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美国诗歌:埃兹拉•庞德诗选11首

标签:
中外诗文荟萃现代诗选粹现代诗文学诗人 |
埃兹拉•庞德(EzraPound)(1885-1972),美国著名诗人,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他和艾略特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他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意象派是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的文学运动,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庞德在伦敦期间与希尔达•杜利特尔(HildaDoolittle),理查德•奥尔丁顿(RichardAldington)建立起了沙龙,并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其中有劳伦斯(D.H.Law-renoe),威廉•卡罗斯•威廉斯(WilliamCarlosWilliams)等,1902年庞德确定了意象派(imagism)这一名称,1913年3月归纳了意象派的几点禁例。庞德曾主编意象派刊物《自我中心者》(TheEgoist),并于1913年编选了第一本意象派诗选。
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击》(1912)、《献祭》(1916)、《休•西尔文•毛伯莱》(1920)和《诗章》(1917-1959)等。
•《在地铁站内》赏析
庞德最著名的作品,要属意象派名作《在地铁站内》(InaStationoftheMetro):Theapparitionoftheseface
Petalsonawet,blackbough.(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在地铁站内》仅两行、14个字,是一首单一意象诗(one-imagepoem)。它是庞德根据在巴黎协和广场地铁站的印象写成的。诗虽短,但诗人最后落笔定稿前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推敲。初看起来,唯只两行如日本俳句式的诗句,殊不知是诗人偶得的印象在主客观之间反复提炼,苦思一年之后,最初三十行加工成了这简短的两行,真可谓是字字经典。
庞德曾对意象下了这么个定义:意象便是当一个外界客观的事物射入脑海化作一个内部主观的东西时,那一精确瞬间。的确,从这首诗中,我们充分可以体验到,人面和花瓣的对应制造的底片叠印一般的传神效果,而这种效果也真真切切反映了庞德对意象的内涵。在地铁站庞德眼前闪过一张张美丽的脸。
此诗酷似19世纪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作品,如反复诵读,读者能勾画出一幅色彩丰富的画面。与此同时也会发现诗歌在音的处理上很巧妙。第一行的[p]音与第二行的[p]音遥相呼应,但其中一个只构成非重读音节;两行末尾均有[au]音,只是前者有辅音[d],后者没有。第二行中[e]音的重复等都加强了这首短诗的音乐感。以湿润的黑色树枝上挂着的花瓣来比喻他眼前所闪现的脸反映出诗人令人折服的想象力。
这首诗能反映出意象派诗歌的两个重要特点:
•
诗心怪异是现代派诗的特点之一,尤其在这首诗中,意象玄妙,句意悬隔,更增添了诗意的模糊性。不光是每句诗的本身意义不明确,而且两句诗组合在一起意义取向正是相反。究竟是什么样的面孔?居然像幽灵般显现?apparition一词的翻译非常关键,它颇为诡异,原有幻象、异象等出现之意,还有鬼怪、幽灵之意,在这里被译为“幽灵般显现”,大概综合了这两个义项。问题是诗人把这些面孔说成幽灵、鬼怪的一样,是何用心?不能理解为诗人所在国度所在民族里,鬼怪、幽灵是与人亲和的,带来吉祥的,而应理解为它的反面。那么,这些面孔如鬼怪、幽灵般显现,是不是不祥之物?
