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冈石窟早期造像的艺术风格

(2011-12-23 17:31:34)
标签:

教育

分类: 雕塑百科

云冈石窟早期造像的艺术风格

一、云冈石窟造像是在汉代造像基础上吸收印度艺术各流派而创造的新艺术

今天全国各地保存着后汉时期许多的立体造像,如山东曲阜发现的“乐安太守麃君亭长”和“府门之卒”像;四川雅安高颐阙前的石辟邪像;河南洛阳周山下出土的石辟邪像;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前出土的秦俑、马等像。这些造像雕刻品显然成熟地形成了汉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雕刻品较前汉时期霍去病墓上石刻辟邪像等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与晋代以来的佛教造像来比,还得说是“古制朴拙”。

  至于云冈石窟艺术,要溯其渊源,必须知道古代印度、犍陀罗、抹菟罗;摩揭陀等佛教艺术。

1.印度古代佛教艺术

这一艺术大多是阿育王时代(公元前265~公元前224)前后所创造的。如桑志大塔的塔门之雕刻、巴拉胡提塔门和石栏之雕刻、伽耶大塔四周之石栏雕刻。这些雕刻虽然是佛教雕刻,但雕造佛事并不雕出佛像,而是用塔、圣树、佛座、法轮、佛足迹、佛发、佛钵、佛衣、三宝标等形象来代替。至于孔雀王朝如阿育王那样信仰佛教,据考古资料,才发现有佛像的造出。

 

2.犍陀罗佛教艺术

自从公元前马其顿亚历山大侵人印度河流域,该地区遂成为希腊殖民地,以至塞琉古建立叙利亚王国。以后大夏―希腊(Bactria-greek)安梯欧库斯、琼斯(Antio chos Theos)王,占有乌浒河。以后弥兰王继位,南侵人印度河和阿富汗大部,他是佛教的信仰者。据考古发现,弥兰王的货币,依然是用法轮来象征佛的形象。弥兰王虽信佛教,但仍不造佛像。以后到迦腻色迦大王一世,公元一世纪占领犍陀罗、迦经弥罗等国,并进人中印度抹菟罗等地方,与印度古艺术相结合。据考古发现,迦腻色迦王二世货币,方造出佛像。

印度尼赫鲁所著《印度的发现》一书中曾这样说:

关于月支贵霜王朝在北方印度的全部地区和中亚细亚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一个广大而有经久性帝国。这个边陲国家,它的都城邻近现代的白沙瓦(Pashawar),在这个地方,印度人接触了西亚人、月氏人、伊朗人、大夏―希腊人、土耳其人和中国人。备种不同的文化在此地相互交流而受到影响。因此一个活泼有力的雕刻学派和绘画就产生了。(第五章“世世代代的回忆”)

又云:

偶像崇拜是从希腊传到印度来的。吠陀宗教反对一切形式的偶像崇拜。在印度比较古老的宗教中,可能有-些偶像崇拜的痕迹,然而一定不普遍。早期的佛教是强烈反对偶像崇拜的。它还特别禁止造佛的偶像及雕像。但在阿富汗及其边疆一带,希腊艺术的影响却很大,它逐渐就流行了。但纵然如此,在开始时,佛像仍然没有造过, 只有些阿波罗的菩萨雕像而已(这些菩萨是被当作佛的前身)。随后佛本身的雕像及偶像跟着也有了。……在波斯文、印度文中,或雕像这个字,还是布特(But),就是从佛陀这个字演化来的。(第五章之“印度与希腊”)

 

日人水野清一氏在巴基斯坦西北边境乌尔丹(Mardan),区附近克哈桑达(Mekhasanda)发掘苏达拿太子栖隐处,发现许多残破的佛、菩萨等雕像,的确与希腊造像有密切关系。同时又是当地人“服用毛毡,衣志皮褐”之真实生活景象。

犍陀罗佛教艺术,根据西方考古学家的研究,认为萨珊王朝创建者阿尔达昔一世巴贝干(Ardashir-I-Balegan)越过兴都库什山侵人大月氏统治下的犍陀罗、梵衍那等地方。到三世纪中叶以后,如Bamiyan,三十五米大佛像窟侧壁画的供养天人的冠饰,以及菩萨半月形冠,左右飘起的冠带,与萨珊王朝货币上国王的王冠相同。衣纹线条又近似笈多王朝抹菟罗派的技法。所以后期的犍陀罗的佛教艺术为印度、阿富汗的一派独特风格。直到六世纪下半叶吠哒人侵,犍陀罗艺术,才渐渐衰落下去。

 

3.抹菟罗、摩揭陀的佛教艺术

抹菟罗国在中印度阎牟那阿流域。笈多王朝以前,大月氏曾统治过抹菟罗国。迦腻色迦王盛时,曾按四时变易居所,春、夏、秋住迦毕试……犍陀罗等国,冬天住阎牟那河流域诸国。由于迦腻色迦王敬信佛法,在各地建寺造像,统称之为抹菟罗式佛像。玄奘曾记迦腻色迦王冬夏之事°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迦毕试国”条云:           

闻诸先志日:昔犍陀罗国迦腻色迦王,威被邻国,化洽远方,治兵广地,至葱岭东。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特加礼命,寒暑易馆,冬居印度诸国,夏还迦毕试国,春、秋置犍陀罗国,故质子三时住处,备建伽蓝。今之伽蓝,即夏居之所建也。

