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3、扶沟民俗

(2017-12-21 16:44:39)
诞生
1.送粥米。送粥米也叫“九天礼”、“做九天”。当妇女生育第一胎孩子后,第三天到娘家报喜,报喜人拿一本书,说明是生男孩,称“弄璋之喜”。生女孩拿包红糖,称“弄瓦之喜”。同时,中午向至亲送“喜面”。第九天“行礼”,备盛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女亲友还要给婴儿送“看钱”。2.满月。满月是指妇女生小孩满一个月,娘家即将母子接回住一天,称“挪窝”或“挪波”。由男方叫回,住时间长怕“垫根”(人不旺)。
3.认干亲。认干亲又称“过门槛”。因婴儿体弱多病或八字犯克,恐夭折,以认干亲破之。一般以认刘姓为好,寓意留住。其它目的认亲者亦颇多。
婚嫁
1.提亲。提亲也叫说媒、议亲。旧时,父母求媒人为子女说媒,媒人斟酌双方门第、生辰八字等条件后,从中说合。也有父母包办,买卖婚姻的。现在实行自由恋爱,只要双方愿意,均可结婚。但属媒人说合者居多,即使自由恋爱者,也象征性地“聘媒人”。
2.相亲。相亲由媒人带领男女双方在预定地点或媒人家中,经媒人暗中指点,互相扫视一下,既不做正面介绍,又不互相开口交谈,是否相中,事后让媒人传信,俗称“小见面”。
3.订亲。订亲经过双方同意后,再由媒人从中议定良辰吉日,互换信物,又叫“大见面”,亦称“换表记”、“换帖”。同时,男方向女方馈送订婚礼金或礼物。中午,双方直系亲属在饭馆包桌,开怀畅饮。
4.看好。亦称“要好,即确定婚期。由男方备礼遣人向女家求婚,双方商定婚期。一般第一次要好,女方均礼节性推辞,礼物拒收。男方经多次请求,女方才能答应。择定婚期后,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礼,并商定结婚事宜。
5.婚前准备。婚嫁吉日已定,男女双方按照要好时的约定,便各自加紧进行婚嫁所需的各项筹备。男方要首先筹设新房,请糕点师炸喜果子(又称“马蹄酥”)等,女方要置办嫁妆。陪送的箱子必放一定数额的钱,叫“压箱底”。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在结婚前的当月赠送礼金或礼物,谓之“添箱”。扶沟素有“隔月不添箱”之说。
6。娶亲。结婚之日,由男家备礼品、汽车(也有花轿)、鼓乐(现为扩音器)等,并随礼品配全藕一根、公鸡一只、艾蒿一把等吉祥物,按照行车路线,以尽量不走重复路线为原则,至女家迎亲。女家备酒席,招待迎亲人员后,打发新娘上轿。新娘上轿,新娘上轿后要大哭(称“哭轿”),以表离家之情。新娘到男家下车(轿)前,男方要用食醋浇烧红的犁铧子,围着车(轿)浇一圈。新娘由男方给其换鞋后,方可下车(轿)。新娘在男方亲友的簇拥下,到院子里备好的桌前(称“天地桌”),女东男西,并肩拜堂后,送人洞房(现亦有少数在大宾馆聘请婚庆公司,由司仪主持的新式婚礼)。中午,大摆宴席,招待宾客。晚上,先由男方平辈儿女双全的嫂子铺床,床上要象征性地铺上火棍、豆杆、花生、枣等。唱着:  “铺个火棍,生个举人。铺把豆杆,生个状元。”等撒床歌。然后,新郎、新娘要饮“交杯酒”,还要由街坊闹房,并和新郎、新娘睡在一张床上,叫“压大铺”。扶沟素有“三天不分老少,人不闹鬼闹”之说。三天过后,由女方备车、轿接闺女回门(又称“叫客”)。这天,男方要准备酒席,请陪客多人,招待女方宾客。并请媒人坐上首,宴中上红烧全鲤鱼一条,先敬媒人三杯酒后,进行剪彩,以示感谢。一般是将女方亲友吃喝得昏天黑地,才算男方排场、大方。不过,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现在城内人一般在结婚当日中午,由男方在宾馆、饭店订婚宴数桌或数十桌,男女双方宾朋、媒人欢聚一堂,开怀畅饮,共叙亲情。
