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名家理念励志青春韶华——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文增到黄平湖里中学开展励志教育活动

标签:
教育 |
分类: 新闻速递 |
感受名家理念 励志青春韶华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文增到黄平湖里中学开展励志教育活动
为充分发挥我校“三名工作室”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黄平湖里中学联合黔东南州名校长周华工作室、贵州省初中历史王兴发乡村名师工作室、黔东南州名班主任包益友、彭继红工作室、黔东南州音乐教学名师骆长明工作室、县名班主任张聪工作室特邀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生导师、教授张文增一行到学校作中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展与高效学习法学术专题培训。

12月27日上午,全国知名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文增、博士研究生王怡昕、付宏一行3人应邀到黄平湖里中学,为全校师生进行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励志教育报告会。张文增教授滔滔不绝的演讲,风趣幽默的话语,随手拈来的话题和亲身经历的故事以及少年时代真真切切的感悟,深富哲理的讲述,感动在座的每一位师生,讲座过程,掌声不断、喝彩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张文增,1988-1991年就读凯里二中初中,1991-1994年就读于凯里一中,1994年考取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读本科,1999年、2005年在清华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12-2013年曾在美国西北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现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博导,机器人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联合主任、安徽工业大学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中心兼职教授、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科学顾问、国际机器人竞技与创客教育联盟副主席、世界机器人大赛格斗机器人大赛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际学术期刊IJPEM、TIWM、IJAME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手、成形加工过程自动化等。长期致力于指导大学生开展科创(SRT)项目,提出“五个一”科创训练法,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80多项。教学事迹得到中国青年网“我的中国梦”青春励志人物报道——被誉为“清华园里的人才魔术师”,曾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二等奖、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11次、清华大学SRT优秀指导教师特等奖3次和一等奖9次、第二届“清韵烛光”清华大学“我最喜爱的教师”、清华大学刘冰奖、首都“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4次、清华大学“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10余次、清华大学机械之友——浩信青年教师奖、清华大学星火优秀指导教师、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指导学生获得美国ASME学生机构与机器人设计大赛奖冠军3次、亚军4次和季军2次,清华大学最高学生荣誉特等奖学金获得者5人,“挑战杯”竞赛奖30余次等。

作为黔东南凯里土生土长走出去的知深专家,张教授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作为励志教育题材,给学生即兴演讲,讲自己读书求学、成长悟性,工作奉献的艰辛历程,饱尝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寒窗之路,使张教授深深懂得,自信自强自立的人生哲理。
他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师生感慨万千:磨难是一种成长,挫折是一种锻炼,做人做事,德为上,知识的学习,要持之以恒,品学兼优,每个人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出彩的机会,就一定能实现人生的梦想。
张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跌宕起伏,向学生们说出青春努力的难能可贵。追求理想,就要孜孜以求。他用伟人的大理,百姓的故事,真话真讲,有话实说,讲生活、讲学习、讲农村,讲成长,诉民理,接地气,讲学习成功的奥秘,事半功倍写作的立意和构思等,特别是张文增教授亲身经历的中小学十年寒窗,生活简朴,穿破衣服上3年初中,仍然矢志不渝,不忘学习的初心,深深震撼学生的心灵。

博士研究生王怡昕、付宏还兴致勃勃的向学生们讲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求学故事,教育中学生要清楚的认识,自己读书的意义在哪里?有的学习没有动力究其原因到底在哪里?如何快速提升自己的数理化成绩?
两个多小时的演说,让全校师生铭记张教授的故土情深,也了解清华的育人精神,他在整个励志报告中多次提到并建议同学们深刻理会清华大学的思想精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的校风校训。从小立志,自信自立,品质良好,就一定能成就美好的人生!
(特约记者王兴发/文 教师张炳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