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化古创新,独领风骚一一论金农书法艺术思想及其隶书创作

(2020-09-13 16:57:27)
标签:

书法

文化

分类: 张振发书法论文

化古创新,独领风骚

---论金农书法艺术思想及其隶书创作

张振发

(曾荣获中国书协第三届隶书学书讨论会优秀奖,被书法

导报1998年9月2日35期,9月9日36期连載)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是一部继承创新的历史,继承本身包含着创新,创新是继承中的发展。因此,创新是书法艺术演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才能推动隶书艺术从一个制高点向另一个新的制高点飞跃,才能从中推出彪炳书史的书法艺术大师。清代的金农就是一位在继承创新中显示出盖世才华,独领隶书艺术风骚的天才人物。

金农的隶书艺术以继承传统为根基,以张扬个性为特征,在嬗变中闪烁出璀璨的光华。他在“扬州八怪”中隶书艺术的成就最为突出,在碑派的发展史上贡献卓著,在整个书史长河中占居重要的位置。

透视金农隶书艺术的聚光点和闪光点,“创新”二字,是他登上艺术殿堂,步入极高境界的法宝。

一、更新观念,是书法艺术创新的灵魂。

历史上任何一位取得辉煌的书法艺术大家,都不是墨守成规,死守传统,而是在继承中塑造自我,在法度中创出新法。金农在书法艺术上勇于破除世俗观念。冲破因循守旧的“紧箍咒”,敢当自我“扬弃”的强者和创新的开路先锋。金农生于清朝(1687 ---1763)年间,原名司农,字寿门,号冬心等,浙江仁和人。他弱冠之年,天资聪颖,

勤奋好学,挥毫翰墨,闻名乡里。步入中年,他游历海内,寄居扬州。当时“馆阁体”笼罩着书坛,赵孟頫、董其昌秀美书体风行天下,王铎、傅山等人的浪漫书风四处传播。面对这样的时尚风气,他毅然明智地选择了以汉碑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他鲜明地提出了“同能不如独诣,众毁不如独赏”的艺术主张,为他后来在隶书艺术上不断创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金农的创新观念,集中反映在“五个不同”的精神。第一,不与古人同。金农工汉碑,不求皮毛,直追风骨精神,熔古隶为一炉,別出新意,自成一体。他敢于冲破古人法则,独创新法。传统的“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前贤之法,他只去领悟,不沿习追求,而是独创“漆书”新法,截去毫端,大胆刷出魄力沉雄的擘窠大字,独绝古今。第二,不与时风同。他反对当时坛上流行“二王”书风的现象,旗帜鮮明地主张遵碑拟帖。他在观摩孔庙碑时写道:“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聘驰,耻向书家作书努,华山片石是吾师”(《鲁中杂谈》)。当时阮元《北碑南帖论》还没有发表,金农就以超前的意识,站在前碑派的立场上,把矛头指向书圣王右军,在大声疾呼中向帖学宣战了。第三,不与导师同。金农初到扬州时,师承专工汉的郑簠(fu),他学师之法,以心为师,不求形似。他在很短时间就把追求隶书艺术的目光转向汉碑,直接临池《华山碑》,逐渐摆脱其师的影响,走自己的创新之路。第四,不与书友同。金农的艺术思路是:“不与人同"(画竹题记》)和“游戏通神,自我作古”(《杂画题记》)。他与高凤翰、高翔、汪土慎等书友同室承师,同工汉碑,但创作的隶书面目确全不相同。再说,他与郑燮交往甚密,都写隶书,但作品面貌各异。后人评价金农在扬州“八怪”中隶书成就最高,当时书动京华,外域争购。第五,不与自己同。金农的高明艺术境界就在于不断更新观念,敢于“自我否定”。他在中年时期以“华山片石是吾师”,到50岁以后改为写字形奇古的《国山》、《天发神谶 chen》两 碑。观念 的更新使他的隶书艺术先后风 格截然不 同,不断 升华。翻开《金农书画集》,观其每幅书法作品,各自面孔一新,皆不类同。

 二、取法呼上,是书法艺术创新的关键。

金农从汉牌中寻找自我,并能独树一织,开辟了一条创新的途径,正是因为他取法高古,又致力于新,才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他那精湛的隶书作品,堪称独绝,足令后世倾倒。探讨他成功的秘决,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天赋高。金农是一个有盖世才华的天才艺术家。他书、诗、画、棋、琴五艺 皆能:他挥毫书法涉笔即古,魄力沉雄,神妙奇逸; 他年幼即以诗抒情,并显出“不趋时流”的志向。著有(《冬心先生集》),收入其诗作三百六十多首,可谓千古绝唱; 晚年作画,“泼墨画出金错刀”,“欲乞放笔写万个,目接厓谷心坰郊”。(《冬心先生集》) 他作画以真竹为师,直抒胸中意气;他与友对弃,“胳膊声中黑白机,茶香   渴味心微;(《冬心先生集》)  抚琴娱乐,“更领清堂趣,风中挥七三弦”,“手弦而口歌之”。(《冬心先生集》)  这足以证明,他的天赋 之高,字外功夫之深。

