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歌东论文】16 物理•事理•情理•禅理——试论中国古诗与日本汉诗中的造理表现(《日

(2012-02-17 08:27:47)
标签:

物理

事理

情理

禅理

日本汉诗

分类: 【马歌东论文】

(本文初稿198910月作为大会审定发言,发表于在京都大谷大学召开的日本中国学会第四十一届年会,经整理发表于《福井大学教育学部纪要》[人文科学]38[1990],又被日本《中国关系论说资料》[人文科学]33[1991]全文转载。后收入拙著《日本汉诗溯源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月第一版,商务印书馆20116月增订版)

 

 

 

 

 

物理·事理·情理·禅理

                         ——试论中国古诗与日本汉诗中的造理表现

 

 

 

 

 

何谓“造理”?“造”者,往也,去也,及於也。“造理”即是入理,及於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无不有其各自内在的规律。这种规律,即是“理”。诗人在作品中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了这个“理”,即是诗的“造理”。

    诗的造理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如:“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召南·行露),是以自然之理推之;“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是写人间之情理。

    唐·释皎然《诗式》云:“诗有七德:一、识理,……”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三[唐入句法]一项,有条目曰:“造理”,下列唐诗十联以示例;卷三[句法]一项,又有条目曰:“句豪而不畔于理”,其下自解云:“吟诗喜作豪句,须不畔于理方善”;卷十一[碍理]一项,还有条目曰:“害理”、“句好而理不通”;卷十六[白香山]一项中,亦有条目曰:“造理”。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云:“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

    元·杨载《诗法家数》云:“诗之为难有十:曰造理,……”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云:“杜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俱入理趣”;又云:“‘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以理语成诗矣”;又云:“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袁枚《随园诗话》亦曰:“或云:‘诗无理语’,予谓不然”;下举《文选》及唐人诗句为例,云:“亦皆理语,何尝非诗家上乘。”

以上,所谓“识理”、“造理”、“畔於理”、“碍理”、“害理”、  “理不通”、“理高妙”、“理趣”、“以理语成诗”、“时得禅理”等等,都关涉到诗词造理的问题。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最早表现手法之一的“造理”,也被日本汉诗所受容。拙文拟就中国古诗与日本汉诗中造理表现的基本分类、主要方式及诗歌造理的特色与意义等问题,试作初步探索。

 

  造理的基本分类

 

诗歌造理,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物理、事理、情理、禅理四类。

          

1、 物理

“比兴深者通物理。”(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五引王直方语)万物自然之理,谓之物理。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又云:“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此所谓“缘情体物”、“有天然之妙”者,即是“通物理”。

“通物理”的诗例,如:

 

风度蝉声远,云开雁路长。 

——隋·王胄《雨晴》

 

秋蝉雨中藏身叶底,敛翅而默,一旦雨霁,即嘒然长鸣,其声又得清风相送而远传;雨时云浓,即使有过雁,谁得而见?待雨收云开,雁字度天,也似乎有了无限的空间。全联写雨后清风微送、蝉声远度,乌云散退、旅雁行空之景而含物理之趣。

 

草不谢荣於春风,木不怨落於秋天。 

——李白《日出入行》

 

无春暖,草亦自荣;无秋寒,木仍自落。万物兴衰有时,乃天地宇宙至理。由此二句,亦可推知太白胸襟之旷达、诗情之飘逸,与这种对于自然之理的透思深悟不无关系。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王维《终南山》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此二联皆得物理之趣。前联上下两句为互文。白云青霭,如幻似梦,最易逗人遐想奇思,谁不欲一入其内,睹其真形?然入得去云霭便无。待回望时,却又见其悄然合拢于身后。此情此景,王维仅以两句写出,既得物理之妙,亦见游山之趣。后联写冬日观猎事。猎鹰之眼因草枯叶落目光不受阻隔而更加迅疾,猎马之蹄亦因雪尽地硬便于驰骋而更加轻捷。本系常理,一经入诗,便觉有味。

此外,如:

 

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唐·李峤《初霁》

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王维《渭川田家》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储光羲《钓鱼湾》

砌冷虫喧座,帘疏月到床。 

——岑参《送郑侍御》       

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 

——贾岛《江亭晚望》

        瓶花力尽无风堕,炉火灰深到晓温。

——宋·陆游《晓坐》

        无斋鸽看僧。

——姚武功《某寺》

香篆舞来檐际断,水痕圆到岸边无。 

——清·方子云句

        鸟啼知月上,犬吠报村来。

                ——顾韫玉《舟行》

        瘦花早发肥花晚,归雁高飞来雁低。

                ——[]石川丈山《野望》

水冷龟依岸,日暄蜂集楼。

——石川丈山《小春即事》

绿暗禽声小,红空蝶影闲。 

  ——江村北海《首夏江村即事》

风收木末莺将语,暖到陂心冰有声。

——菅茶山《丁屋路上》

 

