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初中时的震川中学

(2020-05-25 17:01:07)
标签:

母熊

回忆

海上海龙

分类: 散文,杂文

我读初中时的震川中学

/毕健民

 

安亭中学是我的母校,毕业至今整整有半个世纪过去,有些事在脑中已经淡忘,也有些隐约还在记忆里时闪时现。正值当今乡土纪念明朝著名散文家归有光之际,我将自己在安亭中学读书时,有关母校的一些情况写出,供参考分享。

那时的安亭中学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当时不叫震川书院,也不叫震川中学,校牌上写的是“上海市嘉定县安亭初级中学”,简称安亭中学。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在我读中学的几年时间里,和其他的同学一样,对学校的校史,人文方面一无所知。还是在偶然的一次,从邻居老伯伯的口中得知,安亭中学的前身是震川书院。至于其它有关细节情况他也一概没说,所以我只是一知半解地知道安亭中学的前身是震川书院。在近几年时间里,我从网上查阅后方得知安亭中学的前世今生,母校始建于清朝道光8(公元1828),是为纪念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号震川)在安亭讲学业绩,由江苏巡抚陶澍奏请道光皇帝御批建造的震川书院发展而成,历时三年建成

 

我读初中时的震川中学
  本图由原安亭中学体育教师陈民权,在1959年拍摄的安亭初级中学全景图,由徐保平老师提供。对这张照片一看,眼睛顿时一亮,对当时脑中模糊的校园情景,豁然清晰,学校前面的小河,校园中的银杏古树,一切历历在目,能有这样一张照片留存,倍觉珍贵,十分感谢陈民权老师。

1965年,我从安亭师范附属小学毕业后考入了安亭初级中学,成了该校新进的其中一名学生。当年安亭中学招生来源主要从安亭地区,也包括黄渡西片和外岗南片的部分学生,该届一共招收了三个班级,约150余名学生,有一部分没有考入安亭中学的学生,他们有些人进入了本地的一所农业中学。回想在当时能够考入安亭初级中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有相当多的同学被淘汰,那届录取的比例特别低。奇怪的是我这一届学生考入嘉定一中的一个也没有,在往年一般都有数名学生能被嘉定一中录取,不知那年是上面没有给名额还是考试的同学分数线都没能达到。我这届被安亭中学录取的学生分别被安排在甲乙丙三个班级中,我当时被分在一甲班(一年级甲班),班里一共有50余位同学。记得当时安亭中学的校长是张桂林老师,在我们进校前,他担任安中校长已经有多年时间了。他的家就住在安亭镇东大街上,离石皮桥东约30米左右远,家门对着街面。与我家距离也只有几十米距离,所以在路上时常能够见到,有时称呼他张校长,有时也叫张家伯伯,他给人的印象总是一脸和气。当时的教导主任是徐裕光老师,记忆中他的年龄在五十岁上下,讲一口略带乡音的普通话,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四川人。最近我从一位比较了解徐裕光教导主任的尹福来同学那里得知了一些我所不知的事情,说徐裕光老师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他与其妻吴自清老师辞世后分别将遗体捐献给了国家。我最近才知道这件事,为之非常感动,是多么好地老师啊,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读书时,我们的班主任是徐政孚老师,他是教我们英文课的,在我的印象中他个子偏高,精明干练。据悉他是受安亭中学的聘请,从安亭师范学校中借调过来的,所以当时他的住家还在师范学校内。顺便说一句,我们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才有英文课程的,在小学六年读书中从来没有学过半点英文。当时因根据国家对安亭中学的教学安排要求,学校前几届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是学英文的,还有部分学生是学俄语的,到我们这一届所有的学生就全部学英文了。除了上面说到的老师外,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还有:数学老师周祖钰,翁章根,体育老师陈民权,音乐绘画老师汪云章,政治老师蒋老师(据说是宜兴人,后来听到吴老师说是常熟人),校医吴老师(老家宜兴人,也是从安亭师范中借调来的),地理陈老师,很遗憾还有几位教过我们的老师一时想不起名字,没能写上。这些当年的老师在我们的心中觉得都很有教学经验,在教学事业上兢兢业业的工作,今天写上,值得我们尊敬。


