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赏析
(2014-04-21 08:58:26)
标签:
唐宋诗词赏析苏轼词赏析文化 |
分类: 诗文阅读赏析 |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倚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2)平山堂:欧阳修于仁宗庆历年间所建,址在今扬州市瘦西湖蜀冈法静寺内。(3)兰台公子: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他曾任兰台令。其《风赋》中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之语。
【赏析】这首词的上片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景色。词人把快哉亭与平山堂融为一体,以虚衬实,用实写虚,表现出快哉亭上所览之景的高远空濛的意境。
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
“长记平山堂上”五句,是记忆中的情景。词人用回忆镜头,以虚托实,以想象对眼前景象进行侧面描写。“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并以此比拟在“快哉亭”上所目睹的景致,使之与“平山堂”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
词的下片前五句,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现亭前江面广阔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并由此生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这是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忽然”两句,写一阵狂风,江面倏忽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搏击。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凸起,由静境忽变动境,自然过渡到全词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浪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
以下几句,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宋玉曾将风分为“雄风”和“雌风”,在作者看来,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观景象即是明证。
全词写景意境开阔高远,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贯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下片的描写和议论,豪纵酣畅,气势磅礴,格调豪迈雄健。尤其是结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和豁达豪迈的情怀,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全词在艺术构思上,具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纵横捭阖的特点。所以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评价这首词道:“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
蝶恋花·暮春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释】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赏析】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
上片主写暮春,微露惜别之情,
“簌簌无风花自堕”,写暮春花谢,点送公择的时节。暮春落花是古诗词常写之景,但东坡却又翻出新意:花落声籁籁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地,好一份安闲自的情态。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点出园林寂寞,人亦寂寞。白居易戏答刘禹锡和其《别柳枝》绝句诗,有“柳老春深日又斜”一句,这里借用“柳老”写柳絮快要落尽的时节,所谓“柳老”就是“春老”。“樱桃过”是写樱桃花期已过。正巧今送李公择亦逢此时。东坡这期间另有《送笋芍药与公择》诗说道:“今日忽不乐,折尽园中花。园中亦何有,芍药袅残葩。”芍药,樱桃,同时皆尽,而这个时候老朋友又将远行了。花木荣枯与朋侪聚散,都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时俱至,却还是让人难以接受。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两人“寂寞园林”之中话别,“相对无言”时,却见落日照坐之有情,青山横云之变态。此时彼此都是满怀心事,可是又不忍打破这份静默。“照坐”之“坐”,点出话别之题旨。
下片写送别,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写二人同情相怜,友情深厚。
“路尽河回人转舵”:送者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舟中却见舵已转。“河回”二字居中,相关前后。船一转舵,不复望见:“路尽”,岸上人亦送到河曲处为止。岸上之路至此尽头了,是送行送到这里就算送到尽头了。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一句是虚写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作者的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通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这两句,便见作者对行人神驰心系之情。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一句是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上句用《楚辞。招魂》中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的故典,表达希望朝廷召他回去的愿望。东坡与公择因反对新法离开京城出守外郡,情怀郁闷,已历数年,每思还朝,有所作为,但局面转变,未见朕兆。他们四方流荡,似无了期,所以有“飞魂”之叹。“飞魂”与“楚些’是倒装,求其语反而意奇。“我思君处君思我”,采用回文,有恳切浓至的情思,也是对前面“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的深情想象的一个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