但第二句把人群暗喻为湿漉漉的黑色枝条,把这些面孔暗喻为许多花瓣,其中花瓣之喻,在世界各民族中都应是美好的、鲜艳的、亲切的,似与鬼怪之喻、幽灵之喻取意相反。也就是说,只看单句不会有疑虑,两句放在一起疑窦顿生。如果把第一句看成被诠释句,把第二句看成诠释句,那么诠释与被诠释之间龃龉不合,造成读者试欲沟通诗作的本意、诗人的创作真意联系的障碍。建立不可把捉的思想雕塑,或布置不可见底的思想深渊,让读者产生理解的沟坎、陷阱,这就是现代派诗尤其是意象派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首诗让广大读者难读难解的主要原因吧。
•
按理说世上没有不可解的诗,只是依据解诗者的主观取向,所解各显神通。不过解读现代派诗确实是艰难的,诗人披露的或许是冰山之一角,大量的意义沉没于背后的暗箱之中,这冰山下的丰富意义,有诗学意义、文学意义、美学意义、社会学意义、文化学意义和哲学意义等,而不是像以前只从审美的角度来解读作品那样单一和贫乏。
我们假设这首诗两句之间既有意义沟通的屏障,又有意义沟通的桥梁,那么我们凭什么越过这沟通的桥梁,抵达意义的彼岸?现代派诗的“真意”有如康德所谓“物自体”,它隐蔽在现象的背后,是神秘的、“不可知”的,人的感觉不能抵达,只能凭借想像力来把握它,转换成阅读鉴赏用语也就是猜读,所以下面对诗的体认、领会都是想像性的、纯主观性的,未必合于诗人当初的命意。
我们先借助于诗人自己的现身说法来把捉诗作的命意:1913年的某一天,庞德在巴黎协和地铁车站下车,突然间,“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了一个,又看到了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再然后呢?是31行诗,一年后浓缩成现在的两行诗。这一则材料非常重要,让我们看到这首诗(其实是第一句诗)是怎么产生的。
但是如果仅限于此,诗意的挖掘似未完成,还有诗人的感情倾向呢?诗作的时代意义呢?仍无从知晓,于是我们发现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点:意象鲜明而情意隐晦。事实上诗作是不可能情意空洞的,正如意大利克罗齐所说:“没有意象的情感是盲目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意象是空洞的意象。”不妨从诗的中虚实形象的对应、互映来发挥我们的想像力,漫溯诗心的渊底。前面说了,第二句诗是对第一句诗的诠释,那么第二句诗中所提示或所造成的感觉和意义就非常重要了。花瓣,暗喻美丽的面孔,好像中国古诗也有类似的用法;黑色枝条,暗喻人群平庸凡常的粗鄙丑陋的身形和面孔。如此一来,一美一丑,一褒一贬,诗人的爱憎倾向、好恶态度已经有所暗示了。
可是,我们还应该凭借自己的想像力往更深处挖掘,似可感悟到,正如美丽的面孔幽灵般显现又飞逝一样,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现象和人的美好感觉稍纵即逝;正如美丽的面孔只显现给留心体察的人们一样,现实生活中的美需要人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正如花瓣长在粗鄙丑陋的枝条上一样,现实生活中的美往往生长在丑与恶的土壤上,美与丑恶对比鲜明,它们贴得太近,甚至彼此互为依存;正如花瓣给人欣喜、亲和的感觉,湿漉漉的黑色枝条给人恶心、厌烦的感觉一样,现代社会给予人的是强烈的感觉冲击,而且感觉是正面负面的落差是极大的。因此我们说,“一个地铁车站”是一个特殊环境,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它集中地呈现了现代社会的种种事象,但在大诗人庞德的眼里被提纯了,他只看到两个字:“美”和“丑”。这是不是庞德站在地铁车站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的复杂感受?至少是读者凭借想像力猜读到的感受。
扇诗
白绢扇啊,
纯洁如草上霜,
你也被搁置一边。
郑建青译
在地铁车站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飞白译)
普罗旺斯晨歌
有如苍白湿润的铃兰
凉凉的花瓣
拂晓时她躺在我身边。
合同
我跟你订个合同,惠特曼—一
长久以来我憎恨你。
我走向你,一个顽固父亲的孩子
已经长大成人了;
现在我的年龄已足够交朋友。
是你砍例了新的丛林,
现在是雕刻的时候了。
我们有着共同的树液和树根一—
让我们之间进行交易。
(申奥译)
少女
树长进我的手心,
树叶升上我的手臂,
树在我的前胸
朝下长,
树枝象手臂从我身上长出。
你是树,
你是青苔,
你是轻风吹拂的紫罗兰,
你是个孩子——这么高,
这一切,世人都看作愚行。
(赵毅衡译)
舞姿
为《加利利的卡纳的婚礼》而作
呵,黑眼珠的
我梦想的妇人,
穿着象牙舞鞋
在那些舞蹈的人们中,
没有人像你舞步如飞。
我没有在帐篷中,
在破碎的黑暗中发现你。
我没有在井边,
在那些头顶水罐的妇女中发现你。
你的手臂像树皮下嫩绿的树苗;
你的面孔像闪光的河流。
你的肩白得像杏仁;
像刚剥掉壳的杏仁。
他们没有让太监护卫你;
没有用铜栅栏护卫你。
在你憩息的地方放着镀金的绿宝石和银子。
一件黄袍,用金丝织成图案,披在你身上,
呵,纳塔——伊卡奈,“河畔之树”。
像流经苍苔间的潺潺溪流,你的手按在我身上;
你的手指是寒冷的溪流。
你的女伴们白得像卵石
她们围绕着你奏乐。
在那些舞蹈的人们中,
没有人像你舞步如飞。
(申奥译)
白罂粟
白色的罂粟花,沉重地负载着梦,
我渴望着它们的唇瓣
当我瞧见它们隐匿
出没在阴影之中
-它们是白色的-
如果有人用她眼中古老的渴望瞧我,
我将如何回答她的眼色?