皆巧写物理,耐人深味者。诗歌之“通物理”,於此可见一斑。

 

2、 事理

理关乎人事而又非关情者,谓之事理。

《全唐诗话》云:“()松有诗云:‘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可谓谙世故也。”

《随园诗话》卷四云:“‘当路莫栽荆棘树,他年免挂儿孙衣。’言可风世。”

    所谓“谙世故”、“可风世”,即是通事理。

    《红楼梦》有一联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所谓“世事洞明”,也即是通晓事理。

关乎事理的诗句也很多,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鹊楼》

 

等闲之事,一经入理,竟成千古名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自道甘苦,前因后果,事理甚明。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本写一时一地之感受,而世间万事莫不如此。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间难得九方皋。 

——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两句诗道出报国无门的志士仁人们共有的悲慨。此乃不应有的事理,却延续了数千年之久。

此外,如: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杜甫《新安吏》

地远心难达,天高谤易成。 

——刘长卿《按覆后归睦州赠苗甙侍御》

        牛马因风远,鸡豚过社稀。

                ——白居易《村行》

道直去官早,家贫为客多。

——许浑《送前氏韦明府南游》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宋·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

偶亡塞马宁非福,太察渊鱼恐不祥。

——陆游《高枕》

万事不如公论久,诸贤莫与众心违。 

——陆游《送芮国器司业》

共说文章原有价,若论侥悻岂无人。

——清·香亭《落第》

入市碎琴易,依人弹铗难。

——许乾学《北征》

家国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赵翼《题元遗山集》

凶头易割,佞头难断。

                ——[]清田儋叟《独漉篇》

医过再世奇方富,诗到三思妙境存。              

——广濑淡窗《寄怀儿有台》

千秋事业蜉摇树,万卷图书鼠饮河。            

——广濑旭庄《将辞廉塾北条》

性非酷烈难为吏,术用深文始奏能。              

——山本木斋《读酷吏传》

 

皆洞明事理,发人深省者。诗词之关乎事理,于此可见一斑。

 

3、 情理

人情之理、世情之理,谓之情理。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

 

每逢佳节倍思亲。

 

铸人间真情至理于七字中。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云: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少年豪气刚肠,感人至深,后世引此联以相勉者,岂可胜数哉!

《诗人玉屑》中[诚斋论警句]条云:“士大夫间有口传一两联可喜,而莫知其所本者。如:‘人情似纸番番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又:‘饱谙世事慵开眼,会尽人情只点头。’……竟不知何人诗也。”二诗亦涉情理。

    此外,如: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冷斋夜话》卷五引唐人句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

就令有使即寄书,岂如无事长相见。

——陆游《寄酬杨齐伯少卿》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辛弃疾《摸鱼儿》

秋风先瘦异乡人。

——清·葛鹤句

马後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徐兰《出关》

无言便是别时泪,小坐强于去後书。

——任大椿《别友》

清话浓时尺还短,安禅倦处寸犹长。

——[]元政《线香》

苦中饮酒酒如药,病里迎春春似秋。

——冈仓天心《偶感》

 

        诗词之关乎情理,于此可见一斑。

 

4、 禅理

参悟人生、演绎佛理禅趣之诗,谓之有禅理。

《随园诗话》卷一曰:“嵩亭上人《题活埋庵》云:‘谁把庵名号活埋?令人千古费疑猜。我今岂是轻生者,只为从前死过来。’周道士鹤雏有句云:‘大道得从心死后,此身误在我生前。’两诗於禅理俱有所得。”两诗虽“於禅理俱有所得”,但离开了形象思惟,缺少诗味,难称佳作。

宋代重理学,也影响到诗。刘克庄为吴恕斋所作《诗序》云:“近世贵理学而贱诗赋,间有篇章,不过押韵之语录讲章耳。”批评允当。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篇亦云:

   

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

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矣。

 

这里所说的“非关理也”、“不涉理路”之“理”,不是本文中“物理”、“事理”、“情理”之理,而是指宋代所贵的“理学”之“理”。严羽强调“诗有别才”、“诗有别趣”。认为并非应当“不读书、不穷理”,关键在于“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即如《说诗晬语》所谓:“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之意。王维《终南别业》诗云: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滞还期。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评云:“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王维诗中之禅理,完全融於写景、抒情、叙事之中,只可於无意中得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句,可视为“不用禅语,时得禅理”之例。

