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分享11:O2O的未来世界

标签:
o2o镜子移动互联网matrix关系入口触发it |
分类: O2O分享 |
O2O,是商务行为在线上(虚拟世界)和线下(真实世界)的互动模式,这种互动是由于互联网技术嵌入现代商业社会的碎片化方式所引起的。而这种碎片化本质是一种“关系”造成的,请大家留意“关系”这一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人是一种群居类的动物,人在线下真实世界的活动也基本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这些活动的都是基于人与人的“关系”。
明人陈继儒《太平清话》有云:凡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暄、钓鱼、对画、漱泉、支仗、礼佛、尝酒、宴坐、翻经、看山、临帖、刻竹、喂鹤,皆一人独享之乐。
我们生活在现代商业社会的人,扪心自问,以上一人独享之乐事宜,我们当今有几人在习惯性的进行着,今人不及古人之心境明澈(这既是现代商业社会造成的,也是互联网科技造成的),总是围绕琐碎之事,是是非非。目前O2O关注的线下服务,其实不外乎就是“吃喝玩住行游购娱”等线下活动,这些吃喝玩乐的事宜,几乎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我们大部分在线下享受服务的那些开心记忆,很多是和家人、朋友、爱人、同事、同学等社交圈子里的人在一起完成的。在这些线下活动中,既有好友去熟悉的场所碰头,也有情侣约会不断更换新鲜有趣去处。而移动互联网使真实线下世界的我们使用智能手机APP,与社交圈子里的朋友一起快速或随意的安排在哪儿见面、如何去那里、如何订那里位置、享受那里的服务等等。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O2O线下服务的碎片化方式,是移动互联网产业是否能发展的关键。目前业内的人对移动互联网的迷茫就是没明白这一点,一直受制于互联网的“路径依赖”思维来观察移动互联网,最明显的莫过于“移动互联网入口论”。
作为线上虚拟世界的互联网,入口本身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在无尽的虚拟世界中,我们需要一个“入口”来寻找信息和解决问题,所以,搜索引擎是互联网最大最公认的入口(当然还有其他的入口、如网址导航、浏览器、操作系统等等),一直被我们所认可。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我们从入口找到各种充满想象的信息与解决方案,从事获得我们认可的入口的互联企业,逐渐成长为这个行业的巨头。谷歌百度通过搜索引擎这个入口,奇虎360通过桌面安全软件与网址导航这个入口,向用户输出价值所以获得了成功; 腾讯通过QQ丰富自己的产品线,创造出虚拟世界的不同资源与用户获得了成功;微软通过Windows系统这个PC入口获得了在办公软件与商用领域的成功。
于是乎,虚拟世界的互联网喧嚣着“得入口者得天下”的思维,这种思维被复制到移动互联网后,再加上乔布斯的iphone这款智能手机的革命性成功,使移动互联网进入了极大的“路径依赖”的喧嚣中,于是乎移动互联网的入口论方兴未艾,什么智能手机就是入口,什么手机操作系统就是入口,什么手机浏览器就是入口,什么手机输入法就是入口,甚至还有一些人宣称“二维码就是入口”。
降低入口风险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成为入口,这是互联网虚拟世界的共识,所以在移动互联网这个新兴领域也被演绎的热火朝天。当我们冷静下来,分析一下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我们其实很容易发现这2个世界的巨大区别,互联网是人类基于真实世界的情况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世界,在真实世界中,我们的知识学习、知识实践和知识感悟尽管遵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方式 ,由于距离、时间、能力、资源、国界、环境、物理等受制因素,我们个体或组织无法穷尽哪怕真实世界一个专项领域的知识,因此基于真实世界而映射出来一个互联网虚拟世界,很好的解决了我们在真实世界的问题。互联网的虚拟世界,是以计算机模拟环境为基础,以虚拟的人物化身为载体(ID),用户栖息于斯,生活于斯,交流于斯的网络世界。这个虚拟世界的用户可以选择虚拟ID作为自己的化身,以文字、声音、音频、视频等各种媒介交流。 所以当我们真实世界的人要进入打破真实世界的距离、时间、能力、资源、国界、环境、物理等受制因素的虚拟世界时,入口就很重要了,它就像一扇门让我们快速通向这个无尽的虚拟世界。
如果说互联网是一个“世界”的话,其实移动互联网不是一个“世界”,其实它更像一面“镜子”,让真实世界的人和虚拟世界的人(虚拟ID)通过这面“镜子”能够快速碎片化互动,使真实世界的独立存在个体通过这面“镜子”在两个世界中映射出多个版本存在的个体。这样作为“世界”入口的那扇门,在移动互联网中,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所以,从某种意义而言,从互联网这个“世界”移植到移动互联网这面“镜子”的入口论是一个伪命题!