我读初中时的震川中学

68届毕业甲班部分同学聚会,回忆母校留影,拍摄于2019年秋

在写到安亭中学之机,不得不要说到安亭中学与之毗邻的菩提寺。在19659月,即我们刚进校的时候,初看到的菩提寺印象是已破败不堪,有些石刻碑文损坏或被拆了,这些碑文多数是刻在大型厚重的青石板上,据说要拿去烧石灰,不知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当时菩提寺和学校两者之间没有围墙隔离,寺内也见不到一个香客。庙宇的部分房屋也成了安亭中学老师和寄宿生的寝室,我班级从黄渡,南翔和外岗来的数十位同学,他们因路远寄宿在校内,居住的寝室就在庙宇南面西侧的一排平房内。关于安亭菩提寺的历史渊源,早在没有进中学读书之前就有耳闻,传说是三国东吴孙权为母亲造的,其历史之悠久,在全国也很闻名。再说安亭中学校外校内的几棵银杏树也享有名声,在秋季银杏成熟结果时,果子被风雨一刮,往往许多掉落在地上,我们有时会在大风后去捡一些。在记忆里,该时的菩提寺大雄宝殿还没有完全被拆掉,有几次到那里走走看看。只见主殿地基甚高,平均超出平地约一米上下,要好走几个石阶才能到大殿门口处。原在殿前的两边植有不是很多,但很粗很高的毛竹,竹杆有点歪斜。抬头朝上仰望,大雄宝殿几个大字写在高挂的匾牌上还依稀清楚,闪闪光亮。走进殿宇环视,一些菩萨已经不见影踪,垫在石墩上的大殿立柱又高又粗,如一个人两手肯定抱不住,要二个人合抱才差不多,可想这些立柱是多么地粗大。后来有次到大雄宝殿的边侧看到一面被废弃的大鼓,这鼓的鼓面大的吓人,差不多有一个八仙台的桌面那么大,敲鼓的鼓槌有几十根被弃在一边,猜测当时敲这鼓可供好多人同时敲。菩提寺这昔日气派的大雄宝殿,在后来的不久,陆陆续续地被彻底拆掉了。最后在原大殿的基础上,造了一个用三角铁作大梁的新礼堂。在此顺便还要说一下,处在整个菩提寺庙宇群最前面的金刚殿那时还没有被拆除,当时该殿的前后门一直被紧锁关闭着,里面放一些学校的图书资料,杂物等。有次我们悄悄地从门缝朝里望去,见里面的四大金刚又高又大,又亮又新完好,没有一点损坏的迹象。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这最后的金刚殿也终于被拆除了,一些菩萨不知去了哪里。从此以后安亭菩提寺这闻名的庙宇只是徒有虚名,荡然无存,只有几棵古老的银杏树在默默地坚守。

 

如果说我很爱我的母校,我一定会发自肺腑自豪地说,我不但爱母校的老师,同学间的友情和友谊,我也爱母校的风景雅致,幽静漂亮。记得在1965年秋季开学时,我第一次踏进安亭中学的校门入学报到,顿时就被整洁而优雅的校园环境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校园的南大门向北,眼前是一条又宽又平坦,笔直的校园大道向北伸去,学府的感觉在脑中顿然产生。两边种植了隔离道路的冬青树被修剪的齐刷刷地,约半腰高,一长溜排着,似乎在迎候着刚入学新生们的到来。在大道的左右侧有两片园地,是用小冬青树作围栏的一方块一方块花圃,内中种植了一些我所不知名的名贵花木,如紫薇,海棠树等。再向前的不远处,是两排座北朝南大板瓦盖顶的东西向房子,东面一栋是二,三年级学生上课的教室。在西面一栋是二层高的楼房,该楼的外墙全部是青砖白线,异常醒目。楼房的下面是教室,楼上是校长,教务办公室,这二栋房子是当时整个安亭中学的主体建筑,在绿树的掩映下,校园显得特别宁静漂亮。如果说安亭中学校园环境优美,是座花园学校的话,那肯定还少不了要说到学校中的荷花池有其重大功劳。在我的记忆里,安亭中学内的荷花池,不仅有水有桥,有碑有亭,还有植满树木和竹子的假山。荷花池岸边叠石构筑,布局高低错落有致,两岸用太湖石,钟乳石点缀,池的南北对称遥相呼应。整个荷花池可谓布局合理,精巧雅致,可以说在小型园林建筑中,设计堪称一绝,不愧为帝皇御批的书院,园林建造构思方面确实与众不同。当时我总喜欢到荷花池的三曲桥上走一走,这小小的三曲桥桥面平直结实,一般情况下不会被轻易滑倒,正因为这桥有了与其它桥所不同的一折一曲,才有了她特别的韵味,在我的心中得到了极大的升华,站在桥上有种美不胜收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是回味无穷。正因为我喜欢安亭中学的风景,更喜欢校园内的荷花池,故在前几年的一天,再次重游了母校,然后写下了这首不是古诗的五言诗,聊表对母校的一点眷念。

 

安亭中学荷花池  五言诗

         

  参天古银杏,沧桑菩提寺。

信步三曲桥,洗墨荷花池。

 水榭观碑帖,后山翠竹枝。

                                                             震川名天下,书院尽桃李。

   忆震川,思母校,时光穿梭一年又一年。从震川书院建院至今,即将迎来200年校庆之际,心情感慨万分。在这些年里我们的母校也经历了风风雨雨,从震川书院到现今的震川中学,期间校名一改再改,多次反复,安亭初级中学也必然是整个校史长河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段难忘的历史,值得回顾记忆。诚然我们也不会忘记,一些曾经热心为母校作出过贡献的先贤达人们,他们屡屡为母校捐款,屡屡为母校的生存发展奔走呼吁。正因为有了他们的支持,帮助,母校才得以延续至今天。尤其是在民国动荡时期,母校曾数次遭受兵火灾难。也由于当时母校缺少经费,校园几乎奄奄一息,总是在乡贤达人们的慷慨解囊支持下,学校得以有力地恢复。他们热心爱校的精神,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传承发扬光大。回顾在近200年来从震川校园毕业出来的学子已经不计其数,桃李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其中不凡有许多优秀杰出人士,他们的业绩,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可书可歌的学子们,期待在适当的时候把他们请到母校一起庆祝,同享发展成长的快乐。

在此,我和所有关心母校的学子们一样,为母校的不断成长,感到十分高兴,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拂下,校园规模得到了不断地扩大,校室焕然一新,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我们为母校骄傲,为母校赞美,为母校迎接更加灿烂的明天而加油。

 写于:2018.12.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