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暮登吕梁离石宝峰山

标签:
山西吕梁离石宝峰山旅游 |
分类: 散文、游记 |
宝峰山,亦作“宝丰山”“宝盆山”,是吕梁山的一支余脉,位于吕梁市离石区城东30公里处的信义镇归化村南隅。山脉东西绵延30公里,海拔1500多米,主峰海拔1755米,占地约2.5平方公里。
宝峰山环抱于苍松翠柏、四季常青的群山之中,满山奇花异草,山势峻、险、奇、秀。所有建筑全部建在山脊上,多数殿堂建在巨石上,随山就势,布局奇巧,建筑独特。是一处集原始森林、古建、石山为一体的开发地。
8月28日,我们在考察完骨脊山后,驱车返回离石之时,经过宝峰山脚下的信义镇永红村,决定在此村的农家乐就餐。由于还有时间,大概也就是5点30分左右吧,所以我提议先登宝峰山游览后才吃晚餐。
可能是由于考察骨脊山是累了吧,一行众人响应者极少,这有两个年轻人欣然同意。
于是其他人在永红村休息,我与两个年轻人前去登山。
上山有一条狭窄简易的水泥路,我们开车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一路向上。开到距主峰还有大概三分之一路程时,没有公路了,于是我们只好弃车徒步登山。此时太阳已是逼近西山,周围群山已呈夜色笼罩之状,我们必须加快登山速度,否则就无法登上主峰了。
在两位小伙子的带领下,我们快速攀登,在距离峰顶大约还有500米时,我已累得气喘吁吁。停下脚步回头一看,太阳已坠入西方山后,但见落日的霞光直射天空,将西方染得一片通红。四周群山山势起伏蜿蜒,时有悬崖壁立,山上林木茂密,几十里山坡苍松翠柏覆盖,郁郁葱葱。晚风起处,涛声阵阵,响彻整个山谷。
回头一看,只见最后约500米的宝峰山主峰,全由巨型砂岩组成,青峰独秀,峭岩壁立,山势险峻。上山已无道路,只又沿着巨石的缝隙往上攀爬,既无阶梯,又无护栏,且已是夜幕降临,攀爬艰难而危险。
主峰现存有唐、宋、元、明、清古建筑12座,全部为砖石结构。据庙内石碑记载,宝峰山道观创建于西汉平帝刘衍元始年间,由3座山门、12处单体建筑组成。分别为“弥陀宝塔”、“玉皇通明殿”、“八龙水母殿”、“王母殿”、“五岳圣母殿”、“十王殿”、“千佛殿”、“黄箓万神殿”、“琉璃殿”、“观音殿”、“三教堂”、“人尊楼”等,是一处佛道共处的建筑群体。山上的建筑全部筑在山脊上,多数殿堂建在巨石上,随山就势,布局奇巧,构思独特。殿堂内为箍窑顶、外为歇山顶,砖磨雕斗拱,屋檐四角起翘。建筑既节省材料,又庄重美观,可谓独具匠心。
在攀爬到第一处建筑群时,天色渐黑,上面的寺庙道观损毁严重,有的已倒塌,未倒的也只能观其轮廓,庙里墙壁上精美的壁画(壁画在黄土抹底的基础上,直接勾墨上色,采用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绘有水、陆、天三界众仙像一千余尊,形态各异,着色艳丽,构图严谨,技法娴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已经完全看不清了(附上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主峰最高点的“弥陀宝塔”,始建于唐代,是宝峰上最早的建筑物。宋代经过维修,高约7米,实心方状,二层楼阁式。水磨砖砌筑,仿木斗拱。宋代维修时底部东西两侧镶有黑色琉璃浮雕图案,工艺十分考究。千百年来,它傲然挺立,饱经风霜,虽被雷电击毁部分,仍然矗立峰顶。
我在第一建筑群处观赏时,两个小伙子已登上最高点的宝塔边了,而我所处的地方,距离宝塔大约还有100米左右。我实在有些看不清路了,且山势陡峭,也没有真正的路,我努力地向上攀爬到山顶建筑群的一座寺庙下方约30米处时,就只见绝壁,不见路了。为安全起见,我放弃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仰视着拍了几张寺庙宝塔的相片,就招呼小伙子下来,摸索着慢慢攀下绝壁,下到停车处时,天已完全黑下来了。
我们驱车下山至半山腰时,未上山的朋友见我们时晚未归,开车上山接应我们。
约8点,我们到达永红村农家乐,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当地美食后,离开永红村,向我们的住宿地——离石市区进发了。
此次登山,由于太晚而时间仓促,不但不能享受到山上的美景,(如当地人介绍的奇石怪树:“石象迎宾”、“神龙探海”、“獬豸守关”、“灵龟镇山”、“石晷测日”、“林木妙生”、“夫妻并蒂”、“母子相依”等。其中最为奇险的石龟之巨,重达三千斤,长4.3米、宽1.8米,以形似龟而得名;风动石,则临空绝顶,半入云端,其奇在“一人伏其上而形动,多人伏其上而寂然”)而且攀爬艰难危险,让同行朋友们担心,实在不该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