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自驾游之六:藏在悬壁洞窟群中的千年古刹—马蹄寺

标签:
张掖自驾游马蹄寺千佛洞三十三天石窟格萨尔王殿 |
分类: 游记 |




【张掖马蹄寺】马蹄寺,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祁连山麓之间,距张掖市区约65公里,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已逾1600年,是一处庞大的悬崖石窟寺院建筑群。石窟由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观音洞七处组成,共有70余处窟龛。马蹄寺因传说中的天马在此落有马蹄印而得名,传说中的马蹄印迹现存于普光寺马蹄殿内,成为镇寺之宝。马蹄寺石窟群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屹立于石窟艺术之林。那气势恢弘的“三十三天”,以五层二十一窟呈宝塔形开凿于悬崖峭壁,令人叹为观止;金塔寺那飘然欲仙的高肉雕泥塑飞天,在全国实属罕见;藏佛殿石窟规格之宏大,千佛洞石窟雕刻之精巧,虽非鬼斧神工,却也有梦挂魂牵之魅力。马蹄寺环境秀丽,山青、水秀、峰奇、洞异堪称四绝。历史悠久的马蹄寺,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齐称为河西佛教胜地的三大艺术宝窟。相比之下,马蹄寺显得更加神秘和久远。



















【浮雕石塔林】进入马蹄寺旅游区大门首先看到的便是千佛洞北段的塔林,浮雕石林塔为喇嘛塔,密集地分布在陡峭的红岩壁上,为西夏、元明时期的作品,这些佛塔据说是当年苦行僧居住和存放舍利子的地方。几十座石塔历经沧桑历史变幻,如今看来依然精巧别致。石塔是由塔座、塔身、须弥座、相轮、刹盘和塔顶构成,塔身为复钟形复钵塔,另有组合成“山”字形的三塔龛,建造风格与柬埔寨吴哥窟的一座二塔、三塔的风格一样,堪称是藏传佛教遗迹中的精品。



【千佛洞】从大门入口进来以后大约两百米就到了千佛洞正门,千佛洞洞窟的始凿于北凉时期,有近500多个摩崖佛塔窟龛,规模宏大,如今现存的是元、明时期,寺院旁的山崖上开凿出的数百个佛龛,在这些凿于峭壁上的佛龛里,原来都塑有一个到几个佛像或佛塔,于是“千佛洞”也因此而得名。沿着台阶缓缓而行,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坚硬的岩石上面都留下了人们的足迹,石窟中供奉着不同时代的佛像,最古老的就是自唐代保留至今的释迦摩尼雕像。能够经历千年的时光,佛像依旧栩栩如生,色彩和光泽如初,这样的雕刻技艺的确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佛像的表情十分自然,俯瞰众生的感觉,仿佛普照大地的感觉。
【三十三天石窟】普光寺是马蹄寺的核心部分,而三十三天洞窟和马蹄殿、藏佛殿共同构成了普光寺的精华景观,其精华在于它们的独特,是其他寺庙所没有的。三十三天石窟,开凿在普光寺的红沙岩壁上,距地表四十三米,共七层二十一窟,下大上小,呈宝塔形,整个洞窟从山脚一直到山顶,洞窟内有佛殿,外有回廊,造型极具特色。相比于千佛洞要更加峻峭,险要。从景区往北,沿着弯弯曲曲的道路,来到白塔前,远远就可以看到“三十三天”石窟。
【马蹄殿】马蹄殿,因殿中有马蹄印而得名,是马蹄北寺比较重要的洞窟之一。窟平面近方形,窟内有中心方柱。窟高3.9米,宽10.06米,深8.60米。窟内南、北、西三壁凿圆拱形龛
【藏佛殿】与马蹄殿相邻的就是藏佛殿,位于三十三天石窟的北侧,是马蹄寺规模最大的石窟,也是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石窟。石窟内原有一尊八米多高的站佛,站佛的腹内藏有一尊白玉度母像,故称此窟为藏佛殿。窟形平面似一个“凸”字,总深为三十三点五米,宽二十六点三米。由前堂、拜殿、甬道等几个部分组成,甬道两壁开四十九个大龛,是元代早期的塑像,目前已很少见到。分布在佛龛两侧的壁画,是明代早期的作品。藏佛殿内有口井水,这口水井非常奇怪。藏佛殿本身开凿在山崖上,水井就挖在石窟里面,夏不溢,冬不枯,水虽然不流,却不变腐,千百人饮用,取之不竭。
【胜果寺】胜果寺始建于明代,该寺建成后请钦差大臣传奏皇帝赐寺名时,朝廷正得南方军事获胜捷报,皇帝龙颜大悦,赐名“胜果寺”。清乾隆皇帝为该寺御赐寺名匾牌、龙袍、马鞍。
【格萨尔王殿】格萨尔王殿:格萨尔王殿就坐落卧龙山的龙眼睛里。格萨尔王是藏族的一个名族英雄,他降魔除害造福藏民的光辉业绩在草原广为流传。《格萨尔王转》是著名的世界最上的史诗,长达一千五百多万字,国际艺术节称之为“东方的荷马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