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解析

(2017-07-28 15:01:05)

文|宜童语言教研组·赵嘉怡

   

“赵老师 ,我家孩子最近总喜欢往地上躺,您说我该怎么办呀?”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类的问题:孩子总是歇斯底里的哭怎么办,孩子喜欢打人怎么办,孩子最近总是拍手怎么办。。。当孩子出现各种问题行为,大部分家长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管还是不管?管又要怎样管呢?


 


首先,我们先来谈谈到底什么是问题行为,举个例子:

 

◎ 1、宝宝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去上幼儿园,哭得十分难过

◎ 2、妈妈带宝宝去超市,妈妈不给孩子买想要得巧克力,宝宝抓咬妈妈

◎ 3、宝宝自己一个人在原地不停得转圈圈

◎ 4、宝宝在公园玩时,看到其他小朋友的薯片,直接抢过来吃


分析:

 

★ 第一个行为中,宝宝第一次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离开爸爸妈妈,产生分离焦虑,是一个正常的反应,即使哭得很难过,这也不属于问题行为。

★ 第二个行为中,孩子为了想要巧克力,得不到满足,有伤人的举动,这是问题行为,需要干预。

★ 第三个行为中,宝宝虽然没有做伤害自己的事情,但对自己的发展造成影响,是一种自我刺激,同样需要进行干预。

★ 第四个行为中,孩子未经他人允许,直接抢拿他人的物品,违背社会秩序,需要进行干预。

 

语言是沟通方式,行为同样是一种沟通方式。一个行为之所以存在,肯定有它存在的理由。我们的孩子很单纯很简单,从想到做,这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统一性。他们或许受语言和沟通能力的限制,没有办法告诉我们他们的想法;但我们可以通过解读他们的行为来了解他们想表达什么。下面我们来看看问题行为的出现有哪些原因:


http://s10/mw690/004dFeMqzy7cZLp9exX19&690

(1)身体不适的信号

小朋友通常无法表达自己的身体不适,孩子的哭闹可能是发烧或疼痛造成的身体不适,另一种可能是环境原因,过于嘈杂或者混乱,温度过高等环境因素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2)逃避

这是我们日常训练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当孩子不想训练或者不想做某事的时候,通常会以哭闹表示,有的孩子还会出现自伤或者攻击他人的行为。目的就是逃避任务。吃蛋糕肯定会比学习新的知识要有趣,但作为一名社会人,我们的孩子有一些规则必须要遵守。


(3)引起关注

有时候,得到关注本身对孩子就是一个强化,注意力可以是正面的:表扬孩子,陪孩子玩;也可以是负面的:批评孩子。当孩子需要家长的注意力的时候,他并不在意他所获得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注意力,只需要是注意力就好了。孩子们很聪明,发现自己一旦做出些出格的举动,爸爸妈妈立马将注意力转向自己。而自己就像有一个遥控器,按下按钮,父母立刻就有反应。


 


(4)得到东西

看到好吃的好玩的,如果不能马上得到,就以哭闹的形式表达,不满足就以问题行为“胁迫”家长,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景。而家长很有可能迫于压力迫于外界环境而妥协。这一部分中不仅包括实物类的东西,也包括外界活动,例如听故事、去公园等。


(5)自我刺激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狭隘的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对某些特别的物件或活动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并因此而表现出重复、刻板的行为或动作,例如转圈、玩弄开关、特别依恋某一物件等。而这些情况在机构的结构化训练中出现的会少一些,而在家庭中出现的频率会高很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孩子“无聊”,沉浸在自我游戏的快乐中。所以减少孩子一个人自闭且快乐的时光是非常重要的。不让他享有很多独自一个人的机会。


(6)沟通困难

很多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很弱,当他们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自己的意愿不能被父母理解,他本来想要积木,爸爸却把汽车拿来了,孩子用哭声告诉爸爸这不是他想要的。父母要学会观察自己的孩子,掌握“读心”的本领,另一方面,要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训练:跟随老师进行仿说


(7)理解不足

当我们一部分自闭症儿童独自下园后,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发呆、自言自语、捣乱等,行为的出现有的是和环境变换有关,更多的则是和孩子的理解能力相关,上课时老师说的听不懂跟不上,游戏环节又不理解规则。面对这种情况,孩子极易出现问题行为。


而面对这些问题行为我们如何又该如何处理呢?


就前面家长的提问:孩子近期总是喜欢躺在地上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问题行为的功能分析,因为什么原因导致躺在地上。因为同一种行为,有不同的功能;同一个功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形式。出现问题,先找原因。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应对方案。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问题行为的功能分析,因为什么原因导致躺在地上。因为同一种行为,有不同的功能;同一个功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形式。出现问题,先找原因。不同的原因有不同的应对方案。


 其次,用好的行为替代问题行为,仅仅是制止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压制住一个还会冒出第三个第四个问题行为,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调动孩子的正向动机。


http://s14/mw690/004dFeMqzy7cZLucCHrfd&690

 

  除了用好的行为替代问题行为,前提控制也是特别重要的方法,比如孩子的自我刺激多在一个人独处的情况下发生,那我们减少儿童一个人“无聊”的时间,多和他互动游戏,不给他一个人自我刺激的机会。在行为管理中,前提控制帮助我们防患于未然,是非常重要的方法。


  第四、让儿童承担行为的后果。当孩子将积木仍在地上,就要让其捡起来,如果不愿意的话,也要辅助完成。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行为。在桌子上乱划就要擦干净。孩子需要为他所做的事情负责。


孩子的行为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方式,是一种能让他们达到目的的工具,是一种被养成的行为。所以,要改变孩子的沟通方式或者行为方式,只有当孩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后,这些问题行为才会真正地被取代,从而减少或消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