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贵州民族报原生态黔东南新闻特刊
贵州民族报原生态黔东
南新闻特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473
  • 关注人气:1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平民间民族工艺品“泥哨”穿上了新“衣裳”

(2016-01-13 10:46:30)

黄平民间民族工艺品“泥哨穿上了新“衣裳”

 特约记者 龙小平
黄平民间民族工艺品“泥哨”穿上了新“衣裳”

黄平民间民族工艺品“泥哨”穿上了新“衣裳”

黄平民间民族工艺品“泥哨”穿上了新“衣裳”

黄平民间民族工艺品“泥哨”穿上了新“衣裳”

黄平民间民族工艺品“泥哨”穿上了新“衣裳”



黄平民间民族工艺品“泥哨”穿上了新“衣裳”

     撮几坨泥巴,经民间艺人在手上搓搓捏捏,不一会儿功夫,一个个憨态可掬、活灵活现的虎、牛、羊、狗、兔等12生肖动物就基本成形。再经过煅烧、上色涂油,一个个蜚声中外的黄平泥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黄平县泥哨,在发展历程中历尽艰难,但是经过发展,现已成了当地民间艺人们收入十分稳定的产业。”黄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负责人说。

    泥土也能“捏”出文化产业来? 带着极大的兴致,笔者认真探了个究竟。

  “衣钵”未丢,边缘化文化得以传承下来

  “要说泥哨,我从85年就始学,是吴国清老艺人教我们的。”民间艺人王登书告诉笔者。

    黄平泥哨,是黄平县旧州镇苗族老艺人吴国清,以当地黄泥为原料,在民间传统泥俑、陶俑的基础上,根据苗族传统艺术创新而发展起来的。20岁那年,王登书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并亲眼目睹了这位创始人制作泥哨的精彩过程,深深为其所迷,自己最初是学农民画的,凭着艺术的冲动,便师从吴国清,学习上了泥哨工艺。

  “吴国清是个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很乐意收学徒,在教学及平常的制作过程中,他通常边捏还边唱歌,百教不厌。”想起起学习的那段时光,王登书笑了起来。

   从最负盛名的中国民间传统的十二生肖图案到飞鸟走兽、蝶虫蛙鱼、家禽六畜的捏造成形到多道工序制作,要全部学会,真的不易。“学习泥哨制作也是个苦差事,大多人学半个月就退下来了。”王登书说。

 据介绍, 90年代初,因为泥哨销售差,收入不好,很多人都放弃南下打工。

   那段时光,被很多民间艺术家称为“走在边缘化”的黄平泥哨何去何从,让人甚是堪忧。

如何传承发展,黄平县非常重视,为使泥哨产业传承下来,在飞云洞免费提供房子给艺人们生产,并借助人们来旅游光购买泥哨,增加收入。

“在艰难的那段日子里,县里面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王登书说。 

  如今,和王登书一样,除吴国清的孩子吴天外,还有陈玉魁、唐文敏、潘昌国等一批传承人,把黄平泥哨手艺继承了下来。

  在时代的潮流里,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因受多元文化的冲击而渐行渐远,黄平泥哨能够传承下来,实为一件喜事。

    “秀”得不错,泥哨穿上了新“衣裳”

随着文化旅游事业的繁荣发展,文化产品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独具特色地方民族文化品牌的黄平泥哨,如何走出黄平?在广阔的舞台上“秀”好?