金农的天赋出自勤奋博学。他在诗句中写道?“宋元雕木积万卷,夫子著书游禁庭”。(《冬心先生集》) 他还在40年中渡扬子、过准明,历齐、鲁、燕、赵而观帝京,自帝京趋嵩洛、之晋、之秦、之粤、之闽、达彭蠡、迈鄂诸,泛衡湘漓江间。可以说,在历代书法大家中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者首数金农。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领悟出自天资加勤奋。他取法高古,是从知识的海洋里和大自然美景中撷取了精华。

()起点高。金农的艺术眼光是敏锐的,好像“火眼金睛”识别雅与俗、高与低、美与丑;能站在时代的高峰前后瞻望,穿时越空。金农在追求艺术的选择上,描准了千年以上的古雅补厚的汉碑。他意临《华山庙碑》,不死守一家,而是视野开阔,上下求素。他曾自述“自五风山石刻下 于汉唐八分之流别,心幕手追,私谓得其神骨,不减李潮一字百金也,”从中可以看出,他在艺术的追求上见识之多、临池之勤、功力之深、起点之高,令人干古赞叹!他在44岁时就创作出了独具风格的书法艺术精品《冬心先生隶书》集,为当时和后世视为创新的楷模。

()目标高。人们常说,认识无限,艺无止境。金农在中年经历了长期从“量变”到“质变”的探索,终于实现了他隶书艺术的第一次飞跃。他在功成名就时没有陶醉,而是选择了更高的目标,向新的隶书艺术领域进军,去创作以方笔为主的古隶、即“漆书”新的体貌。他的艺术目标像一座摩天大厦,经过匠心独运的“施工”,在林立的建筑物中高高耸起。金农的隶书艺术风格的第二次飞跃,大体经过嬗变、稳定、升华 三个阶段:一是嬗变阶段。他从51岁至56岁整用了5年时间,以雄厚的汉碑功底为基础,逐步打破汉隶扁方结体和篆法用笔,柔进苍古奇逸的方笔,在嬗变中寻求新的“自础 我”(见图)。二是稳定阶段,从他57岁至67岁历时10年的创作。这时期他的大量作品结体竖长,以方笔为主,撇笔长长自然托出,妙趣横生(见图)。三是升华阶段。从68岁到76岁,他的作品追求精雕细刻的内在神韵和高古奇逸的艺术效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他创作的《画佛题记》,就是他晚年的绝妙精品(见图)

三、 张场个性,是书法芝术创新的风范。

 历代书法艺术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因为风格就是 个性,就是艺术家的面貌。有个性的作品才有生命力。金农的两种隶书以其独特的书法艺术语言营造出一幅幅美仑美奂的 黑白世界。他的两种隶书风格变化鲜明,早期的隶书守汉人绳 墨,笔笔从汉碑中化出; 晚期的隶书以汉魏碑为基础,又从民 间艺术中汲取养分,格调奇古,自成一体。古代王充认为“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论衡?自纪》)由此而论,金农两种隶书风格不同,各有千秋。

1.在章法美上,前者为传统式,横排有列,竖不见行;后者为新奇式,横排错落,竖有行气。

2.在布局美上,前者为均衡式,追求整齐化一,给人以静中求动的感觉;后者为多样式,追求穷变化于毫端、合情 调于纸上的效果。

 3.在结构美上,前者为对称式,黑白空间和谐,笔画之间相称,扁正造型,字与字之间差异不大,给人以合乎规律的愉悦;后者为对比式,横画宽而方,竖画细而圆,长方造型,字与字之间变化甚大,使人有触目惊心之感。

 4.在风神骨气上,前者为妙品,从汉碑化出,酝无迹,横直相安,如老树著花;后者为逸品,取《国山碑》、《天发神谶碑》古奇之处,楚调自歌,不谬风雅,苍古奇逸。

 5.在用笔、用墨上,前者笔走中锋,以圆为主,横露蚕头雁尾端倪,多于回锋起止。用墨适中,滋味百般;后者以方笔为主,横画斩丁截铁,起止尖尖的撇锋,别有情趣。用墨稍枯,追求刷漆效果,天真自然,回味无穷。

金农的隶书艺术最大的特征,还在于张扬个性,像水银注地般地倾泻内心的激情。“老夫乱涂抹,胜似画双蛾”(《冬心先生集》就是他扑捉书法艺术的心声。

他的书法艺术个性,像弯弯的月亮有两个尖端,二头是古”,古得出奇,他把隶书写得类似汉简。据考证表明,他“好学癖古,储金石干卷”;(《清史稿》第13914)自述:“隐坐整日看”,“署名隶书古”,(《冬心先生集》题画尾诗)“蛊履之节君子是敦一卷周易,垂帘门,手写不倦”。(《冬心先生集》)  我认为金农的隶书带有汉简笔意,是从《易经》等流传的汉简书籍中借而来的。他自谓“署名隶书古”显然是指比汉碑更古老的书体--- 汉 简。另 头是“新‘’,新得惊人。他的隶书明显地带有前卫意识,而且还是在书法本体的动脉上注入了时代精神,或跨时代的创新意识。金农前卫风格隶书艺术的创作成功,为后来书法艺术发展开僻了一条通往未来的阳关正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