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2012-06-27 22:48:09)
标签:

老子

无为

大道

矛盾

杂谈

分类: 道德经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面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国家的政治不严苛,人民就会淳朴忠厚。国家的政治严酷黑暗,人民就会狡诈抱怨。灾祸啊,幸运的事情就包蕴在它的里面。幸福啊,危机就藏伏在它的深处。谁能知道这究竟是福还是祸呢?它们并没有固定的标准。正的随时可能转变为邪的,善的随时可能转变为恶的。人们已经疑惑很长时间了。因此有道的圣人处事方正而不伤人,有菱角而不刺人,直率而不放肆,明亮而不刺眼。

 

老子继续谈到上一章的问题,认为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如果统治者为政清明,待人宽容,那么其治下的百姓就会保持淳朴的民风,不会违法乱纪;而如果政治黑暗,刑法苛刻,那么百姓的内心就会充满狡诈,社会阿丁必定会受到负面的影响。这就是本章提到的“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所反映出来的事实。

 

在这里,老子以天下万物平等为基础,从根本上解释了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即为“和谐”----二者之间本来是同等的,但由于统治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而将自己的发展驾驭在对民众的压迫之上,必然会加剧两极分化,而这种两极分化,实际上就是矛盾的加剧。这样一来,两个阶段就会增强对对方的“仇视”程度,其结果只会使矛盾不可调和,最终使得二者之间爆发激烈的冲突。

 

紧接着,老子又提出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观点。这似乎与上一句没有什么逻辑上的联系,主要宣扬了世界的不确定性。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各国之间你争我夺,战场上形势复杂多变,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子由得对动荡的现实进行了反思,渴望从中找到一种稳定的“常道”来指导人生。但毕竟世事难料,谁都不可能准确无误地预测未来,因此,来自所提出的这一哲学命题历来被人们多称道。

 

在老子看来,矛盾的产生源于对立双方彼此之间的争夺,一旦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那么势必会引发二者之间的冲突;而为了避免矛盾的激化,人们就应当及时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尽快消除潜在的危险。而对于“圣人
”来熟哦,他就应该时时刻刻保持自身行为的和谐性。

 

由此我们卡出,在老子眼中“圣人”依“天道”而行,是可以把握并运用自如规律的;而常人(世俗之人)则由于受到现实的影响而不能认识到“物极必反”的道理,这样就决定了他终将走向失败。

 

陶渊明有过“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洪秀全也有过盛极而衰的悔恨,人们陷入现实世界的名缰利锁之中,往往不能自拔,感官因此而被蒙蔽,只有拜托这种束缚,才能清楚地反观自身的行为。然而,真正能够做大的又有几人?老子之所以能清楚地认识这一点,跟他所守持的“无为”之大道有关系,或许我们从老子身上,可以找到认识世界的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