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扶沟古寺庙、古建筑
(2016-10-24 10:42:51)白马寺大殿
白马寺大殿,在扶沟城北稍偏西17.5公里白潭乡的白马寺内。
白马寺原有山门、前殿、后殿,内有泥塑佛三尊,高丈余。东西两边均有房屋三间(东为伙房,西为奶奶殿),再后为三座堂楼,内有铜飴三尊,一大二小,堂楼前有东西廊房三间。计整个寺院有房四十余间。此寺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60米,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此寺解放后先作为粮食仓库,后作为学校使用,现仅存后大殿一座,其余房屋均已拆除。此大殿高8米,面阔5间,进深3间,硬山,屋顶全为灰陶小瓦,脊与飞上均有数量不多的人物与小兽,无斗拱。殿内的东山墙偏南处有一小块石碑镶嵌在墙上,碑高37厘米,宽47厘米,名为‘重修白马寺佛殿记”。其内容为“大清国河南开封府扶沟县侯谢岗有白马寺,其名久矣!历唐宗元明清之间,兵火相仍,栋宁凋蔽,里人赵前定,刘兴邦等建社修戢,不踰月而告成,并纪其事于左方云。康熙五年孟春吉旦。”从碑文中可知,此寺始建于唐,与县志记载相符,此殿为清康熙五年(1666)重修,距今已三百多年。
现殿前尚有残石佛一尊、石狮一对。石佛的头部已被打掉,残高1 10公分,底宽95厘米,袒胸,内着僧氐支、腰束带,身披袈裟。盘膝,左手平放在膝上,右手竖立在胸前,看样子可能在闭目默诵佛经。整个佛坐手仰莲上,从衣纹上看,为明代石刻。石狮高70公分,长67.公分,分左右两边,对面相视,蹲座在长82.5公分,宽36公分,厚50公分的石门墩上,体态生动自然,可惜每个石狮的前右腿都被打掉,面部也已砸去近二分之—。
另有石碑二块,一块为‘淦桩白马寺诸神圣像记”,于乾隆五十七年(1794)九月所刻。另一块石碑为道光十八年(1838)四月所刻。
据上述情况,此寺为唐所建,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之久,此殿为清朝重修,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建筑高大壮观。于1983年2月扶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慈胜寺大殿位于扶沟县城南18公里的练寺乡金村东边,今名金大寺或金塔寺。寺南向,现仅存后殿,殿高约8米,面阔5间,进深三问,单檐、硬山,殿顶覆灰陶板瓦,檐部为灰陶钩檐滴水。
殿内梁架为二重平梁结构,梁上竖立柱并彩纷金龙盘绕和云彩图案。值得提出的是,此殿彩绘不全是平面涂抹,有些是用颜色堆砌而成的,这与现代西洋绘画技法相似,从而证明了此种堆砌画法不是近代从西洋传人我国的,而是远在六七百前的元、明时代我国就已经使用了的。
传说此寺原来规模较大,分为前后二进院,在同一中轴线上有两座大殿,并有山门和东西廊房三十余间。据光绪十九年《扶沟县志》记载:‘慫胜寺属练寺保,在练寺西南金村。”最近又在寺旁发现一通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的石碑,碑上记载:
以上发现不仅可补县志阙,而且对研究元(或明)代建筑绘画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提供了宝贵的实据。
此殿继康熙五十六年重修后,曾于四十年前进行过一次修茸茸,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貌。据参与修建的工匠介绍,当时脊檩上的字还依稀可见。因此殿规模较大,年代较长,系我县不多见的古代建筑,1985年3月扶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程书院
大程书院在扶沟县城内西南角,现为扶沟县博物馆所在地。
据《扶沟县志》记载,大程书院始为宋代程颢所建。神宗时因王安石议更法令,颢以为不可,被王安石出为扶沟知县。颢尚宽厚,以教化为先、开设学校,聚邑人弟子教之,并书‘嫵院”二字。后改为“明道先生祠”。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奉文立义学,建于南街路西,康熙四十三年(1704)改建在化民台旁,即现在的地址。乾隆十二年(1747)重修并改名为“大程书院”,十四年(1749)建立雪讲堂,二十年至嘉庆年间先后捐银买地以资书院。光绪十年(1825)春对该书院重新修建至十一年夏落成,有房一百多问,甚为壮观。
