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复习题简答题
(2014-12-21 21:29:56)
标签:
股票 |
二、简答题:
2、简述心理学的性质是什么?
第一,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首先,心理学具有生物科学的性质。
其次,心理学具有实验科学的性质。第二,心理学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3、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有哪些趋势?1)心理学的综合化趋势
3)心理学的全球化趋势
4、简述什么是过度学习,它有什么作用?
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之后的重复学习是过度学习。
研究结果表明,适当限度的过度学习比刚能背诵的效果好,但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其保持效果不再增加。如学习四遍后恰能背诵,则再学习两遍效果最好,但再学习效果则适得其反。
5、简述人格成因有哪些。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早期童年经验5)自然物理因素
6、如何评价气质
7、什么是注意,它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第一、指向性: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瞬间,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外一些对象。如在戏院看戏,在课堂上听课。
第二、集中性: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方向上的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
第三、人们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的指向范围就缩小,所以集中性与指向性密不可分。
8、举例说明什么是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的通常表现:喜欢上某件事情,并沉浸其中。因此,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是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电脑打字“盲打”,打毛衣不用看
9、什么叫错觉,人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利用错觉的。
它是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电影就是利用人们的错觉。
10、人格的本质特征有哪些?举例说明。
(1)独特性:“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
(2)稳定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3)统合性:人格各成分和谐一致,健康人格。
(4)功能性:“性格即命运”决定一个人生活方式,甚至命运。
二、简答题:
1、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心理学具有生物科学的性质。
心理学具有实验科学的性质。
2)心理学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2、简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测验法
3)实验法
4)访谈法
5)调查法(补充)
6)活动产品分析法(补充)
3、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有哪些趋势?
1)心理学的综合化趋势
2)心理学的实用化趋势
3)心理学的全球化趋势
4)心理学的本土化趋势
4、心理学的功能
(一)认识内外世界
(二)调控行为
(三)预测未来
(四)提升生活质量
5、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恒常性
4)知觉的理解性
6、、知觉恒常性的种类
1)形状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等。
3).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
7、注意基本特性:
1、指向性: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瞬间,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外一些对象。如在戏院看戏,在课堂上听课。
2、集中性: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方向上的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
3、人们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的指向范围就缩小,所以集中性与指向性密不可分。
8、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
2)维持功能
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
3)调节功能
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顺利完成,这就是注意的调节功能。
9、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3)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来注意的强度: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新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活动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
10、如何评价气质
首先,气质不能决定人的价值观、理想、信念。
其次,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性。
第三,气质不能决定人的成就水平。每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
11、简述什么是过度学习,它有什么作用?
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之后的重复学习。
研究结果表明,适当限度的过度学习比刚能背诵的效果好,但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其保持效果不再增加。如学习四遍后恰能背诵,则再学习两遍效果最好,但再学习效果则适得其反。
12、简述人格成因有哪些。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早期童年经验
5)自然物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