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里尔克存在主义诗学主张

(2012-12-16 08:51:16)
标签:

中外诗文荟萃

现代诗选粹

现代诗

文化

诗人

                  里尔克存在主义诗学主张

  

  1.诗是经验。

  “诗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是情感(情感人们早就够了),诗是经验。”这种经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历和体验,它被赋予了存在主义的特定涵义,它的形成要经历几个阶段:首先是诗人需要观看、认识、了解、感觉万事万物;然后,能够回想起这一切来;最后,需要忍耐,“因为回忆还不算数。等到它们成为我们身内的血、我们的目光和姿态,无名地和我们自己再也不能区分,那才能以实现,在一个很稀有的时刻有一行诗的第一个字在它们的中心形成,脱颖而出。”这样的经验绝不是诗人激情的喷涌,感伤的抒发,它是经过大脑反复思考、心灵再三过滤的知性之思,冷静之思,它是反反复复在诗人心中出现的经验,已和我们的生命融为一体,在生命中积淀下来的真实存在。所以,这样的经验既是冷静的、不动声色的体验,而且是富有存在色彩的真实存在。

  诗是经验,是对传统的诗学观点“诗是情感”的反动。

  

  2.一切皆可入诗。

  在里尔克的眼里,只要是真实的存在,都可以进入诗歌之中。“‘选择和拒绝’是许多诗人的态度,我们常听人说,这不是诗的材料,这不能入诗。但是里尔克回答,没有一事一物不能入诗,只要它是真实的存在者。”

  真实的存在包括两个层面的存在。一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尤其指人的内心,因为“恋人啊,除了内心外,无论何处,世界是不存在的。”世界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因此,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卡卜斯的信中,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生成观:走向内心。“艺术品都是源于无穷的寂寞”。“创造者必须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自身和自身所联接的自然界里得到一切。”人的内心世界是那样的不可把捉,而爱,寂寞,恐惧等种种真实的存在,却在诠释着个人的生存状态。

  里尔克以自己的方式诗意刻画了刻骨的孤独:“我犹如一面旗,在长空的包围/……我知道起了风暴,心已如大海翻涌。/我尽情地舒卷肢体,/然后猛然跌下,孤独地/听凭狂风戏弄。”

  他从未停止过对个体存在的追问:“我是多余的吗?”“万物都处于循环中,/我也生活在增长的循环中间,/也许我无力完成那最后一次循环,/可我仍希望尝试一番。”“恋人们,你们互相满足的人们,我要问你们/关于我们的存在。你们互相握紧。你们有证据吗?/看啊,我的双手互相知觉着/我苍老的面也埋伏在双手间。/这样给我些微的感觉。/可是谁敢就此断言已经存在?

  里尔克的诗歌题材非常广泛。自然万物,常常成为他讴歌的对象和诗意的源泉,但是,这些事物首先是真实的存在者。“在我看来,艺术是个体的追求,它越过界线和黑暗,寻求与万物的一致,不分巨细,在这种持续对话中摸索,最终来到一切生命幽秘的发源地。万物的秘密在他内心与他自己最深切的体验融为一体,好像成了他自己的渴望一样,让他能听得见它。”

  其次,他必须远远地观看。“人也必须把万物从自己的身边推开,以便后来善于取用较为正确而平静的方式,以稀少的亲切和敬畏的隔离来同它们接近……人不应再物质地感觉它为我们而含有的意义,却是要对象地看它是一个伟大的现存的真实。”“现存的真实”看似一个普通而不经意的字眼,却泄漏了里尔克的取材标准,敞开了里尔克看待万物的视角和立场,无疑,这也是开启里尔克咏物诗阅读之门的一把文化钥匙。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里尔克的咏物诗的存在主义特色。在里尔克眼里,万物都是真实的存在,因为自己的存在而伟大。它们承担着自己的生死,为自己而存在,并不是为了人类而具有存在的意义。人类应该平静地看待他们,远距离地观看它们,在万物悄无声息的存在中,去感觉它们有规律的出现和消隐,在动物的行走中,去领会它们是怎样担负起时间的流逝,去担当自己的运命。在《杜伊诺哀歌》中,诗人这样写道:“我们只不过是从万物旁经过/有如一阵空气的交替。/万物一致地不谈我们的事情,或许/半是羞耻,半是不可言状的希望。”