我已经追随森林中的白人。
是的,这是一次长的追寻
这是一次焦渴,当我看到它们
在挺立的树丛中消逝,忽隐忽现。
呵,当爱情在心中熄灭,
人们何等悲痛。
申奥译
为选择墓地而作的颂诗
整整三年,与他的时代脱了节,
他努力恢复那死去了的
诗的艺术;去维持“雄浑”
本来的意义。一开始就错了的——
不,不是,但要知道他生在
一个半野蛮的国家,落后有余;
总坚决地想要从橡树上拧出百合;
做攻城勇士;装作鱼铒的鳟鱼;
“神令众人在特洛伊城受苦”
没有堵塞的耳朵听见那歌声;
因此,那一年,仅给礁石留下少许余地,
海洋汹涌的浪涛把他载承。
他真正的爱妻是福楼拜,
他垂钓在顽固的岛屿旁边;
宁欣赏女妖赛西的秀发
不愿遵从日晷上的箴言。
不受“世事进展”的影响,
他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不过才
三十多岁的年纪;这个例子
不会给缪斯的冠冕增添一分光彩。
1920
梁秉钧译
咏叹调
我的爱人是深深藏在
水底的火焰。
-我的爱人是欢乐的亲切的
我的爱人象水底的火焰
难寻踪影。
风的手指
给她带去
脆弱的
快速的问候。
我的爱人是欢乐的
亲切的
难于
相逢
象水底的火焰
难于相逢。
申奥译
使者
去吧,天生无声的书,
告诉她唱一次罗斯*的歌给我听
若要是你有歌
就象你有知识一样
你就能消除
甚至我的错误.那沉重的包袱,
并且给她的光辉带来长寿
告诉她,她将珍贵宝物
投入空中,
一切都没有意义,只有她的恩情
使此时获得生命
我将令它们活得
象玫瑰,在魔术样的琥珀中
红色泛出橙黄.一切
成为一种物质,一种颜色
藐视着时间
告诉她,她
唇边带着歌声走开
但没有唱出声,也不知道
作者是谁,别的嘴唇
可能和她的一样美丽
可能在新时期,夺取了她的崇拜者们
当我们两人的骨灰,和华洛**的
一起洒下,一层层埋在无声无息中
直到变迁摧毁了一切
只有美丽幸存。
*亨利•罗斯(1598-1662),英国作曲家。
**爱德芒•华洛(1606-1687),英国诗人,曾写《去吧,可爱的玫
瑰》。这首诗披庞德用作《使者》的模式。
郑敏译
诗章第49号
赞七湖,有佚名诗曰:
雨,空江,孤旅,
冻云中现一团火,黄昏骤雨
船篷下一盏孤灯。
芦苇沉沉,弯弯,
竹林簌簌如泣。
秋月;沿湖山耸
浓弊锭
暮似云帘,
笼涟漪;而穿帘
是月桂尖长的枝刺,
芦苇丛荡一支寒曲。
山后佛寺的钟声
随风飘来。
四月逝帆十月归,
船溶入银波;缓缓;
太阳独耀江上。
一竿酒旗揽斜阳
斜光中几缕炊烟依稀
忽有雪飞江上
大地玉裹
扁舟似灯笼摇荡,
流水凝寒。而在山阴
黎民悠悠自得
大雁猝降沙洲,
云拢聚窗口
水渺渺;雁与秋并行,
渔火上空一片鸦噪,
光移北天际;
有数童掷石捕虾。
1700年康熙巡歇山湖畔,
光移南天际。
国屯富亦衰?
这会遗臭万年;会为鬼怪。
大运河虽为昏帝享乐而掘,
可它仍流至通县。
卿云烂兮
纠缦缦兮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掘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第四度,安宁的空间。
其威制伏野兽。
郑建青译
网络选编:苍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