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2019-04-13 21:46:49)
标签:

历史

文化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林建东

溪东村古致堡简介

丹山二先生漳浦县赤土乡溪东村俩兄弟,兄长张若化,小弟张若仲。

明末崇祯年间,赤土乡出了进士张若仲和举人张若化两兄弟,任明朝官,明亡后,隐居古致社,义不仕清,乡人对张若仲兄弟十分尊敬,称为丹山二先生民国初年,漳浦县树立张若仲为忠、孝、廉、节四圣贤中的楷模

赤土乡溪东村在绥安镇东北,距离县城14.5公里。山羊、土鸡、茶油、油柑为其特色产品。

溪东村宋代称嘉宾乡钦贤里,明代属七都溪东保,清代为溪东保,民国29年属四股乡(民国33年与海乌乡合并为浯江乡)的东厝保所辖。新中国初期属第八区东厝乡所辖。1961年属赤土公社溪东大队,19849月改为溪东村,辖溪东、石路、眉力、过田、古致、闪门6

溪东、过田、石路、闪门(古称闪园)、古致等社都是张姓聚居地。据张中南先生介绍,原来居住在溪东社的一支张姓,是元末明初从金门青屿迁移来,这支溪东社张姓老住民于清代陆续迁居旧镇,在溪东社尚存一座祖祠。而现在住在溪东社的张姓之祖,则是自清代以来陆续从古致、闪门移来的。闪门由古致分传,其祖源自绥安镇溪南中营。由于溪东老住民张姓祖先迁到旧镇后得到旧镇港之利,经济很快发展,文化随之增进,雍正八年张先跻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其家族在旧镇成为望族,更具有发展经济和文教的条件,因而在溪东社的族人纷纷到旧镇投靠。而老溪东张姓与古致张姓之祖虽分别来自眉田和中营,而总的都以陈元光部将张伯纪为开漳始祖,一向和睦相处,老溪东张姓既转向旧镇发展,便乐于让出溪东社给闪门古致张姓居住,甚至田园也廉价转让,因此有溪东两派张姓交接现象。石路、过田二社张姓一部分原是老溪东一派,一部分由古致分传而来,后来都认同于古致祖。

古致社于明末崇祯年间出了进士张若仲和举人张若化两兄弟,任明朝官,明亡后,义不仕清,并教子孙不得任清朝官,以致后代族人只谋求在这山区发展,最多只将族裔传到溪东社,填补老溪东张姓空出来的活动空间。古致堡,建于明代,其内有丹山家庙是古致张姓宗祠,有黄道周所题永思堂匾额丹山二先生故居、耒绂山房遗址。耒绂山房遗址,张若仲、张若化读书处

现在的古致堡,建成秀美乡村和传统教育基地,俊秀的古树、优美的环境、古迹遗存、葛洪炼丹的传说,给后人留下丰富的故事情节和观赏景点。

溪东社东北山间(溪东七队地界、俗称圣人庙)一块高约3米的天然巨石上,有石刻梅坞两大字,旁署太玉山人明叔书,全刻长130厘米、宽120厘米该石刻似宋遗老隐居该处时所作,宋代僧人镌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丹山二先生简介

张若仲生于万历四十年(1612)张若仲生活时代,正是明末,朱明王朝衰败,世外桃源的古致村,依然祥和平静。张若仲祖父张应奎,万历四十八年(1620),府学岁贡,授古田训导。张若仲聪明俊秀,读书明理,凡事以不违背良心为准则,言笑不苟,行为谨慎,待人恭敬,自幼养成廉正自持的美德,与胞兄若化读书于“耒绂山房”。张若仲弱冠之年与年长十三岁的胞兄若化(生于万历二十八年、1599年)来到县城,拜黄道周为师,深受黄道周理学思想的影响,并领悟其中精髓,深得黄道周的喜爱和信任,黄道周将自己的著作《易本象》的书稿托付给若化、若仲,嘱咐他们将书稿暂时存在山中,不让外传。(后来若化、若仲兄弟在古致山建造丹山家庙,黄道周为丹山家庙题写堂匾《永思堂》)。

崇祯九年(1636),张若仲与兄若化同榜中式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登进士,依例选为知州,但若仲性喜清静,不愿担任繁剧的职务,于是就改授益王府长史(益王就藩江西建昌府)。张若仲居官清廉俭约,用礼教来匡正宗藩。他劝告益王要崇尚宽大,慎戒严切,但都没有被采纳,他用“不采纳,就辞职”的办法劝戒,使益王改变态度,采纳他的建议。不久,因母亲病重,请求归休。归家时,母亲已亡故,他营葬母亲后,就在墓旁筑土室守丧。明亡后,若仲与若化保持民族气节,对明朝忠贞不渝,不肯投附清朝,焚弃笔砚,隐居丹山半个世纪。他清修独善,荷锄务农,手种果蔬薯蓣,生活自给,还可招待宾客和祭祀,并广种梅竹以自娱,题丹山刻石“一卧沧江”,以表其志。顺治十三年(1656年),驻漳浦镇帅杨捷,慕张若仲的为人,望能一睹风采,张若仲坚决拒绝。后来,若化劝告他说:“你不去见帅,全家会遭陷害,且老父在堂,怎么办呢?”若仲不得已,穿上农夫的衣服,带一僮仆,徒步去谒见镇帅,尽宾主之礼后,就径自回山。镇帅虽是武夫,见其高雅,不随世、不顺俗,愈加敬重。若仲开辟一片山地,种植果树、番薯蔬菜,扶犁自耕,植梅种竹,斜阳印锄影,蓑衣遮雨风,在无虚伪的丹山怀抱中,率性而为,怡然自得,获得心灵的自由、获得人格尊严。张若仲晚年更加敦笃,教人和睦相处,乡人有求于他都欣然答应,乡人争论,他都前去劝解,如有不听的,他就作揖行礼,乡人很受感动,争讼就停息了。康熙二十六年(1687)秋,有一夜晚,狂风暴雨,若仲所居房屋被吹塌,屋内器物被风卷去,天明,乡人前来探视,若仲安然睡在地上。康熙间,僧人重修福寿院,张若仲为其写《重修福寿院序》。

康熙三十四年(1695)张若仲卒于家,享年84岁。著有《梅花草堂搞》传世。

    若化、若仲兄弟的人品学问赢得乡亲的敬重,妇孺老幼都称他们“丹山二先生”,张氏族人称若仲为“圣人”,丹山上留下许多“圣人”遗迹。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漳浦县令陈汝咸表彰“丹山二先生”的忠节,将若化、若仲请入乡贤祠,春秋致祭。民国初年张若仲被立为漳浦“忠孝廉节”四贤“廉”的楷模。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古致堡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蔡世远对联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蔡新对联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十二两钱与一钱钱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张若仲雕像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二先生故居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葛井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耒绂山房遗址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张若仲、张若化读书处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二先生读书处与红榕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二先生读书处与红榕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张若仲植造的圣人榕和佛庙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土地庙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五百年桂花树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丹山二先生与古致堡
张中南先生待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