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讲堂: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技巧

标签:
发现幸福之旅积极心态家校联合天津市第九中学心理健康 |
分类: 天津市第九中学幸福讲堂 |
1月9日,KnowYourself微课堂(“在关系中认识自己”系列讲座第一期)
朵拉陈老师(@知乎):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技巧
一、基本提纲
1. 随着子女的成年,原生家庭的结构将必然发生改变。
① 自我分化——子女走向成年的必经之路
② 亲爸妈,明算账——“边界”的重要性
③ 三种典型的家庭结构及其影响
2. 子女与父母之间也需要运用人际沟通技巧。
①
一段对话中,子女想要的与父母想要的,常常不是一回事。
②
巧用“我”的表达式,向父母提出想法。
③
对父母说“不”,也是在保护彼此之间的亲子关系。
3. 子女对父母的愤怒,是不应该被禁止的情绪。
①
愤怒是子女对父母“去神化”的过程。
②
愤怒是一个洋葱,包含了很多层其他的感情。
二、具体内容
1. 自我分化
小时候,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是简单的依赖与供养关系。父母是孩子命运的缔造者,是孩子的天与地。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就会进入自我分化期。
自我分化的黄金时期就在青春期阶段,比如,孩子突然要求分床睡。
一些父母将孩子的分化视为对自身的攻击,格外的抗拒这个过程。比如,在妈宝男的家庭里,妈妈通过强化孩子的依赖性和无助感来延迟孩子的自我分化过程,“你不听我的话,就是不孝!”“离开了我,你什么也做不了!”这样的妈宝男成年之后,很容易成为妻子与妈妈之间的双面胶,回避妻子的诉求,一味的讨好妈妈,让妻子成为家庭的替罪羔羊。
2. 边界感
边界是一个人规定别人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准则和限制,是人和人之间交往的隐形的栅栏。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将西方社会比作是一捆一捆扎得清楚的柴,个体在神的面前是人人平等的,通过集体的结合形成了边界清晰的结构。而传统的中国社会则被比作石头制在水面上的波纹,每个人都是多圈水纹的中心,水纹距石子的远近,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亲疏。
中国社会是一个有几级人的社会,亲疏是关键。亲的、离得近的,就管得着。这也就完美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的家庭中,边界是不被强调的。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是你的父母,血浓于水,我说什么你都得听。
3. 三种家庭结构
① 背着孩子同行的家庭:“没有自己的生活,我好像是为父母而活的。”
② 与母亲亲近,与父亲疏离的家庭:“如果我结婚了,妈妈怎么办?”
③ 理想型的家庭结构:既有独立性,又有归属感
4.
成年子女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
(1)把父母当做他人,而不是你生命的拥有者或者垃圾桶。试想,如果父母是你的同事,你会对着他们稍有不顺心就大吵大闹吗?如果父母是你的朋友,你会愿意所有的事情都听任他们的安排,忘记自己的主见吗?
(2)用主动倾听的技巧,去确认父母的需求,并且寻求父母需求与自我需求之间的共同点。
(5)允许自己对父母感到愤怒,觉察愤怒当中包裹的种种情绪及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