有时则直接用理语写禅理。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三说了“诗家有不说理而真乃说理者”之后,又说:“或云:‘诗无理语’。予谓不然。”下举《文选》中“寡欲罕所缺,理来情无存”、唐人“廉岂沽名具,高宜近物情”等诗句为例,说:“亦皆理语,何尝非诗家上乘。”应当说,用这种方法要写出好诗是相当不易的。《诗人玉屑》引《藜藿野人诗话》云:“‘三过门中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句法清健,天生对也。”此诗之成功,正在于“清健”二字,而句法之清健,又谈何容易。故此类诗句,颇不易得。试再举数例如下:

 

荣枯事过都成梦,忧喜心忘便是禅。 

——白居易《寄李相公崔侍郎钱舍人》

有念尽为烦恼相,无私方称水晶宫。 

——贯休《山居诗二十四首》

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

——皎然《山归示灵澈上人》   

        要除烦恼须成佛,各有来因莫羡人。 

——润州僧壁对联(《随园诗话》卷八引)

        非名山不留仙住,是真佛只说家常。 

——九华寺对联,(《随园诗话》卷八引)

风铎响空知梦静,雨花随水悟生浮。

——[]荻生徂徕《次大潮尊者送惠通师韵却寄》

万事旁观多幻影,一身何怪等浮沤。

——松谷野鸥《秋兴》

 

皆句法清健、禅理至深、言近意远、耐人寻味者。

 

二、造理的主要方式

 

从形式方面看,诗歌造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 通首造理

诗歌造理,往往通过一联、一句,如上所举;通首造理的诗歌并不多。试举数例,如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第一首以方塘喻心境,言其因书中理识的清泉源源注入而永远清莹如镜。第二首以行舟喻学,说明经长期刻苦努力有时会突然彻悟。

苏轼《蜗牛》诗云:

 

        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

        升高不知疲,竟作粘壁枯。

 

这是一首寓言诗,取喻于物以比事理,讽喻贪得无厌者。

又,辛弃疾《丑奴儿》词云: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此则是通首直说情理。少小未谙世事时的浪漫天真,老大谙尽世味时的深自感伤,都被词人生动写出。词人之意或只在说他自己,但因感受真切、思想深刻,无意中却道出了人间常理。

唐僧寒山诗云:

   

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

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

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

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又云:

 

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

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

 

二篇皆为通首造禅理之诗。

通首造理之诗,亦须通首吟玩其味而难以句摘。

 

2、造理与写景、抒情、叙事的配合

在非通首造理的诗中,造理与写景、抒情、叙事往往是相互配合的;只是在这样的配合中,造理之句常常居於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诗中“亮点”。如李清照《如梦令》词云: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应是”乃推理之词,“应是绿肥红瘦”这一“通物理”的句子在全词中份量最重,堪称点睛。经此一点,前面的叙事才有了着落,有了趣味,整首词也因此句而显得神完气足。

王之涣《登鹳鹊楼》诗,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景,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叙事中蕴事理;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诗,通篇抒情,而於中间置一联理句:“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这两首诗,造理与写景、叙事、抒情配合照应得很密切。前诗得理句后意境愈加雄浑开阔,后诗的理句则不但在全诗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奏响了全诗的主旋律。此类情况很普遍,兹不赘举。

 

3、物理、事理、情理、禅理之句的相互配合

    物理、事理、情理、禅理之句虽然常常单独出现,如上所举,但在具体作品中也往往相互交错配合使用,多姿多态,有时甚至难于区分确指其所造为何种理。  

如李白《白头吟》中“覆水再收岂满杯,弃妾已去难再回”两句,是以上句物理比喻下句情理;《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上句物理而兼事理,下句事理而兼情理,上句虚拟,下句实说,以上句比喻下句;王建《原上新居十三首》:“ 邻富鸡常去,庄贫客渐稀”,上句物理,下句事理兼情理;杜甫《又呈吴郎》:“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上句事理,下句情理;李昌符《塞上行》:“树尽禽栖草,冰坚路在河”,上句物理,下句兼含物理、事理、情理;刘禹锡《秋日书怀寄白宾客》:“性情逢酒在,筋力上楼知”,上句物理兼情理,下句物理而兼事理;白居易《放言五首》中:“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两句均为物理,却暗喻事理;元稹《卢头陀诗》:“卢师深话出家由,剃尽心花始剃头”,事理而兼情理;孟郊《游子吟》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说物理,而喻事理、情理;司空图《退栖》:“得剑乍如添健仆,亡书久似忆良朋”,二句情理,而上句亦关乎事理;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五引句:“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上句物理,后句事理;苏轼《水调歌头》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则是以物理、事理、情理相为映衬。清谢际昌《送邑宰李少鹤》:“官贫归棹易,民爱出城难”,上句事理,下句情理而兼事理;顾韫玉《舟行》:“鸟啼知月上,犬吠报村来”,据物理而作事理判断;卢雅雨《塞外接家书》:“料来狼狈原应尔,便说平安那当真”,据事理作情理推测;日本汉诗中,如岛田忠臣《病后闲坐偶吟所怀》:“物理是非闲里得,人情疏密病中知”,说“物理”,说“人情”,而其实皆为事理;菅茶山《元日雨》:“雨中元日如常日,醉里高年似少年”,事理兼情理;广濑旭庄《牵牛花》:“待时先後荣相继,与物推移道亦长”,写物理而喻事理,入禅理;《淡窗》:“得异书时愁客至,移嘉卉後恐天晴”,前句情理兼事理,后句事理兼物理;龙草庐《秋怀二首》其二:“帝里风尘常满眼,故乡草木转关心”,由事理而及于情理,等等。