近百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其北、东、西三面建筑已不存在。该书院坐北向南,南北长80米,东西宽40米,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现存大门、龙门、立雪讲堂、东西廊房等七十三间。1983年2月扶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同年省文化厅、县政府拨款进行修复。 2000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大程书院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大殿
城隍庙大殿位于县城西街路北城关镇一中院内。据光绪十九年(1893)《扶沟县志》记载,城隍庙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工部差官潘忠济建,毁于兵。明洪武二年(1369)县丞刘镒再建,正统十年(1445)知县韩景重修,成化十六年(1480)知县胡宣买庙后地六亩以广其制,规模宏敞。成化末年,知县李增重修,弘治十年(1497)知县汪翰重修。嘉靖十年(1531)署县刘廷瑚重修,嘉靖四十四年(1565)高岑重修,崇祯十五年(1642)毁于左兵。清顺治八年(1651)庙祝张上玺重修,康熙六年(1667)于士祯重修,康熙二十六年(1687)高凤歧建殿,康熙五十年(1711)李希孟等重修,雍正四年(1726)庙祝李成柱重修,乾隆三十九年(1774)知县刘琯重修,乾隆五十年(1785)盛新设城隍行神,嘉庆元年(1796)知县相芝年重修。道光十年(1830)知县王德英重修,道光十一年(1831)知县唐铸继之。
从县志记载看,此城隍庙始建于元,自元至正至今,历经明清两代的六百余年闯,该殿曾创建,再建各一次,两次毁于兵,重修十三次,三次广其制。现存大殿高10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问,为砖木结构,上部全为绿色琉璃瓦,正脊的背面为连外花开,且有‘福、寿”二字,脊的南面上有八条游龙,有的相对、有的相向,脊的两端为两个大吻,两端的垂脊上,南边的为龙。且又有力士、走兽,背边的为花卉。前坡用黄琉璃瓦摆十个菱形图案,上下各五,四挑角上有四仙人,下挂铁铃。斗拱,每间六攒,每攒三斗重昂,呈红色。殿内的木结构上有彩绘,因年久已辨认不清。前墙原为木格山,现已改为砖墙。此大殿绿瓦、兽脊、悬山、单檐、挑角、斗拱重昂,高大雄伟,甚为壮观。该殿于元代至正年问创建,明代洪武二年再建,以后均为重修,未见改建、重建。由此可推知此殿为明代建筑,它的年代较远,又具有一定艺术特色,1978年12月扶沟县革命委员会将该殿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3月,周口市人民政(府将该大殿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大成殿
文庙大成殿位于扶沟县城东南角的文庙内,现在的原机械厂家属院中。据光绪十九年(1893)《扶沟县志》记载:元代延右三年(1316)始创修礼殿,至治元年(1321)修庙门,置学田,至正十六年(1356)重修,后经兵火,独庙庭尚存,明洪武二十年(1387)知县张遵道奉诏建大成殿五间,东西庑各十间,极星门、戟门俱三间,明伦堂五间,神厨、神库、宰牲房各三间、存心、养性斋各三问,会馔堂三问,学仓五问,学制颇备。天顺三年(1459)知县陈纪、康昭相继重修,成化十五年(1479)改建明伦堂,十六年(1480)知县胡宣设重门,外曰崇儒,内曰重道,左曰义路,又曰礼门,建号舍二十间,二十-
魁星楼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知县刘默建于儒学东南城上,清顺治十一年(1654)知县蒋其昌重修,康熙五十一年(1712)生员卢完等重修,乾隆二十七年(1762)知县董丰恒重修,四十八年(1783)知县赵文重重修。
通观文庙始末,自元延祐三年至今的六百余年中,先后重修十二次,扩建六次,改建三次,这些建筑今已无存。惟大成殿始建于明洪二十年(1387),虽经明末战乱,诸建筑皆毁于兵,而大成殿独存,继清康熙二十年(1683),在建后的三百多年中,至今保存较为完好。据光绪十。九年(1893)《扶沟县志》卷四《坛庙中记载:大成殿正中间置至圣先师孔子像、孔子像前有四配,即复圣颜子、述圣子西向;宗圣曾子、亚圣孟子、东向东壁有先贤闵子损、冉子雍、端木子赐,仲子由、
