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革命之一:人类大脑的进化

经过上亿年的进化,生物大脑从单细胞进化到鱼的大脑,爬行动物的大脑,哺乳动物的大脑,最后形成了人类大脑结构。人类大脑是由“爬行动物类脑”(旧皮质)、“哺乳动物类脑”(边缘系统)和“人类大脑”(新皮质)组成的三位一体。
爬行动物类脑:旧皮质,又称原始(爬行动物)脑或“基础脑”,是最先出现的脑成分。它由脑干—延髓、脑桥、小脑、中脑,以及最古老的基底核——苍白球与嗅球组成。对于爬行动物来说,脑干和小脑对物种行为起着控制作用,负责身体内部调节功能,诸如:呼吸、心跳、运动、饥饿、嗅觉、视觉、听觉、触觉等自动机能。
边缘系统(哺乳动物类脑):1952年麦克里恩第一次创造了“边缘系统”这个词,用来指代大脑中间的部分。从生理上看,边缘系统包括下丘脑、海马体以及杏仁核。哺乳动物类脑负责身体外部信息吸取、处理功能,与情感、直觉、哺育、搏斗、逃避以及性行为紧密相关。它帮助人类判断事物的基本价值和特别之处,还有助于人类感知不确定性因素,决定行为方式和进行创造性活动。诸如:欲望反应、冻结反应,逃跑反应、战斗反应、舒适与不舒适反应、恐惧反应、愤怒反应、痛苦反应、快乐反应、偏执行为、冲动行为、自卑行为、安慰行为、慈爱行为等。边缘系统与新皮质有着千丝万缕的深入连接,二者联合操控着脑功能的发挥,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垄断人脑运行。
新皮质: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高级脑或理性脑,它几乎将左右脑半球(由一种进化较新的皮质类型组成,称为新皮质)全部囊括在内,还包括了一些皮层下的神经元组群。新皮质负责学习与思维功能,如:记忆、推理、概念、想象、创意、劳动、创造等。正是脑皮质中所具有的高阶认知功能,令人类从动物群体中脱颖而出,麦克里恩将脑皮质称作是“发明创造之母,抽象思维之父”。人类大脑中,新皮质占据了整个脑容量的三分之二,而其他动物种类虽然也有新皮质,但是相对来说很小,少有甚至没有褶皱(意味着新皮质的表面积、复杂度与发达程度)。如图:
人的大脑重约1400克,由约140亿个神经单元构成,每个脑细胞可生长出2万多个树枝状的树突,用来计算信息。每个神经细胞,就像一台高功率的电脑。人脑神经细胞功能间每秒可完成信息传递和交换次数达1000亿次。人脑“计算机”超过世界最强大的计算机。大脑皮层厚度约为2--3毫米,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据估计脑细胞每天要死亡约10万个(越不用脑,脑细胞死亡越多)。人脑可储存50亿本书的信息,相当于世界上藏书最多的美国国会图书馆(1000万册)的500倍。人耳可分辨300万种声音,人眼可分辨350万人的相貌,可区分1000多万种颜色。人眼通过协调动作,其中的光接收器可以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内,以超级精度对一幅含有10亿个信息的景物进行解码。人一生中只有10%左右的脑细胞在工作,许多为人类作出了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伟人也只有20%左右的脑细胞在工作。而最新的研究更进一步指出,如果从大脑的能力而不是从脑细胞数量的角度来看的话,人一生中对大脑潜能的挖掘和利用还不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