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内在客体关系模式

标签:
21天习惯养成发现幸福之旅积极心态家校合作津九中16届21天幸福课 |
分类: 九中幸福学科课堂 |
性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这是对客体关系理论的概括性的表达。
客体关系理论:指的是精神分析发展的第二阶段,可以概括为: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
性格,在关系中展现
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鲁米的诗:
注意每粒微尘的移动。
注意每个刚抵达的旅人。
注意他们每人想点的不同的菜
注意星怎样沉,日怎样升,所有河流怎样共奔大海。
人格理论有两种,
一种是经验性总结,如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也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而人格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和生殖器
另一种是统计学研究结果,如大五理论。外倾性(即外向和内向)、神经质(情绪的稳定性)、开放性(富于想象与变化,还是务实与墨守成规)、宜人性(热心信任、无情多疑)、尽责性(有序、谨慎细心、自律,还是无序、粗心大意与意志薄弱)
衡量自我的五个维度
一、自我的稳定性。
分数越高,就代表一个人的自我越稳定、越结实;分数越低。代表一个人的自我就越脆弱,越容易瓦解。
二、自我的灵活度。
分数越高,代表一个人越容易及时调整;分数越低,代表一个人越会固守着自己的自我。
三、自我的疆界。
一个人会将自我延伸到多大的空间
四、自我的力量。
一个人的力量程度,他是汹涌澎拜的力量,还是只是涓涓细流。
五、自我的组织力。
一个人能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自我,特别是,在高压的情况下能否及时做调整,当自我被打碎后,能否得以疗愈。
自我稳定性:
打个比方,主要看一个人的容器是不是结实。一个人的自我,有外壳,也有内在。而自我稳定性,主要是看,这个人的自我外壳是不是结实。就是抗打击能力。
这个容器容纳什么呢?就是对方的情绪,包括活力。它最好的是一层坚韧有弹性的皮肤,承受住情绪和活力,而且有足够的灵敏度。
自我灵活度:
自我灵活度高的人,可以敏感地感知他人,可以及时调整自我的状态。
自我状态有三种,分别是父母、成人和儿童。譬如对男性来说,一个人可以在父亲、男人和男孩之间自由切换。
也包括在关系中,姿态的高低、态度的强硬程度,等等,自我灵活度高的人都可以比较快速地做调整。
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灵活度,更像一个对立的概念。自我稳定性,即关系中,一个人如何能守住自己的自我不崩塌,而自我灵活度,即在关系中如何能敏感地感知到对方并调整自我。
自我稳定性不太完整的人,他们身上却有天才的光辉。
洞见力是和直觉有关的,而直觉,似乎是自我不那么完整的人,才会有的东西。
鲁米有句诗:伤口是光可以照进来的地方!依据这句诗的哲理,就好像是,隐藏于自我深处的灵性之光,得通过一个破碎的自我,才容易呈现出来,假如一个人的自我太完整了,这个灵性之光,就被防御住了。
自我,发生在关系中,这五个维度,是在考量关系中的“我”或“你”,例如自我稳定性,是一个人在关系中守住自我的因素,自我灵活度,则是在一个人在关系中感知对方的因素。

自我的疆界
则讲的是一个人的自我,可以伸展开的空间。自我疆界小,他的自我只能笼罩一个很小的地方,而自我疆界大的人,他的自我,能伸展得更宽广。
如果一个人将外界感知为敌意,那么他就会倾向于缩小自己的疆界。
他们在生活中大多都是好人,有点封闭、被动、消极,对旅游缺乏兴趣,更喜欢待在旅馆,或者一直看手机,对你的计划缺乏热情,还时不时说些扫兴的话。
至于家以外的地方,他们觉得外部世界是不够有好的,他们不能在外部世界很好的做自己,这会导致,他们在不习惯的外部世界里生活都得使劲,这会让他们很累。
你的自我疆界更为宽广,到了一个新地盘,你要有占领的欲望,至少你觉得,在这个新世界里,你是能基本控制局面的,所以你不紧张,而是兴奋。和新鲜事物或人建立起新的关系,都让你感觉,你的自我变得更为饱满。
自我疆界的根本,是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敌意感知,自我疆界太小的时候,就意味着,你觉得外部世界是不友好的。
自我的力量
指一个人的人格中,“我”本来就具备的力量;
这个维度,是一个根本性的指标,特别是你要识人用人的话,需要好好考量它。一个人的自我力量,好像是一个很难改变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力量偏弱,那么你给他太重的任务,他可能承受不住这份力量。
自我组织能力
当一个人的自我在高压下感觉要散架的时候,或者被击溃而瓦解的时候,能不能重新地组织起来。
自我组织力最高的表现是,哪怕自我还没有被重创,但一旦认识到,自己固有的人格结构不太对,就能主动地重构自我。
孔子说,人分成三种: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大多数人属于第三种。
如何利用这个概念呢?
如果你想成就一番大事业,你就得注意,你跟随的领导,有没有高自我组织力,在危机状态下,他的心理能量,是维护自恋去了,还是一直能清醒地活在真实中。
首先要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那些很容易有压力的环境,不适合自我组织力差的人。




这三句话中的性格,就是自我、人格等词汇的同义词,也可以是“问题”的同义词。
与客体相对应的词语是主体或自体。“自体”是我们作为人的基本体验,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主要的组织,从超级纵向整合的角度讲,包括了自我在内的所有心理构成。“自体"就成了通常理解的”我“,而”自我“就只是”意识层面的自我“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
对任何人而言,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主体,那就是自己,当你发起一个动力时,这个动力必然指向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客体,客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不过比较多的是指向一些所渴望的人,也就是你的意愿、情感、行为所指向的人。
最初的重要客体,首先是有三个:妈妈的乳房、妈妈和爸爸。其他在你小时候出现的重要人和物,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宠物和一直陪伴你的公仔等,也都可能成为你的重要客体。
一个人的重要客体很多,正常养育下,父母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所以内在关系模式可以视为是“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之间的关系模式。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性格、人格或自我。
最初的时间是多久?客体关系理论特别重视三岁前。而完整的考量,是可以放到6岁前。所以可以说,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也就是性格,是在6岁前定型的。
性格,关系中展现
一个人在新的关系中,总是寻求将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这个新的关系中,想把它变成符合他内在关系模式的关系,也就是他6岁前和父母等人建立的关系模式。
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不过。在新的关系中,你想重复你的内在关系模式,而对方也想重复他的内在关系模式,两个人会持续的进行较量。这就意味着,新的关系,会提供改变的可能性。
后一篇:明日梦想今日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