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本质—自私性

基因的本质 —自私性
读了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使我震惊的观点是,生物本质上都是自私的,而这种自私性来源于我们的基因。生物的个体只是运载基因的一个机器,是基因为了达到复制自己的目的而临时组建的一个工具。基因生存的全部或者说唯一的目的,就是不断复制发展自己。生命的个体死去了,但是它们的基因却传播下去了,基因的目标达到了。它们从其寄存的一个生物个体转移到了另一个个体后,就抛弃了前面的寄主。基因是不朽的,而寄存基因的生命体是随时可以抛弃的外套。从基因的角度看,生命生存的全部目的,就是不断地复制发展自己。
什么是基因?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物质,包含一种蛋白质遗传信息就叫一个基因。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也有基因。基因可以是脱氧核糖核酸分子(英文简称DNA)中的一段,也可以是核糖核酸分子(英文简称RNA)中的一段。也就是说,基因可以存在于DNA中,也可以存在于RNA中,存在于哪里取决于生物的种类。除某些病毒的基因由核糖核酸(RNA)构成以外,多数生物的基因由脱氧核糖核酸(DNA)构成,并在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基因一词通常指染色体基因。在真核生物中,由于染色体都在细胞核内,所以又称为核基因。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细胞器中的基因则称为染色体外基因、核外基因或细胞质基因,也可以分别称为线粒体基因、质粒和叶绿体基因。基因是生命的基本因子;基因是人类生老病死之因;是健康、亮丽、长寿之因;基因是生命的操纵者和调控者,基因是生命之源,生命之本,基因主宰生命。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
http://s13/mw690/002HbhR3zy74jL4AjP6ac&690
http://s9/mw690/002HbhR3zy74jLawCuY98&690
DNA分子从结构上看是呈双螺旋造型的两条核苷酸链,它们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每条链由众多核苷酸分子排列而成,每个核苷酸分子有一个碱基,两条链的碱基之间,有氢键相连,构成了碱基对。由于构成DNA的含氮碱基有四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因而脱氧核苷酸也有四种,它们分别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即A-T C-G。
基因与生物体的关系如图:
http://s1/mw690/002HbhR3zy74jLfPsiY40&690
人体内每个细胞内有23对、46条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包括:X染色体和Y染色体;含有一对X染色体的受精卵发育成女性,而具有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者则发育成男性。染色体的形成是螺旋状的DNA分子不断盘绕,并与蛋白质串联在一起压缩而成。人体细胞主要基因存在于染色体的46个DNA分子中,实际上是23对DNA分子,共包含约3.5万个基因,30多亿对碱基即核苷酸。随着细胞的一分为二,所有遗传物质经复制后也随染色体分配到子代细胞,完成遗传物质的上下代传递。
基因的本质:
1、 构筑寄主(生物个体)
按道金斯的观点,地球生物都是基因的生存机器,生物本质上都是自私的,而这种自私性来源于我们的基因。在地球上还只是一片浩渺的原始汤时期,有机物形成了,渐渐地它们开始复制自己(有丝分裂),为了抵御外部世界的伤害,它们又开始组装生存机器,在自己的周围用蛋白质构建了一个外壳,防止别的基因的侵略以及更好的侵略别人。这种模式又纷纷被别的基因效仿,于是外壳装备又要升级,在自然选择中使生存机器不断进化,经过漫长数亿、数十亿年的螺旋式升级,使生物体从微生物发展到动物,基因终于造出了今天这般巧夺天工、精巧细致的外壳,包括电脑前的你以及你的人类同胞,你脚下的狗,窗外的树等等一切生物。也就是说基因本身有一种“不择手段”的本性,即不顾其他基因的死活,为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杀死其它生物个体,争夺其蛋白质,把它们变成跟自己一样的复制基因。并使寄主(生物个体)具有更长的寿命,以便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复制更多的基因。人类做为一个物种,象地球上所有其它生命一样,不过是自私的基因的生存机器。基因就像一个程序员,它预先设定好了我们的外貌、体能甚至是一部分行为,而终极指令就是:生存,并把你的基因延续下去。自私的基因驱使着我们本能地以自我为中心,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和获得生存资源,以保证生存质量,最终完成自私的基因赋予我们的复制使命。
