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屯镇马头村,宋朝时,古蔡河经过此地,此地形成了装卸货物与乘客上下的码头。宋姓从山西迁来在码头边开饭铺做生意,码头变成了马头村,后来赵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现在两姓有84户400人。
屯民庄,三国时曹魏实行屯田制度,将无业闲民集中起来开荒种地,大者为营,小者为屯,天长日久变成村庄,故名屯门庄,后变成了屯民庄。因为是集中各地的无业者,姓氏众多。
曹里上街村在唐代是扶沟县有名的大集市,陕西、山西商人来此经商络绎不绝,街上修有山陕会馆,是扶沟、鄢陵两县官道上的重镇。镇上有郑、宋、李、杜、刘等姓都是山陕来此落户的商人,后来集市南迁,这里仅留下一个村庄。
曹里胡庄庙村,在宋代建有兴国寺和祖师庙。相传北宋徽宗时,忠孝侯呼延庆出使金国时,遭到太师庞文的陷害,说呼延庆私通金国,下监侯斩。呼延庆的后代出逃至此,见此地山清水秀(胡庄庙岗当时高数丈如山),于是在此隐居,改名胡姓,故名胡庄庙。
刁陵八角庙,宋朝以前叫老横(村),最早是老姓在此建村居住。老姓早已绝嗣,现居住的齐姓是明万历年间从黄河北道口迁来。
后晋岗李村,宋代以前称许岗,是本地许姓建立的村庄。元末明初许姓外逃,晋姓迁来改为晋岗村。明永乐年间,李子实之子从孟亭迁来,改村名晋岗李,晋姓迁到了鄢陵县晋门庄村。李姓在此繁衍生息发展成前晋岗李、后晋岗李和小李庄三个村。
白亭原名帛亭城,战国时是楚国公子白公胜的封地,建有城池和亭台楼阁,白公胜的后人白姓居住此地。到明朝时城内建有城隍庙,据说还是府城隍,为了得到城隍爷的庇佑,外地人纷纷迁入,明清以后姓氏众多。
吴岗是唐代吴姓人建立的村庄,到了宋代,有一大官王右路过此村住宿一晚,为表感谢赠送国槐籽三粒,村人种植成树,并建庙纪念,庙前有碑文记载。
冯陵是冯氏于西汉时在此建村居住,因岗上已有汉墓,故名冯陵,后来冯姓人发展成东、西、南三个冯陵村。练寺严村,秦汉时称洧阳城。东汉建安十年(205),三国曹魏谋士郭嘉因功封洧阳亭侯,封地即今严村一带。其子孙郭奕、郭深、郭猎继承爵位,子孙后代落籍于扶沟,至元明战乱时,该村郭姓已散居各地。到明洪武元年(1368),严姓由西华县赤狼村迁此建村,故名严村。
练寺村是个古老的集市,唐代建有莲花寺,故名莲花寺村,北宋时称陈赵岗,是陈、赵二姓建立的村庄,有露水集。至金代,村南建有慈胜寺(后称金大寺)、莲花寺等,周围共有八个寺庙相连,故名连寺,后转化成练寺。
练寺陈城村,秦汉时也是洧阳故城之地,最初有闫姓居于此地,称闫太城
后闫姓外迁。明崇祯年间,陈姓由杨王村迁来,原杨姓,随姥姥家改陈姓,改村名为陈城村。
和尚楼村,唐代此处有一大寺院,寺内建有藏经楼,居住此地的人就以和尚楼为村名。元末明初闫姓从城闫村(即陈城村)迁来居住,今仍有闫姓77户295人。
王颍寨村,唐代该村处于颍河岸边,是装卸货物和行人上下的大码头。到明代一王姓妇人带领四个儿子,从练寺王村迁此开店,名王女店。因村名不雅,改为王颖店。至清代,村人为防匪患筑寨,又易名王颖寨。王颖寨自隋唐以来始终是扶沟县的南大门边界村。
固城侯士庄,北宋时有侯氏来此建庄,后来侯姓发家,为一方豪绅,且乐善好施,人们尊称侯绅士,庄名即改为侯士庄。
明初王姓从汴岗温楼迁来定居。
姜岗和尧岗是一道岗,在唐代称岳岗,是岳姓居住的地方,岗上建有岳岗寺院。后因寺院的和尚为非作歹,被官兵剿灭寺毁。到明洪武年间,姜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改名姜岗。
鸭岗,《水经注》载:“其水又东南,为鸭子陂,陂广十五里,余波南入甲庚沟,西注洧”,“陂者积水也”,说明鸭岗附近是一片大洼地。唐代人们在鸭子陂西边的岗上建村,故名鸭岗。据说岗上住着金姓,后迁来严姓。元末战乱,金姓、严姓外逃。明代迁来张姓和曹姓,在岗上开店,随称鸭岗店。
黄甫李村,唐代有皇甫氏在此建村定居,故名皇甫村,建有寺院名皇甫寺
李氏始祖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易名皇甫李村。自乾隆二十七年《扶沟县志》写成了黄甫李村至今。
韭园太尉铺村,宋代黄太尉居住此村,建有太尉府、黄家花园、接官亭,其遗址散落于村东村西。因其位于扶沟与鄢陵的交通要道,常有客商投宿,故名太尉铺。
韭园十里店村,1991年从十里店挖出了北魏永安二年(529)的《韩小文造像碑》,碑文记载“有信士佛弟子韩小文者,颍川许昌韩提里人也”,又曰“南面屈岗,北背双沟,中有韩提”。查韩小文其祖乃韩当,就是三国东吴的昭武将军,后投奔许昌曹操部,封广阳侯,居许昌以东韩提里。韩当之子韩综是韩小文之父,居韩提里无疑。根据“南面屈岗,北背双沟,中有韩提”的位置,可以断定北魏时的韩提里就是今日的十里店村。