  3.自立是美。

  什么是美?在里尔克的眼里,艺术品是假扮成以某个记忆、经历或事件为托词而发的内心深处的自白,可以脱离它的创造者独立存在。里尔克认为,“艺术品的这种自立是美”。而且,“美的本质不在其作用当中,而在其存在当中。”所以,里尔克看来,美在于艺术品本身,在于本体的存在,与任何功利目的无关。它自身独立的存在就为了存在,不是为了某种功利目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再去寻求伟大的题材……最不起眼的发现恰恰最讨我们的欢心。这是最有力量的见解之一:一切都是内容,都可以有所意味。它们通过形式,即借助于它们区别于‘众多’与‘陌生’的方式来获得内涵。赋予最渺小的素材以灵魂,思忖这毫不重要的东西在何种范畴内可以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一桩非同寻常的事件,以及将这素材的最深沉的、从未公开过的意志付与实现,以上这些,在我看来,都是艺术家目前的使命。如果艺术家也持这种观点的话,形式同样也获得了一种罕见的重要性,它于是成为艺术品的真正隐秘与坦诚的部分。有的艺术品,其轮廓构架的每个转承曲折都显示着艺术家的爱和渴望,与之相对,有的艺术品则让偶然与任意参与确定其外在形式,这样的艺术品在价值上一定会大受损失。”

  里尔克重视艺术品的自立,赋予形式以重要的本体地位。这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表现为对诗歌定型美的执着追求。里尔克早期的诗歌具有新浪漫主义风格,注重抒情,富有音乐性,从《图像集》开始,里尔克尝试着利用“图像”把全诗从结构上固定下来,意味着他的诗歌从模糊的伤感向精确的造型转型。正如冯至所说:“在诺瓦利斯死去,荷尔德林渐趋于疯狂的年龄,也就是在从青春走入中年的路程中,里尔克却有一种新的意志产生。他使音乐的变为雕刻的,流动的变为结晶的,从浩无涯涘的海洋转向凝重的山岳。”

  里尔克中后期的诗歌着意追求雕刻般的美,一些无形的事物都诗意地获得了有形的把握。如《前进》一诗中写道:于是我深沉的生命重新隆隆然,/仿佛进入了更宽阔的河岸。/万物于我愈来愈有缘,/我看万象愈来愈深远。/对于不可名状物我已愈加熟谙:/我用感官像用鸟一样高攀,/从橡树攀进了多风的云天,/而我的感觉仿佛脚踩鱼脊/沉入了池塘里被切取的白天。

  内心情绪的波动是难以捉摸的,在里尔克的诗中却都变成了可感的定型,如《回忆》中写道:你的生命惶恐,巍峨而成熟,/于是它他时而拘束时而通达,/在你身上轮番变成石头和星斗。无形的惶恐,成了可感的石头,可以想像的星斗。难言的寂寞呢:寂寞像一阵雨。/它从大海向黄昏升去。(《寂寞》)在《孤独者》一诗中,则将孤独者的内心比作一座城楼:/不,我的心将变成一座城楼/我自已将在城楼的边缘停歇;/那里别无长物,仍是悲愁/与无言,仍是大千世界。

  4.诗是个体的非个性化。

  里尔克的存在主义立场,工作而忍耐、注重观看的态度,使他获得了一种客观冷静的视角,无疑也使里尔克的诗歌呈现出非个性化的色彩,使他的诗歌走出了个体感性的阶段,而进入非个性化的境界。“这集子(《新诗》)里多半是咏物诗,其中再也看不见诗人在叙说他自己,抒写个人的哀愁;只见万物各自有它自己的世界,共同组成一个真实、严肃、生存着的共和国。”

  里尔克在诗中表达的种种主题,摆不脱的孤独、挥不去的寂寞,难以克服的恐防惧,与生俱来的死亡,虽然打上了他个体的色彩;但里尔克所思索的形而上的关于万物,关于宇宙,人的内心世界,是整个人类不可回避的永恒的难题。正因为这样,他的诗歌历久弥新,给后来者以取之不尽的丰富养料。

  (摘录自孤独的老愤青《里尔克和中国现代文学【之一】——里尔克的存在主义诗学》

    http://blog.sina.com.cn/u/60ba9bd201018u6j

                                                    编辑:cangji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