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可防疾病无科学依据

标签:
末日环境说法局限性公众 |
分类: 健康常识 |
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很多营养补充剂?如果不需要,过量摄入又会怎样?最新一期的《大西洋月刊》追溯了维生素以及其他营养素在过去50年中的各种争议,如探案般步步推导出“维生素狂热”的原因。针对似是而非的说法,它最终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维生素可以预防疾病没有科学依据;大量长期摄入维生素,会致病甚至致命。
一、“不仅要吃维生素,还要多吃”?!
“是谁告诉我们日常饮食难以满足营养所需,必须吃多种维生素予以补充?至今,没有一个官方机构这样的推荐。”
2011年10月10日,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长期服用多种维生素的女性的死亡率要比那些不吃的高。两天后,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那些长期服用维生素E的男性,前列腺癌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两条新闻瞬间将维生素(又名维他命)置于镁光灯下。
其实,这些发现并不新。7个早前研究已显示,过量摄入维生素会提高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缩短寿命。要命的是,就在2012年,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服用某种维生素药丸。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对维生素的着迷可以追溯到一个人。此人成就显著,曾获得两个诺贝尔奖;但又备受争议,被称为“世上最大的庸医”。他叫莱纳斯·鲍林。他的传奇故事好像一部好莱坞的剧本。
1970年,鲍林发文“维生素C和感冒”,强烈建议公众每天服用3000毫克维生素C(约是每日推荐服用量的50倍)。鲍林相信,照此下去,感冒将成为历史。他的书很快成为畅销书,1971年出版,1973年再版,三年后又出版了修订本《维生素C,感冒与流感》,宣称将从此消灭禽流感。受此影响,维生素C的销量不断飙升,药房里供不应求。1970年代中期,5000万美国人根据鲍林的建议服药。维生素生产商称此为“鲍林效应”
二、官方从未推荐维生素C,但并不影响民间对它的追逐
1942年12月14日,是鲍林发表流感宣言的30年前,明尼苏达大学的唐纳德·库恩、哈罗德·迪尔、阿贝·贝克在《美国医学学会杂志》上发文“作为流感预防的维生素”。作者称:“在这项对照试验中,980个感冒患者治愈了,但没有任何因素证明维生素C对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发展有任何显著作用。”
此后一系列研究表明,维生素C无法治疗癌症。
鲍林还没完。后来,他宣扬当维生素C和大剂量维生素A、维生素E,以及硒、β胡萝卜素一起服用,不仅可以预防感冒、治疗癌症,还可以对付许多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心理疾病、肺炎、肝炎、小儿麻痹症等。1970年代,当艾滋病进入美国后,他说维生素也能治。
1992年4月6日,《时代》周刊的封面上满是五颜六色的药丸,一行配字称:“维生素的新威力:新研究表明它们可以抗击癌症、心脏病以及衰老。”这篇文章由安娜斯塔西亚·托菲斯撰写。“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怀疑对维生素的传统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托菲斯写道,“维生素——通常以超过推荐剂量服用——或许可以预防一系列疾病,包括出生缺陷、心脏病以及癌症,甚至延缓衰老。”
但事实是,这会让人更不健康。
1994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和芬兰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研究了2.9万名芬兰男性(均为长期烟民),这群人有更高的癌症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研究对象被分成两组,一组服用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对照组则不吃。结果摄入维生素和补充剂的人比不吃的人更易死于肺癌或心脏疾病。
1996年,西雅图弗莱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跟踪了1.8万名长期暴露于粉尘环境的人,他们有更高的肺癌发生率。研究对象同样被分成两组,一组服用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一组不吃。结果,当研究者发现服用组比不吃组患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比例要分别高28%和17%时,他们紧急终止了这项研究。
2004年,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者回顾研究了14个独立案例,其中包括17万人长期服用维生素A、C、E以及β胡菠萝素,以便观察抗氧化物质是否会预防肠癌。同样地,抗氧化物质也没有发挥神力。作者总结:“我们无法找到抗氧化补充剂可以预防胃肠道肿瘤;相反,它们似乎还提高了死亡率。”当这些研究者评估了7个最佳研究样本后发现,服用营养素组比不服用组的死亡率要高6%。
2005年后每年都有类似研究结果问世,皆出自权威机构。2011年,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心血管主席史蒂夫·尼森直言,向民众兜售多种维生素的销售说辞至今没有科学依据。同年10月,《华尔街日报》刊文,题目为:维生素的末日是否已到来?
前一篇:女人洗澡时怎么保护私处
后一篇:巧防六种白领职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