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合一心理|这3部电影,带你无痛搞懂心理治疗学派!

(2017-02-26 18:24:13)
标签:

杂谈

​ 一、古典精神分析

性与攻击,是生命的两大驱力。

《理论简介》

  现在的科学心理学家大多不太喜欢弗罗伊德(Sigmund Freud),因为他总是把所有事情都跟「性」挂勾在一起,而且他的潜意识理论几乎可以解释所有东西,包括正的反的,甚至可以对相反的行为做出同一的解释。例如:

* 你那天之所以「迟到」,是因为你不想要变成第一个到,却又要等大家的人,晚到,其实是一种童年被母亲丢下的恐惧。


* 你那天之所以「早到」,是因为你想抗拒心中对母亲的怀念,所以藉由提早半小时到,你终于可以不去想起当年母亲是如何把你丢下。

影片推荐01《玛丽公主》 :这是一部会让你对弗洛伊德改观的电影!

http://wx1/large/9376e646ly1fd414hfzydj205k07ggmj.jpg

孩子们对我来说,一半是我自己,一半是枷锁。」──玛丽公主《玛丽公主》


「有一个角色我们永远也扮演不好,那就是为人父母。」──弗罗伊德《玛丽公主》


如果你仔细看完《玛丽公主》这部电影,你会发现:弗罗伊德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固执」。这部片主要描述弗罗伊德与个案玛丽公主进行精神分析的过程,很多画面流露出弗罗伊德的真感情,更多的对话会让你倒吸一口气。

分享我自己倒吸一口气的经历,一个按摩师曾经跟我说「如果你仔细看那些所谓的『不良少年』,他们多半也都会有混乱的恋爱、性爱关系。我把它称为『早秋症候群』,不过这是我的观察啦!」我一开始以为他是随便讲的,但后来我回去翻个案记录,发现那些俗称偏差行为的孩子,其实大多也伴随着复杂的情感关系、性平案件,而类似的观点也可以在近期的青少年研究中看见[1]──而一转身我才发现,其实弗罗伊德早就有开示了:「性与攻击,是人的两大驱力。」

有一天你会了解到,那些我们生命中的爱恨情仇,不过是早期与父母经验的再现,你对父母的爱与恨,也会转移到自己的伴侣与治疗师身上(当代的依恋理论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谈这个议题[2, 3])。想知道为什么吗?请继续往下读客体关系与克莱恩学派。

二、自我心理学、人际精神分析、当代克莱恩学派

那个占据你心中最多恨的人,往往也夹杂着你最多的爱。

《理论简介》

   读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一件很吊诡的事情:既然弗罗伊德说我们是「驱乐避苦」的,为什么我们会伤害自己?从克莱恩(Melanie Klein)的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的角度来看[4-6],不论你的人生经验多复杂,生命中第一段人际关系一定是母亲。小时候我们对妈妈形成了两种印象「好妈妈」与「坏妈妈」,其实这两个妈妈也会住进我们的心里,所以你内在也有一个「好的」与「坏的」自己。当你乖乖不哭、考试都考一百分的时候,妈妈鼓励你,这时候就是「好妈妈─好我」的连结;当你大哭大闹、破坏东西、抢兄弟姊妹玩具、表现不好的时候、妈妈责骂你,这就是「坏妈妈─坏我」的连结。

如果你小时候总是充满各种「坏妈妈─坏我」的经验,你也很容易「处罚自己」。藉由伤害自己去消除一些不可以被那个「内在妈妈」接受的部份,藉由让自己流血,切割掉不好的部份、不让它感染到你身上其他好的部份<2>。甚至,你对母亲会有一些隐藏的怨恨,心想:如果妈妈是「好」的,她为什么没有把这些「好」传给我?如果妈妈是「不好」的,又为什么要把这个「不好」传给我?