成了决策层们文化旅游发展之中重要的课题。

近年来,黄平县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民间工艺和文化旅游商品博览会,实行了文化创作、产品生产与销售宣传相契合的文化营销模式,让黄平泥哨在弘扬文化属性的同时,穿上了经济属性的新衣裳,变成产业来。

  “2006年,县里面组织我去参赛,获得了‘贵州名匠’的称号。”凭着捏泥哨的手艺,王登书对获得省里面的这一荣誉,感到很得意。同时,他也成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为了名声远扬的“泥哨大师”。

 特别是2012年4月,省里面组织了两个代表贵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澳门参加世界文化遗产展示,王登书很荣幸作为“黄平泥哨”到的传承人和“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去参加了,他至今还念念不忘。“带去390个泥哨,国外及当地人非常感兴趣,那回在现场,展示的作品,差不多销售完了。”王登书还说,因为对现场手工制作泥哨非常感兴趣,他还收了2个澳门的徒弟,跟着学做了一整天的泥哨。

   “我的孩子读大学,就是靠着这不起眼的泥巴手艺挣钱来培养的。”同样在黄平飞云崖生产泥哨的艺人陈玉魁告诉笔者,近年来,每年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除了培养孩子读书外,他还建了新房子,生活过得很是滋润。

  平常,艺人们都聘请当地的一些农户帮工,每人一年至少挣个3万元左右,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目前,省内外的泥哨订单不断,货源一般要在半月之后才能发送,制作泥哨的民间艺人们通常都是忙个不停,王登书介绍说。

    “迈步”前行,民间艺术瑰宝当会灿烂发光

     说黄平泥哨独特,主要就是因为它具有娱乐和艺术的双重属性,除供孩子们吹嘘玩乐外,还供人们作为艺术欣赏。

    黄平县非遗中心负责人告诉笔者,黄平泥哨目前已有150多个品类,仅虫类泥哨就不下50种,在生活中令人生厌的毛毛虫之类,在十指间,经过艺人的处理变得讨人喜欢。特别是每个泥哨下部均留有一个吹气孔和一个回气孔,能吹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童趣盎然,孩子们很喜欢

据了解,泥哨在捏制过程中,造型表现手法注重动物头部特征,强调神似形略,形成夸张变形的艺术风格。即使同一类的泥哨都有很多不同形态的变化。如虎哨就有卧虎、跳涧虎、下山虎、怒吼虎、扫尾虎、扭头虎、打撑虎、滚地虎等多种。

色彩一般以黑底点红绿为主,兼杂黄、白、蓝等色。设色对比强烈、重彩浓绘,近似当地苗族妇女的紫色衣裙和刺绣花块,哨体鲜明醒目而又不失厚重,古朴大方,生性高洁;在绘制,用传统的民族刺绣、挑花、蜡染、生活图案装饰,不同泥哨身上随便可以看到南瓜、牛角等,除彰显地方民族特色外,还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气息,堪称民间艺术瑰宝

贵州著名书画家彭冠杰在《咏黄平泥哨》中写道:“泥哨俏形怪有神,妙音悦耳又怡人。牛如负轭耕田野,马似脱缰闯野程。犬吠羊鸣鸭嘎嘎,龙吟虎啸鸟嘤嘤。行销世界腾身价,巧制于今更出新。”

从事世界民间美术研究的法国专家吉莱姆夫妇,曾专程来黄平把泥哨带回法国展出,作品在巴黎展出后,观众称之为绝妙之作。

陈的酒,味更浓。

已经过世多年的老艺人吴国清的泥哨作品,目前很珍贵,在市场上已经很少见到,一些民间爱好的收藏家争相收藏,据说每个价值从当初的一两元现已升值到二百多元。

如何进一步传承、弘扬黄平泥哨这一民间艺术瑰宝,黄平县百般呵护。

在县城城关几所小学,每周都把泥哨制作当作地方美术课,从小就培养孩子们正确认识民族文化及爱好,期望将来长大能够有人继承。

“除人才培训外,我县正积极向上级申请非遗及文化产业项目,将在企业政策补助、基础建设等方面进行努力。”谈到泥哨产业如何进一步发展时,黄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负责人告诉笔者,该县将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大对泥哨产业的打造,以促更大的发展。

风正起,浪更高!

如果把黄平泥哨形成文化产业的历程串联起来,当初就像蹒跚学步的小孩,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已经长成了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双脚已经初步站稳。今后,在广阔的文化旅游市场上,定将迈步前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