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蒲葵关遗迹说盘陀

(2021-03-04 08:32:07)
标签:

历史

文化

蒲葵关遗迹盘陀

林建东

2021.3.3.

盘陀岭,在今福建漳浦县西南三十里。《清一统志·漳州府》引《府志》:蒲葵关“即盘陀岭,汉时南越故关也。汉元鼎五年击南越,东越王余善以兵从至揭阳,心持两端。汉破番禺,引兵还击之,破此关而入”。

 

盘陀岭,是现在福建省漳浦县与云霄县分界处。岭之东,绵亘着奇石嶙峋的梁山山脉;岭之西,则是重峦叠嶂的乌山山脉。古时候,这里由于山高岭险,仅有羊肠石径可通行,是闽粤交通之瓶颈,商旅皆视为险途,自古就是关隘重地。《漳浦县志·古迹》记载“汉南越故关”,《读史方舆纪要》按《淳祐志》之说认为是“汉初南越所置关也。”《舆地纪胜》则说为“东南二越界”。传说当时岭上有很多蒲葵树,地名就叫做蒲葵岗,关隘亦称为“蒲葵关”。

2013年以来至今,本人在探索“陈元光由粵北上戍闽”课题中,“蒲葵关”总是绕不开的问题。近阶段听退休中学校长刘色华先生(漳浦人)说,蒲葵关遗址就在他经营的林场里,虽然被台湾来的恳植者破坏了一部分,还留有显著的遗存,得到他的保护。我喜出望外。在刘色华先生的指引下,辛丑年正月十五,笔者与学生林振来、蔡勇林、林燕青(盘陀过溪村人)又到盘陀岭寻觅古迹,终于亲睹蒲葵关遗迹,拍摄了一组影视资料,写下这篇文章与大家交流。

一、盘陀岭巅蒲葵关的残垣断壁

     小汽车沿旧国道来到盘陀岭上,东边有白云寺,西边石壁上有路标“蒲葵关”,停车。依路标取道“蒲葵关”步行,到“宋帝昺井”,进入铁栏杆左拐,走上坡土路(约200米)至坡顶,在土路成右拐处的左边约5米,下一个小土坎,在荆棘丛中,我们找到一串断断续续的石墙基约20米(见图片),本地人叫“古早戝寨”。

刘色华先生说:“石墙原来更长,有一人多高,台湾来的种植者把石头挖去砌‘宋帝昺井’旁边的石墙。我知道这是古迹,不敢再动它们。”

在一处石基上,发现一块古砖,青灰色,规格8×11×14.5cm,在一阔面中有两个人工制作的的大窝陷。笔者田园调查得知,在过溪村附近,近代还有生产这种青灰色砖瓦的砖窑,所生产的切墙砖规格厚度少了一半、且没有窝陷。并且得知这种青灰色砖瓦是经过“焖水”工艺处理得到的,具有耐腐蚀的特点。没有“焖水”处理的砖瓦是红色的。田园调查告知这古砖是本地的。

 蒲葵关遗迹说盘陀


 蒲葵关遗迹说盘陀


蒲葵关遗迹说盘陀

这块砖青灰色,重6.6斤。

二千多年历史变迁,蒲葵关衰亡。人们在探究历史的时候,都会问道:蒲葵关确切地址在哪?蒲葵关是怎样成为闽越与南越的分界线的?蒲葵岗因何盘陀岭?

、我们来认识唐朝及以前的岭南梁山地区归属沿革历史资料

秦平岭南,在其东北以梁山为界的后来的潮州和部分漳州地设揭阳县,隶属南海郡。赵佗自立南越国后,其东北仍以梁山为界。界限的标志点——蒲葵关(今盘陀岭,“盘陀”之谓后续析之),蒲葵关东北侧属闽越国。就是说:盘陀岭以南属南越,盘陀岭以北属闽越。宋吴舆《漳州图经序》“良山(按:即粱山)记董奉之游,九侯传夏后之祀。赵佗故垒,越王古城营头之雉堞依然,岭下之遗基可识。”康熙《漳浦县志》日:“蒲葵关,汉南越故关也”。秦汉时,以今漳浦西南沿的粱山为界,关隘是蒲葵关,关之西南属南越,东北属闽越。直到唐早期,蒲葵关(今之盘陀岭)属“岭表”,由岭南潮州管辖。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析东官郡之东置义安郡,治所在海阳县(今潮州市东北),在郡之东北始设绥安县。绥安县的设立,使漳州地区出现了第一个县级行政建制。绥安县在梁山西南面,县治在漳水畔,即今云霄县云陵镇。

