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诗中的旅游景观

(2013-02-16 19:52:55)
分类: 地理即生活

 中国朴素的旅游地理最早是见之于古代诗歌、散文、游记、方志之中。从《诗经》开始,我国历代文人墨客面对所处不同环境,或一览众山小,或沧然而涕下,或悠然见南山,诗与旅游景观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早期古诗以优美的景物起兴就是例子。历代诗人多把各种景观看作是理想、道义以及人格等的象征。从旅游地理的景观欣赏艺术角度研究这些诗作,将给人们以新鲜的启迪。研究旅游景观与诗歌的关系及其教学,还将推动学生学习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热情,有利学科间的知识迁移。

一、旅游景观的不同观赏位置与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旅游景观中许多自然景观在不同的观赏位置,由于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所产生的美感不同。

古诗中峰峦的雄伟峻秀。我国自然旅游景观以名山居多,不同的山地地貌在旅游者或诗人心中具有不同的气魂,如泰山雄伟、黄山奇特、华山险峻、武夷山秀丽、雁荡山幽深、张家界畅旷。我国古诗中,李白几乎写绝了山的峭拔险峻、雄伟磅礴,其笔下群峰可谓无险自雄。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浙江新昌天姥山飘逸浪漫的歌咏,诗以梦游为由,将现实景观作极大的幻化夸张,天姥山被写得令人眼花缭乱,触目惊心。先写远观仰视的总印象,继而是观赏距离、角度不断变换带来的不同景象和观感。

古诗中的地貌酷似造型。地貌的酷似造型是以山见胜的自然旅游资源中几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山峦远眺想象的结果,须在特定的观赏点观赏。清朝钱宾王写雁荡大龙湫景区的《剪刀峰》诗:“百二峰形各不同,此峰变态更无穷。岂将惑乱迷人眼,直欲腾那造化工。才睹双峰开燕尾,侧看独幅挂秋风。略径转侧仍乌有,随有孤标倚碧空。” 随着旅游者与景点距离的远近和角度变化,剪刀峰逐渐演化为鳄鱼峰、少女峰等十多景,其移步换景,遮几到了出神造化景地。诗中“燕尾”、“独幅”、“孤标”即同指剪刀峰。

古诗中的峡谷、洞天景观。峡谷、洞穴景观配以层岚危壑,奇岩立壁,以幽深见长。李白《峨嵋山月歌》抒写的即是我国长江三峡地区因流水切割而成的著名峡谷景观。洞天景观中有溶洞地貌,也有其他成因的如火山岩岩洞、海蚀洞等。我国的著名洞穴景观多与佛教、道教建筑联系在一起。明朝卢元选在普陀山写的《题潮音洞》:“灵窍何年著化工,嶙峋倒插水云中;浪花飘瀑晴飞雪,海月浮光夜现虹。石壁两余泉出窦,旃檀秋老树吟风;虔诚欲叩如来面,双鹤盘旋下碧空。” 秋晚月夜海边的舟山洞穴特有景观被写得蔚为壮观。洞天景观常出现“一线天”,它要置身其中近观方知其妙。清朝陈光前颂雁荡山《一线天》诗:“漫言寸管识天机,洞口今窥一线微。细似初弦云畔月,光如半吐蚌中玑。寒来风雨穿林少,夜久星辰入目稀。策杖层峦寻绝胜,空中苍翠滴青衣。” [2](P.289) 诗明白地写出了观赏者的位置和所见到的“天机”特征。