所以在 “镜子”中,谈入口是没有意义的,要谈的是触发行为,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试验,两面完全平行镜子当中,放一个苹果进去(呵呵,为什么是苹果,因为乔布斯,某种意义上,他是移动互联网的开启者,他让我们发现了这面“镜子”),“放苹果进去”是一个触发行为,那么一共有多少了苹果成像呢,其实我不知道答案。有人告诉我一种答案,如果镜面是真空环境没有光的散射,可以是无数个苹果。也有人告诉我,因为有量子极限,镜子总是会耗散能量的,当光线由于耗散弱到单光子的时候,就没有下次,因此是有限个苹果。
http://s14/middle/930e3c4cgc772ab2ccedd&690
“放苹果进去”,我们不展开真实世界中独立存在的那个苹果,也不关心在镜子中多个版本存在的苹果。我们只关心的是为什么我们会进行“放苹果进去”这个触发行为,我们从“触发”来展开。真实世界中的人有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就是我们常说的“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吃到的,接触到的,想到的”,这些六识是触发我们人类行为的源泉,比如看到美景,我们会驻足;听到优美的音乐,我们会心情舒畅;闻到食物的好味道,我们会食欲大开;吃到辣的东东,我们会喝水;触摸到热的东西,我们会缩手远离;想到某件事情没做,我们会去做。目前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 technique,简称AR技术),把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视觉信息,声音等),通过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到现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这种技术叫做增强现实技术,简称AR技术. 基于这些AR技术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已经初见成效,苹果、谷歌和微软,各自选择了人类六识中的一识来打造自己的未来,并坚信这些感官六识中的一识将是人类通过移动互联网这面“镜子”在线上虚拟世界和线下真实世界互动的主要触发手段。于是乎,苹果选择了耳识(语音),于是推出了语音助手Siri;谷歌选择了眼识,于是推出了Google Glasses(谷歌眼镜);而微软选择了身识,于是推出了体感外设Kinect。
所以,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O2O未来世界中,至少有四识会构成未来触发行为,如果你学过一点佛学色界初禅天知识的话,就知道是“眼耳身意”四识。这四识中,“眼耳身”三识主要是线下真实世界的个体(人或物)向线上虚拟世界发起形成互动,比如我们近期看到一个场景,2个老外(都不懂对方的母语)带着谷歌眼镜,利用语音识别和视觉识别的AR技术,居然能一边说自己母语,一边看谷歌眼镜中的对方母语翻译字幕实现自由交谈! 而“意”识,目前我们常见的在智能手机上设置日程提醒来触发我们个体行为,在未来将会由线上虚拟世界大数据的数据分析和商务智能对线下个体(人或物)发指令来触发我们的行为。
这就是O2O的未来世界,我们将不再关注“入口”了,我们将放弃互联网的“入口论”,进入移动互联网带来我们的“触发+碎片化+网状”的“镜子”环境中,智能终端(不管是手机、电视、平板、眼镜、衣服等等)作为互动中密不可分的环节,而智能终端中的APP受欢迎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互联网入口论的简单应用,我们可以玩游戏、找美食、买东西、拍照片,设备与系统都是舞台,这些APP就是台上唱戏的重要触发点。于是乎,我们通过微信APP和朋友沟通、通过拉卡拉APP进行转账支付,通过大众点评APP去和朋友用餐,这些APP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拼的是数据运营内容和社交网络,在线下真实世界中拼的是用户体验和资源环境。
当基于AR技术的“眼耳身”三识和基于大数据计算技术的“意”识,作为O2O未来世界的主要触发行为方式时,使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快捷方便同时,是不是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恐惧,这种恐惧就是:虚拟世界的“机器中心论”取代真实世界的“人类中心论”会不会真的到来?!
