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DIC中国往事

标签:
工程总承包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工程款债权清收强制执行破产 |
分类: 工程总承包合同专题 |
FIDIC中国往事
1
1913年比利时根特世界博览会期间,来自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荷兰、瑞士、奥地利、加拿大、俄罗斯和英国的59名工程师召开了一个会议,会议的成果是成立了「国际工程咨询师联合会」,法文名称为Fédération lnternationale Des lngénieurs Conseils,简称FIDIC,英文名为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onsulting Engineers,这就是后来编制FIDIC系列合同的主体机构。
根特世界博览会
不过,成立之初的FIDIC日子并不好过,FIDIC开始发布国际工程合同范本要迟至1957年。从1913一直到1957年的44年间,FIDIC到底做了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我们并不清楚。毕竟,FIDIC作为一个协会,虽然职能不只是编写合同,但真正产生国际影响力的,主要还是其发布的系列FIDIC合同。
而且,虽然最初有十个国家的代表参会,但在成立之初,多数只是维持松散的联系,真正参与创始的国家只有三个国家:比利时、法国和瑞士。
维基百科上关于FIDIC最初的历史是这么写的:
FIDIC led a difficult life until the late 1940s with a changing number of members, and all members based in Europe. In 1959 these were joinedby Australia, Canada, South Africa and USA to make FIDIC truly international.
但就是这么一个随机成立的、非官方的、几乎难以为继的草台班子,最后竟然成为国际工程咨询界的权威机构,对世界各地的工程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FIDIC第一次推出自己的合同范本是在成立44年后的1957年,首次发布《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国际)》(Conditions of Contract for Works of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红皮书」的第一版。
FIDIC第三版封面
不过,这个合同范本并非FIDIC原创,而是参考了前一年英国咨询工程师协会(ACE)发布的《土木工程合同条件格式》,而ACE的合同范本则是以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ICE)1945年发布的第一版合同范本为蓝本编制。
实际上,纵观FIDIC的发展史,其与ICE合同范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FIDIC在1957年发布第一版合同条件,1969年发布第二版,1977年发布第三版,1987年发布第四版。
ICE则在1945年发布第一版,1955年发布第四版,1973年发布第五版。前面已经说过,FIDIC的第一版是间接源自于ICE合同第一版。而1977年的第三版则是直接参考ICE1973年的第五版合同。
3
1977年的第三版合同条件对于FIDIC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首先这是第一版比较完善的合同,更重要的是,从这一版开始,世界银行将FIDIC合同条件纳入了其与美洲开发银行共同编制的《工程采购招标文件样本》,从那时起至今,FIDIC合同条件一直是世行项目强制使用的合同范本。
世界银行总部
今天,由于中国经济近三十年的迅猛发展,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规模早已超越世界银行,在中国近些年的「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政策的持续支持下,由于中资银行支持实施的国际项目,影响力已经远远大于世界银行其他国际开发银行。
但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还是起步阶段,自己尚需别人的支持的时候,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一般的商业银行不同的是,世界银行实施的项目,都有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其文件的专业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专业的咨询机构,例如,针对世行融资的基础设施项目,世行就有一套标准的招标采购文件,包括规则、指南、标准文本等全套内容。
世界银行标准采购文件
有的时候,笔者真的觉得世界银行不像是一个银行,就像是一个专业的咨询机构。这几年中国热衷于PPP,笔者在研究PPP的时候,发现世行有一个网站,可以找到全世界各地的项目案例、法律、合同范本、各种研究机构的指南等等。
世界银行PPP网站