古诗中的水景。首先是瀑布景观。它具有壮阔激昂、涤荡心胸特征。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远视仰观,其形、色、声、动之美感和磅礴气势令人叫绝。其次是江河回环曲线构景。它意境深远,余韵悠长。北宋秦观《泗州东城晚望》:“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全诗清新流畅,绘声绘色,诗情画意兼备。第三是湖海旷景远望。湖海旷景具有波澜浩荡,壮阔伟丽之美。如杜甫的《登岳阳楼》。第四是湖沼池塘低临。它婉约细腻,摇荡灵性,如南宋杨万里《小池》。第五是山水组合舟游。山有水则灵。山水组合的景观旅游,具有轻松、欢快的特点。如唐朝朱庆余《过耶溪》:“青溪缭绕出无穷,两岸桃花正好风。恰是扁舟堪入处,鸳鸯飞起碧流中。”溪风淙淙,桃花夹岸,鸳鸯戏水,轻舟荡波,景观在诗中似电影镜头切换而有机连接,使读者似也在江南碧绿的春水中畅游,舒心惬意。流水景观多能给人以勇往直前、豪迈奔放的情怀,当然,也可能给人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叹。

二、旅游景观在不同观赏时间与古诗

自然景观因时间变化而审美效果产生变化明显。飞雪、山气、烟岚、朝暮、阴晴、四季等都使景色变换。总体上说,春融洽,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对山而言,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澹澹如睡。春绿夏碧,秋青冬黑则是潭水的四时色变。[4](P.64)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东部季风区随季节变化自然景观变化多样,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在不同的时间、天气、季节也有不同的自然美。

古诗中的春翡。春天芳草萋萋,流水潺潺,杂花生树,桃妖柳绿,嫣红姹紫,百鸟争鸣,其景其情,具有舒心悦目、清新婉转、绚丽多彩、活泼明快、细腻蕴藉等特点。春景有早春和晚春之分。新春景色给人带来生机和希望。唐朝诗人杨巨源《城东早春》和韩愈《初春小雨》都分别写了早春淡黄的柳芽与酥雨细草,集中刻画了新春景观的“嫩”。若在春末,残花浪藉,落英缤纷,粉嫩黄娇成过眼烟云,诗人面对暮春难免不感叹春光短暂,难掩伤逝之感。如南宋曹豳《春暮》,又如北宋王令的《送春》。

古诗中的夏翠。夏有初夏(孟夏)、盛夏(仲夏)的分法。夏景热烈、成熟、丰满、深厚。若在初夏,雨水茸茸、荷叶亭亭、榴花似火,景观明丽、幽雅。若在盛夏,麦熟梅黄、菱荷结实,烈日炎炎,景致饱满、奔放。若在仲夏,稻绿波平,竹林摇曳,野花飘香,景况秀丽、多姿。宋朝戴敏《初夏游张园》令怡人的江南初夏风景如映读者眼前。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中写五月骄阳,有“五月炎蒸气,三月刻漏长。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等句,状景很是精工。

古诗中的秋金。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高气爽,菊花又黄,稻浪飘香,视野开阔。秋景具有高洁纯正、宁静深沉、神采飞动、雄浑壮美、飘逸恬淡的特点。曹操《观沧海》,写秋景抒豪情,大开大合,意境极为壮阔。但秋天更是西风瑟瑟、落叶萧萧、寒草斑斑、冷月沉沉的季节,深秋的景观更给人以萧条冷落、静寂荒凉、孤苦凄惋之感。此时诗人面对飞鸟独还、阵阵雁鸣、碧空朗月,多有挥之不去的惋惜厌怨、离情别绪。秋景诗中,不少晚秋诗与悲凉、萧杀联系在一起,与离愁联系在一起。杜甫就是“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诗中的冬银。冬天雪花飘飞,冰清玉洁,梅花傲雪盛开,超逸绝尘。冬景具有或轻快淡雅,或苍凉寂寞,或精细隽永,或雄浑豪放的特点。古诗多写雪的静态美,写寒夜的冷峻、孤独,写梅的傲放暗香。如唐代陆龟蒙《冬柳》不仅立意新奇别致,而且能使人品味出寒风中枯枝折断、水鸟惊起的不同声响:“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古诗中的朝晖夕照雨霁潮涌。朝晖意味着希望,夕照不免多遗憾,雨霁潮涌则生动壮丽,特定观赏时间短暂。例如北宋诗人秦观写雨后庭院清晨的《春日》,日光闪耀,花木鲜妍,一派清新幽雅景象,风情万种。钱塘江大潮等是须在特定时间观赏的自然景观的另一种典型。北宋陈师道《十七日观潮》:“漫漫平纱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滔天巨浪与奔驰的白虹、汹涌澎湃的潮水与失手倒泻的玉液琼浆景像交替,青天摇落,红日浮沉,气势宏伟,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三、相同的旅游景观与古诗

