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教师水平能力测试题
(2014-04-16 21:30: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师招聘考试 |
一、填空35分
1.《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强调三注重: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知行统一”,在实践中活化知识,培养能力,养成品格;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
2.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5.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
5.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6.世界文学中的“四大吝啬鬼”
7.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8.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9.教学风格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力量。王崧舟是“诗意语文”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他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薛法根努力追求着"智慧的语文教育",倾心打造他的"组块教学"品牌。他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超越课堂,走向生活;超越训练,走向实践;超越知识,走向智慧。孙双金第一个呼唤新课堂的人。他认为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只举,小嘴常开"。教师要在课堂上和学生一同成长。窦桂梅“主题教学”课题的研究成就享誉全国,她的课堂激情四射,是人文的课堂。
10.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
二、选择题。20分
1.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要求教学中贯彻
A.启发性原则
2.“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句话来自于(
A、陈鹤琴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来自于(
A、杜甫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教室
A
C
4.下列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因地制宜
B.意味深长
C.走投无路
D.随机应变
5.《给教师的建议》作者是(
A
6.王老师今年接了一个新班,原班班主任告诉他班上的李浩聪明伶俐,最有发展前途。于是,王老师让李浩负责早读、当课代表,课堂上也总是喊他起来发言。开始王老师觉得李浩行为习惯比较差,学习成绩也很一般,尤其是基础知识掌握太差,但王老师还是对李浩关注比较多。一年之后,王老师对原班班主任说:“你介绍的李浩同学确实了不起,他上课特别会听讲,学习成绩优秀,同学们都非常佩服他。”原班班主任哈哈大笑起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A
7.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第一学段识字的要求改为(
A、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B、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C、认识常用汉字2000个,其中1000个左右会写。
D、认识常用汉1600个,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8.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
A、感受、理解、欣赏
C、感知、理解、了解、欣赏
9.下列古诗,哪一首不是王维的作品(
A
10.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A、①②③
三、判断(10分)
1.“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X)
2.叹号和问号都可以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3.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的交往和互动。(
4.“苹果广告”说明思维应突破常规,要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才能有所创。(
5.“川流不息、高山大川、百川归海”三个词中的“川”意义相同。( √
四、简答题(
新课标对低、中、高三个学段的阅读要求有什么不同?
五、观点论述题10分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六、教学片断设计
七、教学案例分析15分
[案例]
人教版第十一册《鸟的天堂》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领悟到“鸟的天堂”确实是鸟的天堂。学完课文,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觉得“逼近”一词用在这儿不太恰当。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们平时讲距离越来越近时,习惯用“靠近”和“接近”,用“逼近”显得不合乎常理。
生:据我了解,只有当人们遇到压力时,才用“逼近”。作者是坐小船去“鸟的
生:“逼近”有时还含有紧迫、速度快的意思,但作者在文中说“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一点也没有快的意思。
师:是啊,小船走得并不快,作者的心情也很放松,可文中竟然用“逼近”,而不用“靠近”和“接近”,看来,值得推敲,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学生沉思)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逼近”用得非常准确。因为,河面变窄了,而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枝千多而密,以至于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显得非常高大。相对于小船中的人来说,大榕树有一种气势逼人的感觉。可以说,大榕树在“逼近”我们,我们也在“逼近”大榕树。
师:有道理!能联系上下文来思考,表明你已掌握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
生:我们以前读过《小站》,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迎面是逼人而来的山崖和巨石。”山崖和巨石高大,可以说成是“逼人而来”;同样,高大而充满生机的榕树,离“我们”越来越近,不也可以说成“迎面是逼人而来的大榕树”吗?
生:从前面对环境的描写可以看出,巴金爷爷游玩时的心情很好,虽然小船离大榕树还比较远,但内心却已很迫切,“逼近”反映了作者想赶快见到鸟的天堂的迫切心情。
生:我认为用“逼近”。更富有人情味。因为此时,作者亲眼看到的不是一株大树干,而是枝多、叶密、满眼绿色、充满生机,“卧在水面上”的一个生命,作者好像已进入榕树的内心,正在与榕树交流情感。
师:你能抓住这个词语深入体会作者的心情,言之有理。
师:从“逼近”一词能感悟出榕树的高大,感悟到作者的心情,可见,只要在阅读时多问多思,一定会从语言文字中发现更多的精彩!
六、课题研究10分
学校准备开展《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题实验,如果让你负责这项实验,你在制定实验方案时,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课题研究方法这两部分内容打算怎么写?请写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