「有的人虽然离开了父母,却一直渴求一个能替代父母的人。」──冈田尊司《母亲这种病》。


母亲,究竟是什么?其实,我们对于母亲有很多「看不见的担心」,一方面害怕她会丢下我们离自己而去,另一方面又不能忍受世界上竟然有一个如此强大的存在(毕竟她支配着年幼的我们的生死),而这些担心,也变成日后你恋爱或生活的无形阻碍。换言之,忧郁、上瘾症、自残、茧居、虐待、离婚、完美主义等诸多问题,其实都与母亲的态度或相处模式有关[7]──甚至,与你的伴侣选择有关。

影片推荐02《钢琴教师》:没有鬼、没有杀人魔,但堪称是14部影片中最让人屏息战栗的电影!

http://wx2/large/9376e646ly1fd416uf091j20gg09c0v0.jpg

你有一个不想被看见的、伤害自己的坏习惯吗?你曾经抠掉伤口的结痂、咬手指到流血、用指甲刀剪脚皮吗?如果你曾经有「让自己流血的经验」,那些你所压抑的自己,究竟代表那些欲望呢?

《钢琴教师》(La Painiste)描述一位将近40岁的女钢琴老师Erika与男学生Klemmer的师生恋,整部片描述Erika与母亲支配─服从的关系,母女间对话与行为间的不一致,并将这样的关系,复制到她与学生Klemmer的关系里。一幕幕的自我伤害,或是攻击别人、其实只是一种欲望的宣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攻击。

三、英国客体关系学派、身分心理学、自体心理学

有些人之所以你受伤难过,却又难以让你放下,是因为他们提供的那些负面安抚,让你感到安心与熟悉。

《理论简介》

   为什么你总是爱上某种「型」的人[8]?可能是外表、个性、对待你的方式等等。或者,那些「曾经是你最爱的特质」,到后来都变成你最讨厌的特质?为什么会这样(海苔熊自选同场加映:爱情心理学告诉你:为什么,总是遇不到对的人?)?

关于爱与被爱,另一个吊诡的问题是──既然弗罗伊德说我们是「驱乐避苦」的,可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自讨苦吃<3>?英国客体关系学者费尔贝恩(William Ronald DoddsFairbairn)[9, 10]可能会跟你说:「因为我们在感情里面索求的从来不是『爱』或『快乐』本身,而是寻求『客体』。这个客体可能会让你痛苦(负面安抚),但有安抚总比没有安抚好,所以我们会飞蛾扑火、把受虐当成愉快。」

影片推荐03《双面诱惑》:推荐给童年总是被忽略、总是活在别人期待下的你!

http://wx3/large/9376e646ly1fd41a1dhgsj209q0dq41b.jpg

​《双面诱惑》描述一个表现差强人意的戏剧系女孩约瑟芬,有一个身心障碍、需要照顾的妹妹,也因为这样母亲都把注意力放在妹妹身上,忽略了约瑟芬其实也要被照顾、被在乎。约瑟芬透过伤害自己让母亲在乎,透过在现实生活中去扮演浪荡女「卡蜜儿」来获得导演对他的青睐、勾搭上一位隧道工程师。其实,那些她对爱的渴求、对于被关注的期待、为了戏的牺牲与改变,都是因为她想要被看见、被珍惜。你心里,是否也有一个想要被好好珍惜的自己?

本月推荐咨询师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EAJNyXgDLcOrxW4B6y8uXEicEocapDk6wib6zHRxhEiaZ07T4MQQibd0rt00gUmBICPN4Q808gGEGhg0F4n5ZKax8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专业资格

·主任医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陕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员

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接受专业的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疗法、系统家庭治疗等连续培训。从事心理健康工作多年,有丰富的的医学和心理咨询的临床经验。

擅长方向:青少年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咨询、婚恋咨询、家庭治疗、危机干预等。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EAJNyXgDLcMTsicKBO4ED4MpiaiaF7eoXmrNYrYjPXzG33hjG9Ra3vXpqCPZX7trStw5NiaiaB3PJdxC4lgcTvqIMe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合一心理客服:合小天    24小时在线为您等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