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族团结进步
促进景区旅游发展
——西江千户苗寨搭上旅游“快车道”的发展历程
6月2日,笔者到雷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采访了解到,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历史悠久,相传始建于汉文帝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位于雷山县东北部,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凯里34公里,距雷山县城36公里。平均海拔833米,行政面积38.59平方公里,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组成,现有1285户5020人,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5%,是原生态苗族文化保存完好的民族村寨。
图为2018年7月黔东南州千名男女老少苗族歌手聚集西江吃新节参加苗歌赛ー角。(张希才摄)
在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细心管理下,西江景区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公司按照中办发65号文件精神,加强景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担负着西江景区经营、民族旅游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使命,成效明显。在西江发展模式中,注重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齐抓共管。在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方面,坚持“乡村旅游+民族文化”的模式,以“人人都是文化主人,个个参与文化保护,家家成为民俗博物馆,户户都是文化保护场所”为落脚点,制定出台《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办法》,对文化进行整体保护。着重激活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基质和创造活力,挖掘苗族文化精髓,创作大型实景演出《美丽西江》、“高山流水”酒礼、千人长桌宴、刺绣蜡染体验馆等,创新有力地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
图为西江苗寨欢跳原生态芦笙会民族团结舞(张希才摄)
在雷山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动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突出实施“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全力打造“全国旅游名县”品牌,着力将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西江景区游游接待人数从
2008 年 78 万人次上升到 2018 年的 600 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从 2008 年不足 1 亿元增加到 49.91
亿元,分别增长了 7倍和 49
倍;2008年旅游开发前,西江全村有1500多名村民外出务工,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仅1700元,旅游开发后,外出打工村民纷纷回流,旅游收入已经成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2018年,西江千户苗寨村民人均收入达22100元,是2008年的13倍。常年在西江旅游景区务工的村民有2000人至3000人,其中,西江苗寨村民有1000多人,周边村寨的约有2000人。在西江苗寨注册登记的各类经营主体超过了
1000 多家,涉及 " 吃、住、行、游、购、娱 " 等旅游开发完整的产业链;通过景区带动,不仅解决了周边村寨 2000
多名村民的就业,还带动了附近 20
多个村寨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对当地县域经济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旅游发展与群众益联结方面,坚持旅游发展红利与村民共享,制定出台《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办法》,鼓励和扶持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每年从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18%的比例对景区农户进行奖励,让贫困群众充分共享旅游业发展的成果,实现“景区带村带县”共同发展致富目标。在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方面,坚持以《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国有民族企业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指引,加强民族政策理论教育学习,深化企业及景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形成各民族团结友好发展的民族共同体”。
图为西江千户苗寨50多名寨老苗歌手每天在表演场向游客演唱唱古歌庆丰收的场景(张希才摄)
西江苗寨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旅游部门与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世界十大乡村旅游度假胜地”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等诸多殊荣。经过10多年的旅游开发,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各地区各行各业各界人士的交往交融,团结互助,有效提升了景区民族文化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已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民族传统村落一跃成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与彰显的民族现代村寨,谱写了“国企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助民生、促和谐”的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新乐章。
图为游客体验西江苗家“高山流水”米酒的场景(张希才摄)
(龙冬梅 张希才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