几年前,我看了沃卓斯基兄弟的电影《Matrix》,就开始思考人与机器的未来“关系”了,Matrix是一套复杂的模拟系统程序,它是由人工机器建立的。模拟了人类之前的世界,用来控制人类,让人类给机器提供能源。所以Matrix是提供世界运行所需规则(如万有引力,能量守恒等),并进行管理的程序。在《Matrix》系列里出现的人物,都可以看作具有人类意识一切特征的程序。这些程序根据所附的载体不同有三类:一类是附在生物载体上,即人脑。一类是附在芯片上,即AI机器。这两类程序与所附的载体有密切的联系,这些载体通过硬件与Matrix联接。还有一类自由程序,它没有载体,像再生后的Smith。
“在很久很久以后,在一个机器的国度里……”,在遥远的未来,如果你是一个具有高度AI智能的机器人,你会怎么看待人类?你也愿意打破“机器中心论”吗? 《Matrix》的三部曲就是提出这个问题,伟大的电影永远只是提出问题,激发人的思考,而不提供教条化的答案。《Matrix》同样具备这个优秀的品质,尽管没有最终答案,但沃卓斯基兄弟仍然透过电影,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他们的基本观念:一、“人类中心论”和“机器中心论”可能同样都是错误的,而且错得可怕;二、对于社会的变革发展之路,他们倾向于佛教,万事万物没有高下之分,只有关系,而且诸关系是平等的。
在电影中,请大家留意“关系”这一非常重要的观念。任何“XX中心论”(目前社会是“人类中心论”)的提出,所指的无非都是两个事物之间某种不平等的关系。如果你不喜欢“机器中心论”这个词,也可以说成是:在未来机器统治地球的社会里,机器与人的关系仍然是不平等的;甚至在机器内部,机器与机器之间也是不完全平等的,存在着机器的暴政。
为什么“先进”的科技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平等”的人机关系,那是因为解决“平等”靠的不是技术,而是感情,是“爱”,而且这个历程充满了艰辛与坎坷——这不正是《Matrix》最想说的故事吗?! Oracle要把革命意识“灌输”给具有实践能力的The One,她的办法是“爱”。如果一定要追问为什么,只能说广义的爱是社会进步的唯一原动力,也只有爱才能帮助The One同时感悟机器与人这两个矛盾对立双方的疾苦,从而深刻反省人机关系及其未来。而沃卓斯基兄弟对爱的理念:爱不过是一种关系而己,可以发生在任何有意志的事物之间,既有人与人之间的爱(象Morpheus和Niobe),也有机器之间的爱(象Rama和他的妻子),Oracle选择了其中最危险的一种类型:机器与人的爱。她以先知的口吻,唤起Morpheus对The One的信仰与热情(他俩在并肩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手足情谊),又引导Trinity爱上了植入The One程序的Neo。
让我们展开一下想象的翅膀,从科学和哲学的角度来解析一下O2O的未来世界,O2O的未来世界将是人通过科技与万事万物互动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思考和解决之道,我和沃卓斯基兄弟一样,倾向于佛教,是佛的诞生才把人带到众生平等的思想境界。而释迦摩尼同样有过许多佛法无边、神通广大的神迹记载,这些令现代人诽夷所思的事情,在历史当中则是活生生的事实。在《Matrix》中, Neo的经历与佛的生平暗合,佛所经历过的觉醒、顿悟、圆寂与影片三部曲相等,至于Neo眼瞎之后仍能看到真实世界,也是佛在洗尽人性之后,获得了直接明悟真实事物的“天眼”。
禅是佛学的宗派之一,禅是生活,是艺术,正如移动互联网开启者乔布斯, 他重回苹果之后推出的一系列产品,iMac、iPod、iPhone、iPad等,共同的也是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简约。最直观的外观、最简单的操控方式、最直指人心的功能设计……这些都让苹果产品的用户为之疯狂。而主宰这样的设计方案的,不是所谓的市场调研或者消费者的意见,而是乔布斯的禅学世界。乔布斯通过内心的明悟,能够找到一条终极的产品之道。这是禅给他带来的启示。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所以我相信在O2O的未来世界,我们一定构筑出和谐共存的良性互动的关系,而且这些“关系”是平等的,是不会出现类似虚拟世界的“机器中心论”取代真实世界的“人类中心论”的现象。
至此,我对O2O的思考告一段落,我个人认为,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线上虚拟世界和线下真实世界的互动时代已经到来,O2O只是这个互动中的一个分支(就是商务行为互动的分支),我们解析O2O互动的商务行为,关注互动中所需的记录商务行为的信息载体(电子凭证),关注线上虚拟世界中电商领域和O2O作为商务互动的关系,关注O2O的社会化营销的变化,关注O2O交易方式的变化,关注O2O消费体验的变化以及其他的商务行为,这些关注中的变化其实都是表面的变化,从深层次的角度而言,O2O的互动将使人和人关系(影响力)发生变化,而O2O的商务行为互动,是移动互联网产业大发展的关键,也是打破互联网入口论,进入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的触发行为,这就是O2O的未来,让我们反思万事万物(包括人)的平等“关系”的未来。
以上的思考一共有11篇,属于给O2O从业者“打鸡血”用的,当然也是给自己“打鸡血”用的,其实目前正处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相互“关系”的迷茫中,正处于线上和线下互动的困惑中,“打鸡血”的自我催眠方式不失为一种自我坚持的手段。那么如果O2O从业者想做一个O2O业务,他的产品设计应该如何考虑和实施?请大家阅读我的经验篇部分的“O2O分享12:O2O的产品设计”。
O2O的这种互动是不是代表一个新的时代到来,我不知道也无法预测,我只知道一句话:路,始终要一步一步走的。我相信O2O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