诗言志。我国历代诗人多寄情于山水,用内心情感“人化自然”或“自然化人”。[1](P.77)山水诗就如此。他们或从不同侧面体会自然的纯美,或移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物我相融、精神升华,抒写自然的美和自然的真。

悦形为主。一般地,旅游景观侧重于形式美。对景物的形状、线条、色彩、声音等方面的形式美的欣赏,往往通过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综合感受和想象、比拟、象征等人格化而实现,且会因人、因时而异。以杭州西湖景区为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样以写西湖的雨为主,写西湖景色在或晴或雨时之景色的千变万化,但前者重在雨之大,后者重在雨之奇;前者重综合感受,有声有色,雨珠可触,水烟可嗅可尝,后者重在发挥想象,以绝世美人西施比西湖,美妙绝伦,一锤定音。它们都是悦形层面的即景诗。

移情为主。人们在赏景过程中把自己的主观感情注入到原来不具有人的感情色彩的审美对象上去,使本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仿佛象人一样具有思想、情感、意志和心理活动,于是,人和自然景物交感共鸣。这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景。以武汉黄鹤楼景点为例。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崔颢《黄鹤楼》。伫立在黄鹤楼上,望着孤帆远影渐渐消失,李白写的是送别友人的深情厚谊,真挚的感情通过烟花、绿水、帆影、碧空这些景物描写表达出来,情意深长于长江。崔颢写的则是怀乡之情,从织入美丽神话传说的凭吊之幽思惆怅,到异乡风物触生乡情愁绪,激情回荡,优美高远。

精神升华。精神升华是游山玩水、欣赏景观的最高境界。它以悦形、移情为基础。高雅的审美情操与观赏者的文化修养有关。对旅游景观的欣赏不但能增加人们的生活情趣,增进健康,更能锻炼意志、开阔心胸、透视生活和人生,至真、至善、至美。诗人对此往往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以面对山景为例。杜甫《望岳》写泰山雄伟、辽阔警拔,表现的是登临者的毅力和壮志,显示了诗人的眼界和胸怀,焕发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王维《终南别业》表现了作者隐居终南山超然物外的情致:李白《独坐敬亭山》写出了山的精神、山的感情和性格,达到了物我相融之境:柳宗元《江雪》表现了作者傲骨铮铮的气慨。

不论是悦形、移情或精神升华,都离不开视、听、嗅、味、触觉上的感受和想象的发挥。旅游景观的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加上观赏者的瑰丽想象,情景合一,才会产生出人意料的审美境界,才会产生出净化心灵、天人和谐的美和真。

四、园林构景特点与古诗

园林景观是旅游资源中比重相当大的一部分。我国古诗对园林景观的描写广博精深。园林是一种立体空间的综合造型艺术,讲究韵律、节奏、主从、均衡和意境,我国古诗几乎与它异曲同工。

古诗中的主景与配景。主景是整个景观的核心,往往呈现主要的使用功能或主题,包括整个园林中的主景和局部空间的主景。配景起衬托作用,与主景相得益彰[5]。我国古诗中的景观描写也常有类似现象。如林逋的《梅花》:“众芳摇落独暄妍……”诗中主景显然是梅,其它众芳、霜禽、粉蝶、浅水夜月皆成配景。

