水也是“之”字形,真是天人合一、人之性情与山水之情合二为一的巧妙创意。更绝的是另有一条自办公区至兰亭江的溪流,中流一大段似笔直的“1”字,与依傍其右的“之”字曲流,构成了活灵活现的阿拉伯数字“12”,不正是当年流觞欢畅的12个“之”字名流吗?此或是我的无意发现,或是当年重修时的构思本就如此,至少,“之”字水文化可以成为兰亭文化浓墨重彩的一个亮点。

竹之清雅。《兰亭集序》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一入兰亭,便是满眼翠篁。石径、石桥、溪流掩隐于翠篁之中。万竹引清风,飒爽自风雅。人行其中,合万类为一己,捻千杂于胸外。竹之气节与人之灵性是相通的。所以书画家、文艺家无一不爱竹,无一不颂竹。晋之“竹林七贤”,唐之“竹溪六逸”,甘以竹林为家,而今之兰亭竹海,又何尝不是“宜烟宜雨又宜风”的诗意栖所呢?将兰亭看成一座山水园林,竹则是她的最具自然韵味的青墙,将兰亭的幽静与俗世的喧嚣隔离;将兰亭比作是一座文化盆景,竹就是她无声的“诗中诗”、立体的“画中画”。诗歌之有意境、绘画之有写意,文人的创造!植物有非草非树之“竹”,自然的造化!王羲之第5子王徽之可算竹子的最好知音,他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所以天下的竹子简直就是专为文人雅士特制的!传说竹子原只生长在王母娘娘的御花园里,受仙瀮甘露,故而长得俊秀挺拔,不似人间的花草树木。人间有竹子,是思凡的朝霞仙子带来的,她在人间结婚生子,受到王母严惩。后来朝霞将千年修行溶于血液,使竹子受到她精血的滋润,猛长50天,竹梢越过天庭而保住其丈夫和孩子。想必兰亭的竹子也是朝霞仙子留给王羲之之流的清雅文士们的,那池池清泉定是仙子所化守护竹子的。兰亭的创意是让游客在入口和出口时,有始有终徜徉于翠竹的清雅之中。那一竿竿高低齐、肥瘦宜的竹海里到处是清新水灵的少女的影子,或许其间还有一位清俊儒雅的书生,或许一出新编《聊斋》就在这里开始了……只是,你不必刻意去寻觅罢了。

兰之清香。《越绝书》记载:“句践种兰渚田”。后人因此把渚山称为“兰渚山”,把山下的驿亭命名为兰亭。这一记载证明绍兴的养兰历史至少有2500多年,堪称“中国兰花的发祥地”、“兰文化故乡”,兰花因此也成为绍兴市的市花。从兰亭检票口到驿亭,一路是兰亭国香。据传,王羲之等人常去兰渚山上采集名兰。该山兰花清香幽雅,故古人有“兰亭国香”之句。关于兰亭的兰花,明万历年间的《绍兴府志》记:“兰渚山,有草焉,长叶白花,花有国馨,其名曰兰,勾践所树……”勾践种兰,为了贡奉吴国迷惑夫差志在复国。王羲之爱兰,为了从婀娜多姿、飘逸清雅的兰叶中受到启发,揣摩拈毫运笔之心法,从而开创了笔走龙蛇、神韵流畅、美轮美奂的“天下第一行书”。青藤画派创始人徐渭对兰情有独钟,作了不少兰诗兰画,他在《兰谷歌》中写道:“句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千年却有永和事,右军墨藻流修禊。吾越兰谱本如此,只今春来稽山里,兰花兰垂云之紫。……”鉴湖女侠秋瑾在《兰花》诗中托兰言志:“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于凡葩斗艳俦。” 幽兰逢春吐芬芳,绿意处处撩人心。而且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兰花姿态优雅,清而不浊,一枝在室,清香四溢,沁人心脾。“坐久不知香在屋,推窗时有蝶飞来”。尤其是当微风吹拂时,弯曲下垂的叶片一摇三摆,悠然自得,所以古人又有“看叶胜看花”之说。兰与荆棘同饮雨露,共沐朝晖。既豁达大度,一派谦谦君子之风;又冰清高洁,一副不随俗流之性。兰实在是古今绍兴人的一种文化传承,一种永不消逝的精神标志。

竹阴在水,兰气随风。一千六百多年来,兰亭旧址虽因自然灾害和战火洗劫几经变迁,唯一不变的是她所蕴涵的清静之美清灵之气。而进入兰亭的人,或多或少也能感染这种静美、这种灵气。在门口的“翰墨风林”院里,有一幅联子,点破了来兰亭的独特感受——毫端已与心机托,胸次不使俗尘生。其实,即便你不懂诗词书画,即便你也是个庸俗之流,只要你愿将心境暂时地交出,或许,若干年以后,当你再次厌倦俗世生活的时候,你还会想起再到兰亭来。                                                                  

(2005-08-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