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祭祀
(2013-03-15 16:50:32)祭祀妈祖的民间俗例
千年来,在民间保留不少有关妈祖的民俗,反映了妈祖信仰的具体特点。妈祖生前为人民,特别是为渔民作了许多好事,殁后被人立祠奉祀,视为神明。从此,随着妈祖传说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其信奉礼俗及妈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渐被民间吸收,演变成为民俗,形成许多俗例。
诞辰禁捕 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前后数日内,渔民有不能下海捕鱼或垂钓的习俗传承至今。据《天后显圣录》载:东海多神怪,渔舟常溺。天后说:“此必是鬼神为殃”,便命操舟鼓浆驰大海中流。那时风日霁静,望见水族辏集,锦鳞彩甲,跳踊吐水沫,看见一处涛头,拥着一尊类似王子仪表的神,在天后面前鞠躬高呼。顿时水潮汹涌,舟中人怕得发抖不已。天后说“不必怕”。即传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海不扬波,才知道是龙王来朝。以后凡天后诞辰,海中水族都集洲前庆贺。据此,渔民认为这几天内,龙王来朝拜妈祖,潮水汹涌,故不能捕鱼垂钓,以示对妈祖的纪念。
半截红裤 湄洲岛的大数中、老年妇女,常穿一条特殊的外裤,上半截为红色,下半截为黑色或蓝色。据说这是仿效妈祖的服式。《天后显圣录》载:路允迪出使高丽,道经东海,……见一神女现桅竿,朱衣端坐。又载元顺元年春,粮船七百八十只,由太平江路太仓刘家港开出海洋,遇风突、……官吏恳祷于神后,祷尚未完……,恍见空中有朱衣拥翠盖,停立舟前……,不多时,风平浪静。这些记载说明妈祖着服朱衣,故湄洲岛妇女为神圣而仿效。但妈祖是神明可穿全红,世人为俗人,所以只取一段红色。以此表示对妈祖的敬奉,也借此保平安。目前,各地在举办传统的祭祀妈祖的仪式中,都有扮演身着这样服饰的角色。
梳篷形髻 梳篷形髻,也叫做帆船发髻。相传当时因为湄洲岛习惯男人出海捕鱼,女人在家理事。朝夕祈祝妈祖保佑出海人平安。湄洲岛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头顶发型都是船帆状的。即在头的中后部,梳成一个别高出10多厘米,成半孤型竖起的类似船帆的发髻,也叫“妈祖髻”。梳法是先把头发分成左、中、右3部分,再把中间部分头发梳成发髻,再梳左右鬓发。然后统一固定起来梳成船帆一样的髻。有时还在摞髻上插上一根大的缝衣针或银针,针上坠着一条红线,使发型更好看。据资料显示,妈祖生前也是梳成这种船帆发式的,后人为了仿效妈祖,而形成习俗。梳成这种船帆发髻,除了表明为怀念妈祖生前的大德之外,也希望得到妈祖的庇护。
“圣杯”问卜 是妈祖信俗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个宫庙都用一对竹根制的法器,呈半月形,一面平坦,一面隆起,合成一对俗名“圣杯”,以此问卜。据民间传说,有一位补鼎(即烧饭用的锅)师傅来到湄洲补鼎,小时候的妈祖因为好奇,一直在旁边看,补鼎师傅把熔化的铜水往鼎的破洞补,妈祖就好奇的问:这会不会掉啊?一问那铜水马上就掉下来,连续几次都这样,后来要赶她离开,女孩说:“走开是可以
