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共情能力的训练(一)

共情是指这样的能力:
1)产生共情的人处于一种情绪状态下;
2)这种情绪与另一个人的情绪是同形的;
3)这种情绪是通过观察或者模仿另一个人的情绪而产生的;
4)产生共情的人能意识到自己当前情绪产生的原因在于他人而非自身。
二成分理论认为共情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其中前者指的是对他人目的、企图、信仰的理解;后者指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受。
http://s6/mw690/004dFeMqzy7ez47NM4B05&690
低认知共情和高情绪共情会导致认知共情缺乏,典型的例子是孤独症。孤独症个体在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时特别困难,不能通过错误信念任务,但有的研究指出孤独症儿童能够分享他人的情绪,只不过他们不会表达。Dziobek 等人使用了一种以照片为基础的测量方法——多维共情测验( Multifaceted Empathy Test , M E T),发现艾斯伯格综合症(孤独症样障碍的一种)患者的认知共情受到损伤, 但情绪共情和典型发展的个体没有差异。
http://s13/mw690/004dFeMqzy7ez48LEio5c&690
情绪表情不能唤醒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反应,他们存在自动感知情绪障碍, 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对面部表情的回避导致的。正常个体自出生起就表现出对表情的注意偏好, 而孤独症儿童并没有这种反应,他们可能失去发展情绪感知能力的时机,对表情等社会性情绪情感的回避就发展为社会交往障碍。
http://s10/bmiddle/004dFeMqzy7ez49uN2F49&690
在对面部不同兴趣区的注意上, 已有研究认为孤独症儿童对面部特征区的注视时间显著少于非特征区, 其中对眼睛的注视时间最少。从情绪共情的角度,孤独症儿童对情绪面孔的注意方式差异体现在:孤独症儿童对眼部的注视时间比与注视点数比均显著低于智力障碍儿童与普通儿童, 对嘴部则仅低于普通儿童, 与智力障碍儿童间无显著差异。
在对不同情绪表情的注意方式上, 马伟娜认为,孤独症儿童对高兴和悲伤表情的总注视点数与总注视时间显著高于恐惧和生气表情;在观看高兴和悲伤表情时他们的总注视点数与普通儿间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孤独症儿童对高兴和悲伤表情存在一定的偏好, 更愿意给予更多的关注,因此提示可以高兴和悲伤表情为起点, 逐步对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共情能力进行干预教育。
孤独症儿童对恐惧表情的总注视点数最少, 总注视时间较短, 这表明他们对恐惧表情的注意与其它 3 种表情存在显著不同, 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注意回避。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