无论在海外还是国内,世界银行对于中国工程管理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中国现代工程管理模式,都是从世行项目开始的,并开始逐步推广。
在1977年的第三版的FIDIC合同之后,FIDIC此后出版的各种合同范本主要包括:
1987年,第四版《施工合同条件》(FIDIC红皮书第四版)
1987年《电气与机械工程标准合同条件》,黄皮书,1963年首次出版,1980年和1987年两次调整
1990年,《业主/咨询工程师标准服务协议书》,白皮书,1991,1998、2006、2017年年四次修改
1992年,《联营体协议书》,2017年修改
1992年,《咨询分包协议书》,2017年修改
1994年《土木工程施工分包合同条件》,2011年修改
1995年《设计建造和交钥匙合同条件》,橘皮书
1999年新FIDIC合同条件系列,共四本,分别为:《施工合同条件》(红皮书)、《设计采购施工(EPC)交钥匙合同条件》(银皮书)、《生产设备与设计施工合同条件》(黄皮书)和《简明合同条件》(绿皮书)
2005年,《施工合同条件-多边开发银行协调版》粉皮书,2006年和2010年两次修改
2006年,《疏浚与吹填工程合同条件》,蓝绿皮书,2016年修改
2008年,《生产设备、设计建造及运营项目合同条件》,金皮书
2017年,新FIDIC合同条件系列第二版,红皮书、银皮书和黄皮书
4
FIDIC为中国人所接触、使用,并最终大行其道,被中国工程界奉为合同圣经,国内国外都是肇始于世行融资的项目。
为了写这篇文章,笔者翻阅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量的历史文献,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FIDIC在中国能有今天的地位,是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不过,如果要推选一个代表,当属天津大学的何伯森教授。
何伯森先生出生于1932年,195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水利工程系,之后一直在天津大学水利系任教,一直到1985年。如果不是后来的机缘巧合,何老师可能就这样在水利系副教授的岗位上一直到退休。
何伯森教授
但在1985年,在天津大学九十周年校庆期间,在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工作的梁褴在参加校庆期间,向水利系的主任提出,希望派一名副教授以上、有一定施工经验并且英语好的人员,去他们正在实施的伊拉克DIBBIS大坝项目担任技术顾问,DIBBIS大坝项目是一个标准的国际工程,按照标准的国际工程管理模式操作,采用FIDIC施工合同条件。
1986年,时任天津大学水利系副教授的何伯森正式赴伊拉克工作,主要负责项目的技术和经济对外协调工作,工作内容涵盖投标报价、合同管理、索赔和技术谈判等工作。
在项目工作期间,何伯森充分意识到了国际工程管理尤其是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1987年4月项目竣工,何伯森回国后,利用在项目工作期间整理的资料,编写国际工程管理讲义,并在水利系开了「工程招标承包学」的新课。
1988年9月,经过何的申请,水利系开办「国际工程管理辅修班」。
1989年9月,时年57岁的何伯森调任天津大学管理工程系系主任,开始准备创办国际工程管理专业。
1993年1月,经过专家论证并经国家教委批准,天津大学新增国际工程管理专业(五年制)。
1995年,在外经贸部和建设部的支持下,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天津大学和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开始组织编写《国际工程管理教学丛书》(「九五」国家重点图书),何伯森任丛书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先后历时6年,共完成20本书。
前文提到的梁褴,时任中国水力电力对外公司副总经理,编写了丛书中的《国际工程施工合同索赔》,这本书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关于国际工程索赔的经典之作。
国际工程施工索赔(第二版)
无论是最初的一门课程,还是后来成立了国际工程管理专业,以至于后来出版丛书,FIDIC都一直其中最重要的主题。实际上,一直到今天,对于FIDIC的研究都是天大老师的一个特色。
而最光辉的时刻,是FIDIC在1999年出版的新红皮书中,在致谢的一系列人之中,专门提到了何伯森老师。
何伯森老师是理论界的代表,而在实务界也不乏推广FIDIC的代表人物,其中最典型的是后来官至中信建设总经理的田威。
1993年,当时还是中国土木工程公司的部门经理的田威,在《国际经济合作》上发表了一系列解读FIDIC合同的文章,田威工程一线出身,文字深入浅出,文章颇受人们喜欢。
1996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将田威发表在《国际经济合作》的文章结集出版,就是《FIDIC合同条件实用技巧》。2002年,在FIDIC新版之后,田威又出版了《FIDIC合同条件应用实务》。两本书都是国内关于FIDIC合同最受欢迎的书籍,至今在网上仍有销售。
田威先生的两本著作
5
何伯森与田威老师,都是出身于国际工程,其研究FIDIC的目的,也是为了在国际工程中应用。
另一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FIDIC也开始在国内使用,最初都是世行融资的项目,有两个典型的例子。