,但我要那烧熔化的铜水”。补鼎师傅为了报复,就恶作剧答应了她的要求。女孩即用手捧起那烧红的铜水回家,却安然无恙。后来妈祖都以这对手所冷却铜水所形成的“圣杯”,与天界通话。后人仿效,用竹根制作法器,成为问卜的民俗。
悬挂菖蒲 端午节时,民间都盛行在门上悬挂菖蒲,以为辟邪。这一民俗却与妈祖治病救人的传说有关联。据《天后显圣录》载:有一年瘟疫盛行,莆田县官全家病危,役吏告县官以湄屿神姑法力广大,县官斋戒亲往请教,天后念其素称仁慈,代为仟悔,取菖蒲九节,令贴病者门首,煎蒲饮之,病者立愈。县官喜再生之赐,举家登门拜谢。自此神姑名闻全国。此后,民间认为菖蒲乃妈祖所赐,可以辟邪消灾,相继仿效悬挂,渐成各地民俗。
求请信物 妈祖令旗三角状,左面绣龙,右面绣凤,上书:“天上圣母”四字;妈祖灵符,通常是长方形,上用篆体子书写在民间信仰的民俗中,有一种对神灵寄托的特殊现象如:制造新船、新船首航、渔民赴外作业、商人赴外经商等,都要先到妈祖庙祈愿、膜拜,求得信物。通常以庙里妈祖令旗和妈祖灵符等,挂在自家门口和梁上、船上、身上等,以示妈祖神灵永伴左右,保佑平安。
泛槎挂席 莆地渔船出海,常在桅杆上挂一帆式草席,以保顺风。据说此俗也是来自妈祖。《天后显圣录》有载:天后欲渡江海,适逢舟中不备篷桨,船夫因风涛汹涌,不敢出行。天后说:“没有关系,可用草席代替它”。于是叫人把草席挂在桅杆的末端,帆挂起后船驶出海,既快速又平稳,有如凫鸥的浮影。后来因用草席,笨重不便,就改用布制,上插“天上圣母”三角旗以为代替,这是古代挂席改变而来的民俗。
装点“烛山” 妈祖元宵节晚上,不论是大宫小庙,都要装点“烛山”。所谓“烛山”,即在天后宫的庙广场前,用铁或木头制成高低不等的排架,在排架一定距离的位置上,装上竹夹,以便插烛之用。这晚信徒各献一对龙凤花烛,点燃后插上,于是远看似一座烛山,象征妈祖在海上显神光。事后,信徒自己记住点燃的位置,待龙烛烧到剰下一、二寸时,将火熄灭后带回家中继续点燃烧完,以示瑞兆临门,全年平安。
抽签诗句 民间俗谓“跨进庙门两件事,烧香抽签问心事。”实际中国民间信仰乃“是融洽了佛道以及古老的许多传说信仰而成”。(李亦园《人类的视野》)抽签仍是民间信仰的一个古老的成分。民间许多妈祖庙都有保存签诗,如:妈祖甲子灵签60支,妈祖二十八宿灵签28支等,从签支诗文可分为五类:(1)出门、行人、书信;(2)风水、择居、坟地、迁居; (3)婚姻、寿诞、生子、兴旺;(4)前途、禄位、求财、富贵、生意、诉讼;(5)探病、祸灾、病情、神明等等,均为人们日常生活所碰到。
妈祖经文 关于天后娘娘的经文,有一种叫做“观音大士说天妃娘娘经”,因元朝佛教甚行而流传至明代后期出现的经文。又明永乐七至十年(1374—1377)的“三教搜神记”里的经文是“太上老君说天妃经文”。近代南洋马来西亚流行的一种经文是“三字经”形式的,是清乾隆年间在南洋另行创建的经文。从许从宫庙留下有关妈祖经文内容来看,经文多这叙述妈祖生平事迹或神明法力,较少有严格的意义。只能在祭礼中进行一种诵念的过程。也有一定的和生命力。
总之,妈祖信仰是一种社会心理,是人们对妈祖这种海神(实际上是对妈祖其人)的敬仰、尊崇,或寄托某种愿望。随着社会心理的需要,信仰的内涵得到逐步发展和扩大。从宗教学方面,妈祖信仰属于民间信仰范畴,它兼有儒、佛、道、巫各方面的色彩。但又与宗教信仰不同,它基本上是属于自然神崇拜一类。妈祖信仰最精华最有生命力在民俗方面。很多民俗活动都来自仿效古人的习惯,或纪念古人的礼俗,或根据神话传说而产生,但经长期流传后,就赋予这些民俗以强烈的民族气息,丰富优美的文化内容,值得认真研究与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