东晋漳州地区粱山西南面出现的第一个县级行政建制,并不意味粱山东北面这一古闽越地的南隅荒无人迹。孙吴设建安郡,建安郡领九县:建安、南平、将乐、建平(建阳)、东平(松溪):昭武(邵武)、吴兴(汉兴改名,今浦城)、候官(侯官)、东安。(东安.包括今南安、晋江、同安等县地区,还应远及今漳浦地区。)西晋将建安分为建安郡和晋安郡,晋安郡领八县:候官、原丰、温麻、晋安、同安、新罗、宛平、罗江。晋安郡最南边的同安县应管辖到漳浦地区。南朝粱天监年间(502—519年)升晋安县为晋安都,置龙溪县、兰水县(治所今南靖)。自此,粱山东北面的漳州地区开始有了县级建制。绥安县与龙溪、兰水县,推动着漳州地区的初步开发。

义熙年间(405-418年,即东晋末)改为义安郡,辖下包括海阳、绥安、海宁、潮阳及义招五个县,实际上就是古揭阳所辖的粤东地区再加上闽南地区。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因袭之,也保留义安郡的建制。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将粤东地区置为潮州,辖海阳、潮阳、程乡三县。当时的海阳、潮阳二县,实际上不仅包括现在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而且汕尾市都属辖区范围。而当时的程乡县就是今日的兴梅地区。所以,当时的潮州仅有粤东一地,不再包括闽南地区,所以其辖地实际比秦汉时期的揭阳县小。潮州辖海阳、潮阳及程乡三县的这一建制,直至唐朝中期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贬为潮州刺史,仍然如此。

 隋朝开皇十二年(592年),将兰水县以及隶属潮州(开皇十年义安郡改为潮州)的绥安县并入龙溪县。自此,漳州地区结束了以粱山蒲葵关为界分属两郡的局面。隋代,福建统称建安郡,下辖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县,总共才12420人。‘龙溪县开发程度最低,人口最少,即使取平均数,也不过3000。该县人口高度集中在梁山盘陀岭以东。’

唐开元四年(716年)漳州州治北移到蒲葵关(今盘陀岭)东北面的李澳川(今漳浦县城),漳州州治开始投入古闽越地即福建的怀抱。上元元年(760年)漳州从岭南道划出归入属于江南东道的福建。自此,长期部分属岭南的漳州地区,完整地成为“闽”的“南部”,开始固定下来。

注【 隋朝开皇十二年(592年),将兰水县以及隶属潮州(开皇十年义安郡改为潮州)的绥安县并入龙溪县。自此,漳州地区结束了以粱山蒲葵关(盘陀岭为界分属两郡的局面。唐开元四年(716年)漳州州治北移到盘陀岭东北面的李澳川(今漳浦县城),漳州州治开始投入古闽越地即福建的怀抱。


三、地名“盘陀”的来由考证

经查阅史料与田园调查,笔者认为,隋唐时期蒲葵关一带是畲族盘姓聚居地

闽南历史遗存

1、云霄荷步村双任村的传说

    唐朝总章二年,广东陈谦连结洞蛮苗自成、雷万兴等人造反,攻陷潮阳。陈政受命领兵平叛,入驻云霄梁山下临漳江出海口的一片平原地带,即现在的云霄县荷步村双任菜园。

     当时,有位畲族首领,名叫盘陀,聚众占据福州都督府、广州都督府交界处的浦葵关(今盘陀岭)。盘陀腿部残疾,百姓称之“半丁盘陀”。此人心狠手辣,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为害一方。百姓深受其害,恨之入骨,但其兵力雄厚,只能忍气吞声。

乱定后,始建漳州;因为陈政、陈元光相继领兵平叛,陈元光成为首任漳州刺史,故其驻地被百姓尊称为双任。后来,漳州移居李澳川(即今漳浦县城)。陈元光部下陈姓部分将士留守,至元、明、清三代,发展成为陈姓大村落。

 清乾隆年间,荷步周姓与岭脚村蔡姓发生宗族械斗,殃及相邻的双任村,此后,陈姓居民陆续迁往他乡,双任变成荒废村落。建国后,荷步村民将其改造成菜园。

“半丁盘陀”现为云霄民间一句俗语,意思为“无恶不作,下场不得好死”,是句骂人的俗语。在漳浦民间俚语也有“半丁陀”同样骂人的话。)