2、 复制自己
按照道金斯的观点,生物的个体只是运载基因的一个机器,是基因为了达到复制自己的目的而临时组建的一个工具。这些生物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但是通过繁殖,它们可以把自己身上所携带的基因一代代生生不息地传下去。从基因的角度看,基因生存的全部或者说唯一的目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的不断复制自己。生命的个体死去了,但是它们的基因却传播下去了,基因的目标达到了。它们从其寄存的一个生物个体转移到了另一个个体后,就抛弃了前面的寄主。基因是不朽的,而寄存基因的生命是随时可以抛弃的外套。
世界上有很多动物,它们在完成交配、产卵后就立即死亡。这是为什么呢?例如螳螂交配时,雄螳螂小心翼翼地爬到雌螳螂的背上,骑着进行交配。雌螳螂一有机会就把雄螳螂吃掉,首先把头咬掉,这发生在雄螳螂接近时,或在刚一爬上去之后,或在分开之后。按理说,雌螳螂似乎应等到交配完之后,再开始吃雄螳螂。但脑袋的丢失,似乎并不会打乱雄螳螂身体其余部分进行交配的进程。螳螂并不是因为要杀夫才能怀孕,是它交配完了身体极度虚弱,急需为体内的受精卵补充能量。雌螳螂产卵后很快也会死亡。原来,有些雌性动物产卵的数量是惊人的,就是在这种惊人的繁殖过程中,雌性动物需要将所有的能量都消耗在生产下一代的工作上,并最终耗尽体内营养,迅速死亡。有些动物的后代,甚至要靠吃母亲的身体才能存活,比如刚孵化出来的小马哈鱼还不能觅食,靠吃死亡后的母体长大,马哈鱼的母体保证了子女出生时有充足的食物。这样的例子还很多,热带地区的大多数蝴蝶寿命较短,一般为10至15天,雌蝶产完卵或还有少量卵未产就会死亡,雄蝶未经交配可活20-30天,完成交配任务后的雄蝶寿命较短,有的只有2至3天。还有一种:蝎子,小蝎子得把母蝎子吃掉获得营养。所以,这是一种被动式的产子后死去。人类也会表现出这样一种现象,很多父母会催着子女结婚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基因在作祟。因为基因本性自私,它的目的就是一代一代不断复制,然后长存下去。所以父母会在基因的控制下,表现出传承后代的意愿和行为,而且希望自己的后代也这样。母性也与自私的基因有关,因为基因要存活、复制、再存活,所以父母要好好照顾幼仔直至他成年,甚至损害自己的健康也要孩子健康活下去,以便自己的基因能传下去。
3、新陈代谢
基因需要发展更新,从低级走向高级。以“坏”基因作为牺牲品,“好”基因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庞大,并长期延续。因此,生物体登上了演化的舞台。基因是生命体细胞的最小组成单位,它是脆弱的,任何结构的破坏,直接影响从细胞、到组织、到器官的表达。由自身代谢和外界环境引起的DNA损伤的不断积累会使基因从有序到无序,影响了基因的生存和繁殖,基因自私,便会毫不留情的抛弃这个宿主,这是导致生物体衰老病亡的根本原因。
http://s16/mw690/002HbhR3zy74jLki3cHaf&690
为了保证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不“失真”和进行发展,基因在自己的两端设立了端粒,控制基因的分裂次数。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段DNA序列。由于DNA复制方法受限,每复制一次,端粒都会减短。端粒在细胞内起到调控细胞生命周期的作用,逐渐变短造成细胞衰老,最后达到生物体死亡。
早在1961年,美国宾州费城维斯塔研究所的解剖学家伦纳德 · 海弗利克就发现,正常细胞分裂的次数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此即“海弗利克极限”。不同物种的细胞分裂次数不同,其海弗利克极限也各异。例如,小鼠一般存活3年,其海弗利克极限为15次。鸡可以存活12年,其海弗利克极限是25次。加拉帕斯龟能活175岁,其海弗利克极限是110次。人体细胞的海弗利克极限是40-60次,平均为50次左右,分裂的周期大约是2.4年左右∕次,照此计算,人的寿命应为120岁左右。人,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无论你的人生是多么辉煌灿烂,抑或是穷困潦倒的过完了一辈子,最后都会经历一件事,那就是死亡,这一切都是由基因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