《大唐西域记》卷四“至那仆底国”条,也记有冬夏易馆之事云:

昔迦腻色迦王之御宇也,声振邻国,威被殊俗,河西蕃维,畏威送质。迦腻色迦王既得质子,赏遇隆厚,三时易馆,四兵营卫。此国则质子冬所居也。

此虽未记建寺之事,但既是迦腻色迦王统治的范围,当然要四处雕造佛教形象,何况抹菟罗国又是佛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罗喉罗等人舍利塔所在之地呢?(见《大唐西域记》卷四)

既然至那仆底国、抹菟罗国,都是大月氏王朝的属地,每年冬时又要到此地避寒,因而抹菟罗等国的艺术,不能不受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到笈多王朝,公元三百四十年以后,旃磨多罗(Samudla)笈多王扩大疆域,征服南、北印度。在古代印度佛教艺术基础上,吸收犍陀罗艺术,在造像上,形成了有极细密而匀称、稍为宽厚的衣纹,现称为笈多王朝时代抹菟罗派的造像。

摩揭陀式的佛教艺术,是在古代印度造像的基础上创造出的,影响中国石窟艺术,在龙门,而不在云冈,因此就不在这里细加介绍了。

中国石窟特色

石窟艺术传人中国,首先接触的是新疆各石窟。根据我到新疆调查各地石窟,大部分是吸收犍陀罗和抹菟罗造像艺术,玉门关以东的莫高窟、河西一带的麦积山、

 

炳灵寺等石窟,大多接近新疆的石窟艺术。至于云冈石窟造像一部分是来源于次大陆,一部分是来源于河西陇右各地。《魏书?释老志》中记:

太安初,有狮子国胡沙门邪奢遗多、浮陀难提等五人,奉佛像三,

到京都。皆云,备历西域诸国,见佛影迹及肉髻。外国诸王相承,盛

逵工匠,摹写其容,莫能及难提所造者,去十余步,视之炳然,转近转

做。

这就说明北魏早期石窟造像的粉本,主要是来源于印度和西域各国。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生活中,不仅要有侍卫来保护他们,还要有享乐的伎乐与歌舞人。这就是佛教中所谓伎乐神乾闼婆、歌舞神中古时期的雕刻家们,为了表现封建统治阶级的亨乐生活,常在一个窟壁的顶上,或者在龛楣中,又刻出整套的伎乐神和歌舞神,在虚空中那种“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舞”的姿态,以及“缓歌漫舞凝丝竹”的神情,表现得相当真实。昙曜五窟,尤其是七、八、九、十、十二窟等五华洞都雕造出这些人物的形象。

这些雕刻品,确是中世纪雕刻家们从各方面表现出当时封建社会中各阶级人物的生活景象。所以云冈石窟造像在造型艺术上,并不是

什么唯心的、超人的、象征的、神秘的,而是当时的雕刻家们深人地体会了人间生活而创造的,只是在有的地方加以夸张和幻想罢了。恩格斯指出:

统治阶级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活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

    动植物形象与装饰边纹

云冈石窟第一期后段各窟的雕刻,充分地表达出北魏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除第一、二、十一等窟塔柱上和须弥山顶刻出的龙王外,第十窟门楣上须弥山中交缠的二龙王,那种龙须高缠、龙头相对、龙角后伸和龙尾作卷云纹的形术,同时孔武有力的后足,与汉代“辟邪”的后身几乎完全相同。这不只是古人所谓“螭颈龙体”的真形,而且是图案式的动物形体,这样新型的雕刻艺术,是中世纪雕刻家的伟大成就。

在窟门门楣正中,或屋形龛顶正中,刻出迦楼罗鸟。迦楼罗是八大护法的一种,佛经中说它能食龙。中世纪雕刻家无法形容出它是什么样的就把中国传统中所形容的“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嘴尖翮硬、秦以前铜器中曾经雕造出的大鸟,当作迦楼罗鸟,运用在佛教艺术中,是非常适合的。

第十窟外室北壁,门楣上的须弥山,以圆柱形平列一排,构成图案式的许多山峰,山腰刻二龙盘绕。在图案式的森林、生动活泼的动物形体,大有“狡兔聆伏,猿狡相追”的样子。逼真的情景,配置的匀称,是大型雕刻中罕见的佳作。

第九、十、十二等窟窟门两侧,或门楣上的边纹雕刻,与印度早期桑志北门左柱外侧忍冬莲花、珍珠蔓等图案花纹相似。但具体地比较一下,云冈边纹雕刻,在对称式的忍冬纹带上,中间雕出“朱鸟舒翼”、“白鹿孑蜺”,极为生动活泼、劲健有力的鸟兽纹和“剔地起突”的莲花纹,表现出“荷蕖发秀`“吐荣菡萏”的美丽。甚至中间刻出化生童子,绕以缠枝忍冬纹。这些装饰纹样,较印度桑志大塔上的装饰纹样复杂得多,是代表中世纪中华民族的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的艺术创作。

我国中古时期的雕刻家们,在云冈石窟群创造中,虽然可能用的是印度或犍陀罗佛教故事的粉本,受到他们雕刻艺术的影响,但并不是生搬硬套。他们深入地体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观察自然界各类动、植物的景象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在汉民族雕刻艺术的原有基础上,创造出云冈石窟民族形式――新型的佛教艺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