一个是鲁布革项目,项目开始于1984年,是国内第一个世行贷款项目,按照国际工程管理模式管理,并使用FIDIC合同的项目,这也是国内工程接触FIDIC的开始。
鲁布革水电站项目
今天,鲁布革项目早已成了中国工程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不过,鲁布革对于中国工程界最大的意义,在于让国内认识到了国际工程管理的模式,开启了国内工程建设领域「项目法」管理的先河。
不过就推广FIDIC的作用而言,另外一个项目的作用可能更加显著,这就是黄河小浪底项目。
黄河小浪底项目
小浪底工程也是世行融资项目,前期工程开始于1991年,主体工程开始于1994年,2001年完全完工。项目完全按照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实施,采用工程师管理模式,FIDIC合同文本(第四版红皮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持续时间长,项目情况变化多,甲乙双方还经历复杂而深入的索赔过程,因此这个项目在FIDIC上的应用,可以说是深入人心。
6
2000年以前,FIDIC对于中国而言,一直是借鉴和学习的对象,但到了2000年以后,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对于FIDIC在国际上的推广,则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近十年以来。
这要归功于在中国资金的支持下,中国对外工程承包项目的快速增长。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以及部分商业银行,典型的是工商银行,在国际工程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对国际工程的影响力已经远远大于世界银行等国际开发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对于工程企业「走出去」功不可没
中国的各大承包商,通过口行、开行的“两优”贷款、出口买方信贷、出口卖方信贷以及项目融资等模式承揽工程项目,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业务来源之一,有人还给这种模式起了个名字“F+EPC”。由于这些项目面对的基本上都是亚、非、中东欧、拉丁美洲等地的发展中国家,业主方面对于工程管理也都不甚了了,像非洲很多国家的项目,压根儿连个监理都没有,这种情况之下,准备文件,起草合同这些事情,就需要国内的承包商来操刀了。前面已经说了,中国的工程界,对于国际工程合同,基本上就只熟悉FIDIC了,所以在这些项目中,基本上用的都是FIDIC的各个合同,这就无形之中对于FIDIC的使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所以,很多时候,对于国际进程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经济实力。如果论专业水平,迄今为止国内的工程管理尤其是合同管理水平
那么,如何看待对这种作用呢。实际上,FIDIC虽然在国际工程中应用非常广泛,但论其影响力,恐怕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过中国。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中,例如英国、美国、法国等这些国家,由于其现代化工程管理的历史比较长,早就形成了自己的工程合同范本体系,例如美国的AIA合同范本,英国的JCT、ICE合同范本等。所以在这些国家,其实FIDIC的影响力本来是比较有限的。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一直到2000年以后,笔者在翻阅很多英、美国家工程合同方面的经典著作,其中鲜有提及FIDIC的,基本上都是讨论本国的合同范本。但近年来再看这些著作的新版,多数都会讨论FIDIC的相关内容了。
7
最后总结一下,FIDIC对于中国到底有哪些影响,我觉得有几个方面:
一是在国际工程方面,如前所述,对于中国工程界而言,FIDIC就是“国际工程合同”的代名词。而正是由于FIDIC对于中国根深蒂固的影响,又通过中国的工程公司进一步向外输出。
二是对国内工程合同的影响。住建部从1999年开始发布第一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范本,其基本的框架和内容就是参考至FIDIC合同,目前这个范本更新几次,但基本的框架并没有大的变化,而后来的工程总承包合同范本、咨询设计合同范本等,也是在参考FIDIC合同的基础上编制的。
三是关于工程管理模式和理念的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EPC”,目前在国内可以说EPC满天飞,这个词在国内的流行就直接来自于FIDIC银皮书。但在国内传播的时候,往往很多东西就变了形,比如有很多人会煞有介事的去讨论“EPC”和“DB”模式的差别。
写到这里就结束了,笔者力争写一篇客观的介绍FIDIC的文章,既无吹捧,因为吹捧的人实在是已经太多了,也丝毫无贬低的意思,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这个过程,从而也能更加客观的全面的看待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