2、西林村五通庙记载:“五通庙俗称王爹庙、广平尊王庙,始建于唐初,据方志载,原来庙柱有盘、蓝、雷氏捐舍字样,考为云霄最早。唐陈政、陈元光率府兵入闽进驻西林,供汉将“广平尊王”周亚夫塑像于庙内…”。可见云霄、盘陀一带的盘姓住民,早于随王审知南下的民。

蒲葵关遗迹说盘陀


以上的三个记载,可以说明畲族的盘姓族群分布定居在梁山南北一带山区。

 

“盘陀”和“半丁盘陀”浅析

说盘陀:“陀”字的含义

“陀”:《实用汉字字典》注释“山岗”;康熙字典注解:【玉篇】陂陀,險阻也。【爾雅·釋地註】陂陀,不平。【博雅】陂陀,衺貌。“衺”:拼音:xié,释义;古同“邪”衺xié<形>邪恶,不正当有罪奇衺则相及——《周礼·比长》注:“犹恶也。”衺恶过失——《周礼·司救》又如:衺恶(邪恶);衺慝(奸恶);衺僻(乖戾不正)妖异怪诞 :衺道(妖异怪诞之道)

“盘陀”的内涵

“陀”字的通常含义指男人和上述畲族起源和姓氏”及荷步、西林的历史遗存都看到,唐初梁山南北都是畲族盘蓝雷三姓聚居地,因此,笔者认为“盘陀”应该理解为“妖异怪诞的盘姓聚居山地”。蛮獠蓝凤高等刃殁陈元光后,唐军因仇獠“盘陀”才成为地名,泛指蒲葵关到娘子寨一带。

析“半丁盘陀”

先说“半丁”:古代中国男子称为“丁”,且多数民族都有“女婿为半子”之说。笔者认为,唐初闽南地区的原住民处于母系社会,男人在社会中处于从属于女人的地位,(见绌作《漳浦史前文化与母系社会》)。居住在荷步、西林的民众是陈元光带来带的,他们会有较高的中原意识。因此,笔者认为传说中的“半丁盘陀”应该解析为“住在蒲葵关盘姓的衺恶男人”。

陈元光之殁激起唐军的同仇敌忾,陈珦四年韬晦后北越蒲葵关,狠手灭盘獠。

漳浦康熙志记载,景云二年(711年), “蛮寇雷万兴、苗自成之子复起于潮,潜抵岳山。元光复率轻骑讨之,援兵后至,为众贼蓝凤高所刃。百姓哀悼,相与制服哭之,权葬于绥安溪之大峙原。”

据云霄《开漳史话载》:陈元光将州中事务托付给许天正等人后,想再次到半径山为祖母守墓。许天正等人考虑到陈元光自己一个人前去守墓过于孤单,便叫马仁带十多名卫士陪陈元光到半径山结庐守墓。至景云二年(711年),那时候陈元光已经五十五岁了。再说自三十年前潮州城一战,苗自成、雷万兴、陈谦等蛮首战死,虽然时间过去了三十年,蓝奉高对此始终耿耿于怀,总想伺机复仇。当得知陈元光在半径山守墓,身边只有几名随从,他认为复仇的机会到了,便和雷万兴儿子雷成、苗自成的儿子朱艾等带领手下近百名人马,趁夜悄悄潜入漳州境内。陈元光和马仁接到报警后,当即决定率十多名卫士赶往岳山,并交代前来报警的卫士速回州署,转达陈元光的意见,待许天正回城后马上率兵到岳山接应会合。陈元光、马仁率卫士先头赶到岳山时,正好与蓝奉高的人马相遇,双方立刻展开血战。事实上,当陈元光、马仁等尚未赶来之前,蓝奉高等人便料定此处是回岳山救援的必经之地,于是先命蛮兵设下陷阱。待双方一交战,蓝奉高、朱艾、雷成等便佯装不敌,不断往设置陷阱的方位撤退。陈元光、马仁黑夜中不清楚对方使诈,在追逐中猝不及防,连人带马相继落入陷阱,周围伏兵迅速上前围攻。陈元光虽纵马跃出陷阱,但腹背受了重伤,血流不止,只好强忍伤痛伏鞍纵马向大峙原方向飞驰而去;马仁跌落陷阱后虽多处中伤,仍举刀奋力与伏兵厮杀,最后因寡不敌众被杀身亡。据传当时马仁尽管头颅被斩落,且遍体鳞伤,但其身仍直立马上,状似誓死保护主人突围。

