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从孔子儿时的游戏看体验的意义
(2014-02-24 22:08:59)
标签:
转载 |
分类: 心理咨询 |
最近有几个类似的个案,都是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是不肯读书,连学校都不去,非要退学不可。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他们在家里好好的学自己想要学的东西,可事实上,在家里几乎不看书,除了上网,就是玩手机,看电视,或许对他们而言,做这些事情就是一种最好的情绪体验。对于那些所谓痛苦的情绪体验,他们一点都不想要。问题在于人生并不是,也不可能都会处在一种良好的情绪体验中,人的一生注定是要受苦的,或者说注定会有很多的痛苦的情绪体验。人就是要学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体验生活,体验各种感受,才会强大起来。
孔子父亲叔梁纥在孔子3岁时候去世,母亲颜徵在二十多岁便成了寡妇。在丈夫原有的一妻一妾以及九个女儿、一个儿子组成的大家庭里,叔梁纥在世的时候,颜徵在母子能够受到保护和照顾,然而,如今叔梁纥永远地走了,颜徵在孤独无依,她明白她必须离开这个人多、复杂的大家庭,于是她带着自己的儿子离开了叔梁纥家,孤儿寡母从陬邑来到了鲁国国都曲阜,在城内阙里找到一处房子定居了下来。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从此开始独立谋生,过着贫贱而清苦的生活。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俎豆 是祭祀时用于存放供品的礼器。 礼容 则是祭祀的礼仪动作。这是说,孔子小时候玩游戏,常常把俎豆一类的礼器摆放出来,模仿、练习祭祀的礼仪。我们知道,祭祀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子凑凑热闹,看了几遍后,觉得好玩,便模仿一下,这不足为怪。可是,如果是经常性的模仿,就不同寻常了。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在通常情况下,儿童对于成年人的行为很难形成习惯性的模仿,而孔子相反,他玩游戏时常常模仿大人们的祭祀礼仪,这其中一定有母教的因素在起作用。郑环《孔子世家考》说: 颜徵在 豫市礼器,以供嬉戏 。 这是说,母亲颜徵在买礼器给儿子当玩具,供儿子游戏用。可见,孔子儿时的游戏,用礼器作玩具,是母亲的引导。颜徵在不仅意志坚强,而且聪慧有眼光,实在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儿时的经历对他的成长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孔子怎样在他所痴迷的游戏打下圣人的基础的?我不可能知道当年孔子的感觉是什么,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玩游戏时常常模仿大人们的祭祀礼仪,这样的话,孔子的内心一定会有很多的体验。换句话说,孔子一定是反复体验到了礼仪带给他的各种感受,而且这种感受一定是好的,能给予人们正能量的。所以他以后会不遗余力的推行礼仪。
在心理学的很多技术中,也都有体验。比如心理剧,空椅子疗法,比如家庭系统排列等,都会有体验。也就是说咨询师会鼓励来访者去体验,从体验中得到真实的内容,或者说看到真相。
中国的参禅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其中的体悟,也就是用一个人的真实感受去看、去观察,看到的事物就会非常接近真相。而且也会最大可能的开启人们的智慧。
可悲的是,现在的教育基本上抛弃了人的内在感受,教人们学知识,运用联想,学会逻辑推理等等,这样的话,孩子们就会缺乏体验,平时讲起来,似乎什么都知道,可是他们几乎没有体验,包括哪些情绪体验,这样的话,一个人的爱心就或缺了,他也没有能力去接受各种痛苦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