生产
1、牲畜繁殖
牲畜产后3天,不用凉水拌草,加喂热米汤。幼畜衣包子(胎衣)搭到村头树枝上(太岁所在方位),母畜铺内的粪,一个月内不准清理,如存粪过多,只可用土平整,满月才可清出。有的农家,在母牛、马配上种后许愿,如生出母牛、马,在满月时请艺人说书或放场电影,以谢牛、马王爷,叫“还愿”。
2、庭院植树
扶沟民间一直沿袭“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里不栽鬼拍手”的习俗。因“桑”与“丧”同音,门前种桑树等于出门见丧,对家人不利。而“柳”与“溜”谐音,古代讲究“折柳送行”,如后院栽柳有插“招魂幡”之嫌,极不吉利。则杨树每遇风吹,树叶便“啪啪”作响,如同鼓掌,特别是夜深人静时,遇此情景,更觉阴森可怖。迷信者以为鬼在拍手呼叫,所以,院内不栽杨树。目前,院内不栽杨树的习俗已打破,但桑、柳二树仍忌讳莫深。
礼节
1.见面礼。见面礼在民国以前相见作辑或行拱手礼,女子行万福礼。民国时期,拱手礼、鞠躬礼、脱帽点头示意礼兼用。1949年以后,见面多行握手礼、举手致意礼。近年又有双手合十致意礼。
2.交往礼。交往礼是指在平时交往方面,亲戚朋友、师徒邻居承袭古风,互通庆吊,结婚送贺礼,生儿育女“祝九”(俗称“做九天”、“送粥米”),老人生日祝寿,遇丧吊唁,逢年过节互相拜年。
3.居家礼。居家礼是一家之内,衣食住行均以长者为先。辛苦劳累,青壮者为先。给长者端饭、送茶或递物须双手捧奉。外出做事,  “出必面,返必告”。化解家庭矛盾,采取“当面教子,背后劝妻,枕边嘱夫”的策略。
4.邻里相处礼。街坊邻居相处要奉行“以和为贵”,“远亲不如近邻”,“抬头不见低头见”,“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等富有人情味的处事哲学。一家有难,共同来帮。如果谁的孩子损及他人利益做错了事,家长会主动去向受害者赔礼道歉,俗称“赔不是”,反之,邻居会言其“护短”,不愿与之往来。
5.宴饮礼。在饮宴座次上,客人坐上首,陪客坐客人两边,‘主人面对客人而坐。宴始,共饮三杯后,主人首先向客人敬酒,以尽地主之谊,陪客继之,客人不说“起场”,陪、主均必奉陪到底。若客人酒已过量,可把酒杯放置一边,意为“到此为止”,倒扣酒杯对人不敬。上菜时,客人下筷后,陪客才能随之。若上条整鱼,鱼头对着客人,谓“至高无上”,先喝三杯,俗有“头三、尾四、肚五、背六”之说。如客人想让其他人、陪客多喝几杯,会挑起鱼唇、鱼眼、鱼腮放进想让谁喝酒的餐碟中,谓之“唇齿相依”、“高看一眼”、“赏个面子”等等。酒后,客人用筷子按住鱼头,谦让同桌之人。此时,主人或陪客先夹一块放在客人面前,客人方可收筷品尝。席间,,猜拳行令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如在家中办理婚宴或“做九天”宴,娘家人席问还必须向厨师封礼、敬酒,谓之“谢厨”。
6.迎来送往礼。家中来客,热情迎于门外,客人先进门,客若辞让,主人遂趋步引导,或携手、揽肩并入。落座时,客左主右。辞别时,客人在前,主人紧跟相送,一般送出大门。客不走,不能扫厅室之地,否则,有逐客之嫌。
7.祝寿。祝寿又称“拜寿”、“上寿”、“做生”。老人(一般在60岁以上)生日,子女、亲友皆往庆寿,并送寿面、寿联以及老人爱吃的、爱用的物品。特别是女嫁后,每逢父母生日,均要回娘家祝寿。每逢闰月,还要给父母、公婆送鞋,叫“添寿鞋”,为老人增寿。父母年达六十六、七十三、八十四岁时,对祝寿更加重视。因为这三年的寿辰为生死关口,俗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之说。为破解此灾,必须“六十六,吃块肉”(保平安)。“七十三,吃个鲤鱼猛一窜”,以此“过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