笔者认为,从陈元光在西林的军事布局和自然地理概念来说蓝奉高带领手下近百名人马,趁夜悄悄潜入漳州境内。不可能来自遥远的潮州,只能来自附近蒲葵关及以北属于潮州绥安县的蛮獠,就是蒲葵关、娘子寨的蛮獠。(娘子寨的传说也有蓝凤高兵败逃入娘子寨之说,)现场考证娘子寨西南就是延绵高峻的梁山山脉,有一条山谷通道可达岳坑(用现在的村名,从娘子寨经过下阮、无象铺、盘陀圩、过溪、蒲葵关、古楼、后埔、七里铺、岳坑,全程约七十华里)。

漳浦康熙志记载:“陈珦,子朝佩,号迂斋开元乙卯(715年),率武勇,衔枚缘阻,夜袭巢峒斩蓝凤高首级,并俘余党,父仇以报。”这条记载给我们五个方面的信息:1、陈元光被害时,唐军与蛮獠处于相持阶段、唐军无力立刻复仇,证明陈元光军队规模小,还没有越过蒲葵关的实力;2、陈元光之殁激起唐军的同仇敌忾,对盘姓蛮獠恨之入骨。此后,经过四年的报仇动员教育和军事强化,陈珦才“率武勇,衔枚缘阻,夜袭巢峒斩蓝凤高首级,并俘余党,父仇以报”,也促使唐军对蒲葵关所在地称之为“盘陀”,才有“半丁盘陀”或“半丁陀”之语在闽南世代流传至今;3、刻骨仇恨,必然施行暴烈的军事手段——种族灭绝,从此闽南没有盘獠。4、“夜袭巢峒斩蓝凤高首级,”证明陈珦奔袭是近距离的,就是从梁山南麓攻击蒲葵关、娘子寨等。(请参考下面两帧地图);5、陈珦北越蒲葵关后,发现了开阔的李澳川(“”  康熙字典解释【註】澳 :崖內近水之處。笔者认为,“李澳川”乃陈珦命名而后世沿用,曰“李唐家的崖內近水之處” ,其意为“天下莫非王土”也。),进而有716年迁州治于李澳川

盘姓被灭,久而淡忘,后续人误认为“盘陀”意涵纯指崎岖不平的山地,习惯沿用,终成地名。

 

四、由“蒲葵关”到“盘陀岭”的演化痕迹

随着时代的变更,陈元光得到历代统治者的褒奖与渲染,陈元光的正统光辉形象日益强化,陈元光故事日益深入民间,而陈元光官兵引发的“盘陀”,恰好合符地形路况,便逐渐固化为地名,以至于将“蒲葵关”讹化成“賊寨”。经过漫长的演化而逐渐形成地名,即“蒲葵岗”变成“盘陀岭”。留存于蒲葵关的故事遗迹,明确的展示这一过程,现在盘陀岭白云岩留存的三首古诗就是例证。

1、唐宣宗时期846 - 859年官家仍称“蒲葵关”

唐宣宗卫国公李德裕、唐宣宗岭南节度使杨发过蒲葵关唱和诗

唐宣宗卫国公李德裕贬潮州別驾过驿站诗作:

嵩少心期杳莫攀,

好山聊复一开颜。

明朝便是南荒路,

更上层楼望故关。

 

唐宣宗岭南节度使杨发移镇南海道过驿站和诗:

南尽封陲见好山,

苍苍松桂类商颜。

谁怜后夜思乡处,

白草黄茅旧汉关。

 唐宣宗李忱,846 - 859年在位。

    

 蒲葵关遗迹说盘陀


蒲葵关遗迹说盘陀


2、元朝官家已叫盘陀岭

元朝登州知府林弼路过盘陀岭时,咏诗比之为蜀道云:

“盘陀岭上几盘陀,茅竹萧萧雨乍过。

水暖游鱼出阴间,草香驯鹿食阳坡。

怪山当面疑迷路,啼鸟迎人却和歌。

纵谓世途当险恶,太行蜀道又如何?

 

 

注释

《唐朝以前漳浦建制归属考》作者: 郭伟川

陈元光平生足迹没有北越漳浦的梁山》作者林建东

漳浦县盘陀镇五里牌村、过溪村及周围居民传播


蒲葵关遗迹说盘陀

漳浦县蒲葵关遗址


蒲葵关遗迹说盘陀

漳浦县蒲葵关遗址

蒲葵关遗迹说盘陀

漳浦县蒲葵关遗址

蒲葵关遗迹说盘陀

漳浦县蒲葵关遗址

蒲葵关遗迹说盘陀

漳浦县蒲葵关遗址

蒲葵关遗迹说盘陀
漳浦县蒲葵关遗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