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静物》

(2014-10-20 22:26:23)
标签:

中外诗文荟萃

现代诗选粹

现代诗

文学

诗人

        约瑟夫•布罗茨基:《静物》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6),苏裔美籍诗人。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摄影师,布罗茨基自小酷爱自由,因不满学校的刻板教育,15岁便退学进入社会。他先后当过火车司炉工、板金工、医院陈尸房工人、地质勘探队的杂务工等。18岁起开始写诗和译诗,1972年离开苏联,后住在纽约,用英文和俄文写作,是迄今为止诺贝尔文学奖最年轻的获奖作家。

  

  布罗茨基从1955年开始写诗,多数发表在由一些青年作家和艺术家所办的刊物《句法》上,并通过诗朗诵和手抄本形式流传于社会。卓异的诗才很快使他崭露头角,被称作“街头诗人”,并受到阿赫玛托娃和其他一些文化界人士的赏识。1963年发表的著名长诗《悼约翰·邓》是他早期创作的代表作。1964年,布罗茨基被法庭以“社会寄生虫”罪判处5年徒刑,送往边远的劳改营服苦役。服刑18个月后,经过一些苏联著名作家和艺术家的干预和努力而被释放,获准回到列宁格勒。从此,布罗茨基的作品陆续在国外出版。从1965年起,布罗茨基的诗选陆续在美国、法国、西德和英国出版,主要诗集有《韵文与诗》(1965)、《山丘和其他》(1966)、《诗集》(1966)、《悼约翰·邓及其他》(1967)、《荒野中的停留》(1970)等。

  

  1972年,布罗茨基被苏联驱逐出境。不久,他接受美国密执安大学的邀请,担任住校诗人,开始了他在美国的教书、写作生涯。1977年,加入美国国籍,现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和全国艺术与文学学会会员,巴伐利亚科学院通讯院士。

  

  侨居国外期间,布罗茨基又以十多种语言出版了他的选集,其中尤以《诗选》(1973)和《言语的一部分》(1980)影响为最大。此外,还有散文集《小于一》(1986)、《论悲伤与理智》(1996)等。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间,布罗茨基声誉鹊起,成为当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和感受力,思想开阔而坦荡,感情真挚而温和。他的诗充满了俄罗斯风味,特别是在流亡国外之后,怀乡更成为他的重要诗歌主题之一。在艺术上,他始终“贴近两位前辈诗人,阿赫玛托娃和奥登”,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音韵的和谐。

  

  1987年,由于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及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悼约翰·邓》、《韵文与诗》、《山丘和其他》、《诗集》、《诗选》、《言语的一部分》、《小于一》、《论悲伤与理智》等。

  

  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洛什称布罗斯基:“光彩夺目,在不到十年之内就确立了他在世界诗坛的地位”。瑞典文学院在授奖时称他“创作全面、思想清晰、诗意浓郁”,“具有伟大的历史眼光”,说他在东西方生活的背景使他的创作“主题异乎寻常的丰富,视界极其开阔”。

  

  布罗斯基视诗为唯一能和变幻和荒谬相抗衡的武器,他的诗把俄罗斯抒情诗的传统和西方现代诗歌融为一体,内在张力极强,题材常涉及到宗教、神话、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内容。布罗斯基的作品甚丰,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已受到西方文学界的注意和推崇,其散文、评论集《小于一》首获1986年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

  

  静物

  

  (美国)约瑟夫.布罗斯基

  

  死神将会来临,取走你的眼睛。

  ——帕韦泽

  

  1

  

  人与物将我们

  团团包围。无论是物是人

  都在折腾着我们的眼睛。

  倒不如在黑暗中生存。

  

  我坐在公园里,

  在长凳上观望

  结伴而行的一家人。

  我厌倦了亮光。

  

  根据日历的记载,

  这是一月,是冬天。

  待到厌倦黑暗时,

  我再开口发言。

  

  2

  

  时候到了。我准备发言。

  从何说起?这没什么关系。

  只要开口就行。我能沉默,

  但最好还是诉说几句。

  

  说什么?说白昼,说黑夜?

  或者东扯西拉。

  要么谈谈物体。

  对,谈物不谈人吧。

  

  人是注定要死的。

  所有的人。我也难免一死。

  谈人只是徒劳无功,

  如同往空气中书写文字。

  

  3

  

  我的血液变冷。

  冷得实在厉害,

  胜于冰冻三尺的河水。

  人不是我的所爱。

  

  人的外貌今我厌恶。

  他们那一张张脸膛

  嫁接于生命的躯体,

  显出不会脱落的模样。

  

  他们面部的表情

  使灵魂感到可憎。

  犹如对一个陌生者

  进行阿谀奉承。

  

  4

  

  物更为赏心悦目。

  无论是根据它们的外形

  或是深入它们的内部,

  都没有善恶可分。

  

  物体的内部——是尘埃

  残骸。蛀木虫。内壁。

  还有干枯的幼虫。

  摸上去不太舒适。

  

  尘埃。被拧开的灯光

  照亮的只能是尘埃。

  哪怕物体封得密不透气,

  它也被照得富有光彩。

  

  5

  

  这古老的食品橱,

  无论是外形还是里面,

  都能让我联想起

  那个巴黎圣母院。

  

  搁的内部是一片黑暗

  拖布和圣徒的法衣

  也无法拭去尘埃。

  通常,就连物体自己

  

  也不妄想战胜尘埃,

  并不为此枉费心机。

  因为尘埃——是时间的躯体,

  时间的血肉之躯。

  

  6

  

  近来我经常沉睡

  在白昼的明亮的时刻。

  似乎死神眼下正在

  把我试验,把我检测,

  

  它把一面镜子放近

  我依然呼吸的嘴唇。

  看我是否能够承受

  在白昼中不复生存。

  

  我没有动弹。我的双腿

  冻得恰似两根冰柱。

  一根根青筋纵横交错,

  犹如大理石上的纹路。

  

  7

  

  物有自己全盘的考虑,

  这一点令人惊愕,

  它们纷纷退出

  以词语构成的人的世界。

  

  物不停滞,也不运动——

  这全是胡言乱语。

  物也有自身的宇宙空间,

  绝不存在超然在外的东西。

  

  物能被砸碎、焚烧,

  或被掏空、毁坏、抛弃。

  然而在这些场合,

  它不会大骂:“他妈的!”

  

  8

  

  树木。绿荫。以及

  树下供根须缠卷的土地。

  黏土的歪歪扭扭的图案

  还有一排一排的磐石。

  

  树根盘绕交织。

  石头则以固有的重量,

  自成一体,摆脱了

  根须的反复纠缠。

  

  磐石一动也不动。

  无法推走,无法搬移。

  树荫。树荫中的人

  恰似落网的鱼。

  

  9

  

  物体。物体的褐色。

  它的轮廓已经模糊。

  一片昏暗。此外,

  什么也没有。这是静物。

  

  死神降临并且发现

  一具尸体,它的安宁

  表明死神已经来访,

  犹如翩然而至的女人。

  

  这真是荒谬绝伦:

  头­、骨胳、钐镰。

  “死神将会来临,

  取走你的双眼。”

  

  10

  

  圣母对基督说:

  “你是我儿子还是上帝?

  你被钉在十字架上。

  我怎能回到家里?

  

  “当我还没有弄清

  你是我儿子还是上帝

  你是死了还是活着,

  我怎能跨进屋子?”

  

  基督对她答复说:

  “妇人啊,这其实没有关系,

  无论是死了还是活着,

  儿子还是上帝,反正都是属于你。”

  

  (吴迪  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