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梦想放飞
(2019-08-24 16:33:05)
标签:
杂谈 |
日前,观看了东方卫视的一档《这就是中国——听张维卫说》的时政节目。由复旦大学张维卫教授主讲有关改革开放后崛起的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旁征博引,明辨是非。然后听众提问,张教授答疑解惑。节目内容接地气,气氛热烈,看后豁然开悟,振奋人心。
那天,听众席上一个十二岁的小学生起身向张教授提问:几年后自己应该如何规划职业方向?张教授笑着娓娓道来:过去我们担心接受不到良好教育,找不到好的工作,而你们今后根本不用担心这些,未来国家建设发展会越来越好。今天你除了学习书本知识,更应该培养兴趣爱好,喜欢做什么就去做,尽情地放飞自己的梦想。
张教授这番话,其实是对让小孩“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的提醒。现在不少家长逼迫小孩学这学那,恰恰忽视了培养小孩的兴趣爱好。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 意思是透过一个三岁儿童的行为举止,便可以感受到这小孩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儿童在三岁前后是养成各种习惯的初始阶段,是学习模仿能力最强的时候,而且一旦养成习惯后很难改变,所以让孩子保持童心,增加童趣,放飞梦想,将终身受益。
《现代汉语词典》将“童心”解释为小孩子的天真纯朴的心。著名作家冰心在《寄小读者》中说:“因为我若不是在童心来复的一刹那顷拿起笔来,我决不敢以成人烦杂之心,来写这通讯。”冰心用亲身经历寄语小读者童心启迪的重要作用。永葆童心方可增加无穷童趣。
童趣,即童年生活的情趣。清代文学家沈复在回忆自己童年时,他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孩提时的沈复心里想象着,把夏天的蚊子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那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由此可见,童趣可以演化为理想梦想。
梦想,就是人的渴望。“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英国著名诗人丁尼生指出:“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实现国家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每个人才会好。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为之努力。
“少年强,则中国强。”积极教育和大力引导少年儿童保持童心,增加童趣,让梦想放飞,关系到祖国未来、民族复兴,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