韭园后杨村,原名寺岗村(与闫集同一村名),宋代唐姓迁此居住,盖有楼房,改村名为唐楼。明朝洪武年间,杨氏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又改名为后杨村至今。
塔湾村,古称屈岗寺村,春秋时这里是楚国最北边界村。屈原投江后,人们为纪念他,在此岗上修了屈原墓(纪念塚),建有屈原祠,所以称屈岗寺。北宋末,在村南岚峰岗上修建一座六角塔,因战乱北宋急于南迁,塔修一半停工了。明洪武年间,施姓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至今,
里村,原名李囤。西汉末年刘秀与王莽争战时,刘秀的军队驻庙头寨,在曹台养马,在此地囤粮草。三国时曹操又把这里作为扶沟的屯粮之地,故名李囤。直到清朝末年,该村出了个廪生(享受国家补贴的秀才)刘瑞生,提议该村李姓已不多,把李囤改成里村吧,才改名里村。
支亭村,支亭村先有支亭寺,建于北齐(550—580)年间,当时退休官员张思伯隐居于此,在岗上修建一读书亭,遍植芝兰花草,取名芝亭。和尚化缘修成寺院,定名芝亭寺。后有以张姓为主的居民在此建庄,称芝亭、芝庭村。明正德年间重修寺院,行文时误将芝亭写成支亭寺。明洪武年间,罗、王、张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
路寺台村,北齐太子博士张思伯来扶沟视察灾情,因水大无法行走,只得坐船而行,不慎落水而亡,水下去后,张思伯的尸体暴露在高台上,此岗成为露尸台,百姓为纪念他,支亭寺西岗上筑塚而葬。后因露尸台名不雅,曾改为鹭鸶台,今名路寺台。李姓时明中期迁此居住的。
柴岗唐庄,北宋时这里有一座黄花寺院,因寺里的和尚横行霸道,欺压乡里,被官府剿灭。明初唐姓迁此居住,故名唐庄。村北有三国时魏大将夏侯敦墓。
汲下村,西汉神爵三年(前59年)设新汲县,隋大业十四年(618)并入扶沟县。新汲县城曾在汲下村存在677年,隋唐时设为汲下乡。明以后,尹、潘、路、张、王诸姓陆续迁入。
魏寨村,三国时曹操与张绣作战失败,曹操退军在此安营扎寨,屯军整训。到了明代筑起寨墙故名魏寨。陈姓始祖于明洪武四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随后王姓从山西迁来,目前王姓最多有400户1600人,
陈姓230户900人
柴岗马庄,唐朝肃宗时,郭子仪为平安史之乱,奉命到甘肃、宁夏等地征集回族兵三千。安史之乱平定
后,将一部分英勇善战的有功将士定居中原,分居扶沟县有一百多人。有居县城南关百十人,有居城南十里数十人,因多马姓故建村名马庄。
大李庄郑庄,唐代称郜楼,郜姓在此建村,并建有高楼故名。宋代,郑姓给郜家种地落户于此,明代以后,郜姓衰败绝嗣,郑姓繁衍壮大,改名郑庄
东营、西营、当中营,三国时曹操与袁绍作战,曾在此屯兵训练。兵分三营,即中营、东营和西营。宋时,东营原名胡小庄,胡姓是从黄河北迁来在此种菜为生。现在村中刘姓居多,周、王次之,均是明代以后迁来。西营李姓较多,是从县城分居而来。中营原名郭庄,村中原有郭氏祠堂。明代时,樊氏从开封老府门迁此定居,后又迁居曹里樊家。
包屯常岗村,常岗是城二岗的转音而得。唐代有兄弟二人,到扶沟后一居白亭城,一居固王城(即今郁岗寨村),因常岗与郁岗寨很近,故常岗又称城二岗。1938年黄水前,还叫城二岗,黄水后改为常岗。村中刘姓是刑部尚书刘自强的后代,于明隆庆年间分居于此。常岗东北角原有一小段庄,段姓是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
崔桥古集镇,《扶沟县志》记载崔桥在隋朝以前名九五集,后来改为徐集,再后来因崔姓在河上修桥才改名崔桥。崔桥之名的准确时间,没有资料显示。但是从一首古诗中可以得知崔桥得名于北宋年间,明洪武朝的太常典簙顾禄有《过崔桥题岳武穆屯兵处》诗曰:“拂衣初出大梁城,此是南归第一程。官闸乍开河水急,古桥斜断石栏倾。几家小市留人醉,百尺高楼散客情。武穆当年曾驻马,皇天不祚宋中兴。”
诗的后两句指的是岳飞于宋高宗时在郾城大败金兀术,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后,屯兵崔桥准备进攻朱仙镇之事。南宋高宗在位是公元1100年左右,说明在北宋时已有崔桥之名。北宋时已有崔姓在此居住,而崔姓之前,还有徐姓在此居住。
(来自虚怀軒博客)
(欢迎评论,欢迎纠错和补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