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冀连梅
最近,朋友圈不断有人分享“防蚊妙招”:“一滴香油(芝麻油,简称“麻油”)滴在手上,两只手抹一下,拍打在宝宝手和脚上,最后手上没油了,但还有香油的味道,就轻拍一下宝宝的脸上,爬一个山下来,蚊子都躲得远远的”。分享妙招的网友表示这个妙招是鞋店老板分享给她的。
出于好奇,我在微信里用“香油蚊虫”搜索了一下,意外地发现这个妙招几乎每年夏天都以相同的故事情节被好心的人们分享着。区别在于去年的好心人是带着侄儿买鞋时学的妙招,今年的好心人是带着儿子买鞋时学的妙招,总之,都是从鞋店老板那里学到的。见下图搜索结果。搜索出来的条目很多,我这里只截取了前两条,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搜看。
往年的经验告诉我,很快就可能有网友在微信上惊呼:“驱蚊的花露水中含农药避蚊胺成分,是农药批准文号,我每天喷驱蚊花露水,是往身上喷农药啊!”,于是这条信息在今年夏天也将会有新一轮转发热潮。随后人们就开始恐慌,尤其是家有小宝宝的父母更是恐慌:这含农药的驱蚊液能用吗?安全吗?为了解开父母们心中的诸多疑问,我必须提前给大家谈谈驱蚊产品的选择以及蚊虫叮咬后的护理。
驱蚊花露水含农药,但正确涂抹就安全
驱蚊花露水中含有的避蚊胺(DEET),是1946 年由美国农业部开发研制的,于1957 年在美国环保局(EPA)登记注册开始民用。它用于驱蚊已经有将近60 年的历史,是研究和应用最广的驱蚊成分,至今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两方面仍是其他产品的“参考标准”。可以看出,它从研发的那一刻起就是农药。在中国,驱蚊液归农业部监管,因此会有农药批准文号。在美国,驱蚊液归环保局监管,因此要先在环保局登记。俗话说得好:“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一个使用了60年的驱蚊成分,可以检索到大把的研究资料支持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只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正确涂抹,就是安全的,因此美国儿科医师协会认为两个月以上宝宝就可以使用避蚊胺含量在30%以下的产品,目前超市里卖的绝大多数驱蚊花露水中避蚊胺的含量都低于30%,它浓度越高不是作用越强,而是驱蚊时间越长。7%避蚊胺含量的驱蚊花露水驱蚊时间大概2小时左右, 24%避蚊胺含量的驱蚊花露水驱蚊时间可达5-8小时。超过50%的不会维持更长时间,因此通常建议选择含量30%以下的避蚊胺产品就能达到日常驱蚊的目的。
驱蚊液应只用于暴露在外的皮肤上,不能喷洒太多,不能接触伤口,不能接触眼和嘴,在耳朵部位也要少用,脸上使用时不能直接喷,应先喷到手上,之后避开口、眼、鼻,小心用手涂抹到脸上。给儿童涂时,不要让儿童自己涂,应喷在大人手上后再涂抹到孩子身上,但不要涂在小宝宝的手上(防止经手入口)。驱蚊液只限于室外使用,从室外返回室内应立即用含皂液的水清洗身上的驱蚊液。
安纱窗、挂蚊帐,驱蚊还是老法好
任何药物都有引发过敏的可能性,虽然很多驱蚊液说明书上标明儿童可以使用,但并不是能完全保证儿童用了不过敏。因此敏感体质的宝宝用药要谨慎,一旦过敏要立刻停用。
家居环境也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些妈妈盲目地担心驱蚊液伤害儿童,于是给儿童使用驱蚊贴,驱蚊香包或驱蚊手环等。事实上,这些方法的驱蚊疗效同样没被严谨的临床对照试验证实。
蚊虫叮咬后的护理方法
被蚊子叮咬后感染了传染性疾病有可能会发烧,如果没有感染疾病,一般不会导致发烧。
被蚊子叮咬后身体会释放炎性物质组胺,引起被叮咬部位肿胀发痒,这很正常。蚊虫叮咬后可以立刻用碱性皂液清洗,碱性皂液通过中和蚊虫释放的酸性物质而防止患处肿胀起包。如果已经起包,可以采用持续凉敷的方法消肿止痒,比如取毛巾包冰块敷在被咬的部位,或者把湿毛巾放入冰箱冻冷后敷在被叮咬的部位,可以每2~3 个小时进行一次,每次20分钟左右。此外,也可以选择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两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还可以选用薄荷膏止疼止痒。骚痒和肿胀严重,上述药物无效时,可以考虑短期少量使用含激素的弱效药膏如1%的氢化可的松。及时剪短指甲,避免抓挠肿胀处,否则可能因抓破而导致细菌感染。如果皮肤已经被抓伤、溃破,就不能乱涂激素药膏了,应涂红霉素软膏或者莫匹罗星软膏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
如果是过敏体质的人,蚊虫叮咬后的症状常常比较严重的话,可以在长时间户外活动之前的2~3个小时内服用一剂抗组胺抗过敏药物,比如氯雷他定或者西替利嗪等,能有效预防被蚊虫叮咬后皮肤肿胀。被咬后尽快服用抗组胺药氯雷他定或者西替利嗪也可以起到消炎止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