 

   

           三、诗歌造理的特色与意义

 

1、 高度的概括性

人的认识,一般要经过概念一一判断一一推理的过程,推理是思维的高级阶段。正因为

如此,与概念、判断相比,推理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诗歌造理亦如此,它往往超出一时一地一人一事一物,而具有某种普遍性。

    如崔涂《别故人》诗云:“病知新事少,老别故交难。”两句说尽事理人情,久病居家、老别故交者,大概莫不有如此感触。

    柳永《雨霖铃》词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概括性也很强,使人不禁连想起诸如《诗经·采葛》篇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江淹《别赋》中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等名句。

此外,上文所举诸多造理之句,无论物理、事理、情理、禅理,得之于提炼浓缩,多不囿于一物、一事、一情、一禅。

    诗歌造理以其高度概括性而增强了感染力,特别当读者的遭遇与诗中境界一旦相通时,更能激发起强烈共鸣。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三云:“余读许浑诗,独爱‘道直去官早,家贫为客多’之句。非亲尝者,不知其味也。”正因为葛立方自己是一位“亲尝者”,所以“独爱”此造理之句。

 

2、使人思而得之

    大凡造理之句,吟读时不易随便滑过,其所蕴涵之理往往使读者稍作思维的逗留,然后含而味之,思而得之。

    《诗人玉屑》卷六云:“唐人尝咏十日菊:‘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世以为工,盖不随物而尽。”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云:“碍而实通,曰理高妙。”

    所谓“不随物而尽”者,即言有馀味,耐人咀嚼;所谓“碍而实通”者,即读时似有滞碍,难以滑过,而一旦妙悟,即成大通。

    欧阳修《六一诗话》尝举梅尧臣之言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贾岛云:‘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姚合云:‘马随山鹿放,鸡逐野禽栖。’等是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工也。”梅尧臣这段议论确实很有见地,故欧阳修首肯曰:“语之工者固如是”。但何以以第三首为工,则诗话并未作解释。愚意以为,其所以工于前两首者,一是立意高,格调高。第一首仅止於山果、石泉,饮食而已,虽不无野趣,毕竟境界甚狭;第二首亦不过写饲鸡牧马的琐事;第三首则不然,上句“县古槐根出”,已有岁月历史的份量在,不容轻觑,下句“官清马骨高”,又言及官员的清廉,更非一般闲话头可比。二是以造理胜。一、二两首,不过一般写景叙事,一览无余,第三首则为造理之句,“槐根出”与“县古”有何关系?“马骨高”与“官清”又有何关系?读者须思而后得。而读者对于诗句的理解,亦因这停顿思考而得以深化。

   

3、须得有理趣方妙

理趣是诗词造理的最高境界,造理之诗须得有理趣方妙。无理趣,则不免如“押韵之语录讲章”,使人读之味同嚼蜡。

《随园诗话》卷六云:“五言如‘落花随棹转,隔树看山移’、  ‘蚁闲缘水过,蜂健负花归’、‘山远云平过,天空月直来’……皆可传也。”这三联诗既通物理,又雅趣盎然,初读清淡可喜,思之妙趣横生,而尤以第二联为最,诚为“可传”。

卷七云:“李崆峒诗:‘荷因有暑先擎盖,柳为无寒渐脱绵’,……俱有风味,不似平时阔落。”此诗以拟人手法写荷写柳而有理趣,诚为“有风味”。

    卷二云:“唐人有‘南宫歌管北宫愁’之句,盖赋体也。不如方子云《晚坐》云:‘西下夕阳东上月,一般花影有寒温’,以比兴体出之,更妙。”愚意以为,此诗之所以“更妙”于前诗者,除“以比兴体出之”而外,还因其富于理趣。日影温,月影寒,故云“一般花影有寒温”也,此前人所未尝道者。诗人体物深细,得物理之精微以巧喻人情,可谓妙语天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