古诗中的近景、中景和远景。各景相互配合,可以加深景的画面,使之富有层次感,使人获得深远的感受。岑参《登总持阁》写登上西安终南山总持阁所见:“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首联对“高阁”之高的感受来自眼前近景,颔联烟树为中景,颈联秦岭、渭川则为远景,尾联由景及情。再如唐朝绍兴和尚释处默登杭州凤凰山诗《圣果寺》:“路自中峰上,盘回出薜萝。到江吴地尽,融岸越山多。古木丛青霭,遥天漫白波。下方城郭近,钟磐杂笙歌。”薜萝、中峰为近景,城廓为中景,越山为远景。古诗寥寥数语中往往包罗了远、中、近景的转换,纵横开合自如,意境深切悠远。

古诗中的障景和隔景。障景是园林绿地中抑制视线、屏障景物的手法。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名句即是障景法运用的典型。唐代诗人常建写江苏熟虞山诗《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禅房花木深”也是曲径通幽的障景效果。隔景是用墙、篱、廊等法将园林绿地分隔为不同空间、不同景区的手法。苏州拙政园中的“枇杷园”,即为园中之园,赏之有“久在樊笼里,复得归自然”之感[6](P.14)。叶绍翁《游小园不值》中的那枝红杏之美,应是“墙”隔出来的特别功效。

古诗中的框景。框景是空间景物不尽可观,或则平淡间有可取之景,利用门框、窗框等有选择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的《绝句》是极好的框景法运用的诗例。再如孙逖《宿云门寺阁》:“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其中纱窗宿斗牛(斗星宿和牛星宿)写作手法也是借用了园林的框景法。

古诗中的借景。借景是将园内视线所及的园外景色组织到园内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可使借来的景色同本园空间的气氛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园内园外相互呼应汇成一片,扩大空间,丰富园景,增加变化。黄鹤楼伫立在长江边,滔滔江水及其帆影便是它的借景。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青山、黄河都是鹳雀楼的借景。

五、古诗与自然、人文景观的和谐美

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而和谐地联系起来,是我国景区的最大特色之一。和谐生美。诗词楹联、神话传说、风俗民情、碑刻题记、名人轶事等与景观特点密不可分。

古诗对自然景观和谐美的反应。朱熹《春日》写泗水河边游春踏青,东风拂面,春光点染,百花齐放,万物更新,诗的语言简洁明白犹如诗景的清新自然,令人似乎闻到了春天的气息。

古诗对人文景观和谐美的反应。晚唐诗人张演《社日》:“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活脱脱是另一幅世外桃源图:鹅湖山下、稻梁、猪圈、鸡舍、农家、树影、落日、社戏、酒宴、醉人。如此和谐美满富足的农村生活,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

古诗对旅游景观的点景。诗词楹联是点化自然和人文景观和谐美的神笔。清代诗人俞曲园手书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把苏州沧浪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写得淋漓尽致,脍炙人口。著名的点景诗甚至可能是景以诗名。提起苏州寒山寺,人们就会自然想起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又如唐代诗人白居易题咏了苏州天平山《白云泉》:“白云山上白云泉,泉本无心云自闲,何必奔流下山去,又添波浪在人间。”由于白居易诗句的渲染,天平山都被称作白云山了[6](P.5)。——我国古诗词从某方面来说是一种创作自然、借景寓情的艺术。诗人欣赏景观的美,除了写它的形外,更注重点化它的神和情。

诗歌与旅游景观密不可分。许多古诗都是诗人在不同的观赏位置、时间,抓住景观本身的特点,发挥想象、以情观景、用心体会、领悟其精神的结果。古诗题咏对旅游景观的描写,大多反应了自然旅游景观中名山秀水、奇峰异洞、流泉飞瀑、阳光海滩、气候景观、植被景观、地貌景观和人文景观包括文化遗址、陵园碑墓、石窟寺院、园林艺术、古代建筑、现代建筑、革命纪念地、民族风情等的和谐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