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自驾游之八:青铜峡黄河大峡谷

标签:
宁夏自驾游青铜峡黄河大峡谷一百零八塔青铜峡水利枢纽旅游 |
分类: 游记 |

景区大门牌楼

青铜峡水电站拦河大坝

十里长峡

一百零八塔

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是我们宁夏自驾游的最后一站,2019年8月16日上午游览,下午便驾车返回兰州。青铜峡黄河大峡谷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总面积126平方公里,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宁夏黄河金岸旅游带的核心区域、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宁夏引黄古灌区的精华之地。
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是黄河中上游最后一道峡谷, 由贺兰山余脉、牛首山相夹而形成,体现了雄、奇、险、峻、幽为一体的峡谷风光,可谓“十里长峡十里景,十里画廊在青铜”。景区有宁夏引黄古灌区、宁夏水利博览馆、青铜峡水利枢纽、一百零八塔、大禹文化园、库区鸟岛六大景观。在这里,可领略黄河峡谷之美,寻梦千年古渠之源,探寻水利枢纽之伟,触摸西夏古塔之魂,追寻大禹治水之绩,尽享黄河鸟岛之幽。


















【九曲广场、青铜峡水利博览馆】九曲广场由九龙戏珠和九龙图腾柱组成,它们是黄河大峡谷景区入口的标志性建筑。因为在青铜峡有着九大干渠,这里的九龙就代表着这九大干渠,证实由于九大干渠引黄河水发展农业、振兴经济,成就了宁夏塞上江南的美景。九龙柱以石刻九柱的形式分别展现了青铜峡从无到有、从古至今,从发展到壮大的历程,对于青铜峡来说,它已不仅仅是一个雕塑作品,更是青铜峡风貌的缩影。
水利博览馆总建筑面积4086平方米,布展面积2850平方米,该展厅真实地反映了宁夏经济社会与水利发展历程和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全面展示两千多年宁夏引黄灌溉的发展史,诠释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真谛。在宁夏水利博物馆,还看到了古老的水车、架子车、民国测量仪器、扁担、箩筐、竹篓等,这些都是曾经散落在乡野却见证着宁夏水利史的物件,和这些老物件零距离接触,其实就是在零距离地解读宁夏水利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感受辉煌的宁夏水利文化。



【青铜峡拦河大坝】位于宁夏青铜峡黄河大峡谷出口处的青铜峡拦河大坝,始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重点工程之一,也黄河上第一座河床闸墩式水电站,被誉为"塞上明珠"。大坝全长687.3米、高42.7米、宽46.7米,有6个河床闸墩式水电站、2个渠首电站,年均发电量13.5亿度。青铜峡发电站是一座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防洪、防凌等多种效益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也是建国初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建起的第一个水利工程,它的建成结束了宁夏两千多年来无坝引水的历史,因此便也有了"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明珠青铜峡"的美誉。
【一百零八塔】108塔位于青铜峡黄河大峡谷西岸,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塔群之一,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游人所瞩目,整个景区内以108塔为主体,建有三个专题区:南边为塔林寺,中部为保护核心区108塔,北边为塔林博物馆。108塔始建于西夏时期的佛教纪念性的建筑。以党项族为主体的西夏王朝建立后,佛教成为其主要的宗教信仰。不足二百年历史的西夏佛教,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而且有着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西夏佛教深受中原影响,在与吐蕃交往中,藏传佛教在西夏又得以迅速传播和弘扬,特色鲜明的西夏佛教,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为世界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极为珍贵的遗蕴。塔林博物馆通过古塔群遗址、雕塑和室内的彩绘、题词文字说明等方式浓缩西域佛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构成佛教文化的整体景观体系和文化体系。
【大禹文化园】大禹文化园,总建筑面积1319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仿汉代建筑,在中轴线上建有码头、广场、牌楼、入口大门、钟楼、鼓楼、明堂、大殿;“两翼”作为主轴上建筑与文化延伸及视觉延伸,建有河图洛书、九州苑、大禹雕像。整体建筑高度由西向东逐级增高,高差31.05米,形成错落有序的布局。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向自然宣战并取得辉煌成就的第一人,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创始人,也是华夏文明的始祖之一,作为中华历史与文化的集合体,几千年来大禹就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生生不息,“天覆其苍,地载其黄”。如今,在大峡谷的黄河岸边,层层叠叠的大禹文化园打造出了一座属于中华民族的丰碑与精神家园。








【十里长峡】青铜峡大峡谷是由贺兰山余脉、牛首山相夹而形成,全长8.6公里,谷宽800--600米,谷深200米,最窄处90米,有“十里长峡”之称。十里长峡山高水深,两岸悬崖峭壁,传说大禹治水来到这里,劈山成峡,黄河水一泻千里,此时正值夕阳西下,晚霞与和谁互映在峭壁上,呈现出一片青铜色,青铜峡由此而得名。乘游船穿行在峡谷中,峡谷中河水时缓时急,两岸山势对峙,睡佛山、鸟岛、天书阁、古石刻等景观目不暇接,每一个景点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每一个景观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正所谓“十里长峡十里景,十里画廊在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