此殿年代较长,建筑样式小巧玲珑,美观大方,属宫廷式建筑,在建筑结构上具有一定艺术特色,又加殿前的附属物有元、明、清石碑七块、白杨一株,高约10米,为此,扶沟县革命委员会于1978年12月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王村寺大殿
王村寺大殿位于扶沟县城北22公里白潭乡王村中学院内。该寺原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房屋30余间,三进院落,六门向照,周为垣墙环绕。最前为山门,依次是弥勒佛殿、前大殿、中大殿、后大殿,殿前均有东西廊房,殿内亦均有泥雕佛像。寺东南角有钟楼一座,内有铁钟,高约丈余;寺西北角垣墙外有一坟茔,为和尚死后埋葬墓地。
此寺不知创建于何时,寺中房屋与殿内塑像除现存后大殿外,其余都陆续遭到毁坏。此殿高约8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硬山,单檐,上为灰陶小瓦,殿内的彩绘因年久已辨认不清。仅在大殿正脊中间砖立柱上有竖写两行,每行四字的陶质阳文‘康熙四十五年重建”八字。说明此寺的创建年代当在清代以前。
于此殿规模较大,年代较长,
,高台庙关帝庙
此庙位于县城东北吕潭乡关帝庙村内,从现存两块石碑的碑文中知道此寺名为关帝庙。于清康熙十六年重修,又于康熙四十五年重塑关圣像。现存庙宇三间,高5米,青砖壁,布瓦顶,状如一般民房。
此庙属清代建筑,于1985年3月扶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此庙年久失修,即将倒塌,善男信女又捐资重修一新。
火神庙大殿
火神庙大殿位于扶沟县城原文化馆院内。此殿高约7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兽脊,上为灰筒瓦,’脊上的走兽及花卉等均于‘文革”中毁掉。
此庙除大殿外,唯有石碑一通,龟座、首身二石,首已不存,仅碑身高204厘米,宽66厘米,全文21行,每行游59字不等,共777字,柳字楷书,经寸见方,主要记述了新建火神庙的一些情况。其碑文为:“原邑旧隘不堪,信土李明文等3人请于邑侯各捐已资,兼以募化,因其地而扩充之,改建大庙三楹。工将告竣,欲序其改变之由,为文以记之。此庙经始于清康熙八年(1669)秋月,竣于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十一日。
从碑文中可知当时人们对火星庙,信仰程度之深。首事者不辞劳苦,积极经营,历时八年始告成功,诚不易也。
此殿距今已三百余年,保存尚为完好。 1983年2、月扶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原县文化馆改为图书馆,盖临街房时,经有关部门同意,已将此火神庙大殿彻底扒掉。可惜昔人建庙之功。
,吕潭清真寺
此寺位于县城东北部吕潭乡吕潭镇,此寺现有大殿、拜堂各一座,各面阔3问,山,.门向东,前门上悬着乾隆五十八年所制“清真寺”木匾一块。
此寺独成一院,全是青砖布瓦的古代建筑,明柱出厦属清代建筑,1985年3月扶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文,物保护单位。
注:吕潭清真寺除1984年全县文物普查时所剩下一间门楼外,其余均已扒完重建为今之样式。
小王庄地主庄园
小王庄地主庄园位于扶沟县城西12公里韭园乡小王庄村北,座北向南,为清道光十一年(1831)建造。原建筑规模宏伟,最后为五座东西并列的堂楼,皆三进院落,每进院落的东西屋亦是楼房,仅楼房就有20余座。至建国后尚存后堂楼3座,中堂楼3座,东西陪楼8座。七十年代初期,因盖学校,又扒去东西陪楼,现仅存楼房8座,客厅3间,廊房2间。
后堂楼3座,东西排列,格式相同,单檐硬山,顶覆灰陶小瓦,青砖砌墙,楼顶四角均有砖雕花卉、鸟兽装饰。在楼的明间脊檩檩方木上书有“皇大清道光拾壹年岁次重光单夹钟中浣彀旦建造”字样。其余5座楼的建筑格式与堂楼基本相同。
客厅砖木结构,面阔3闻,进深三间,单檐硬山,上覆灰陶小瓦,出厦,有二立柱,木结构上有彩绘图案装饰。
小王庄地主庄园是我县保存建筑较多较好,历史年代较长的唯一庄园建筑群,它不仅有助于研究清代民间建筑雕刻绘画艺术,而且也是进行历史教育的有力史证。1985年3月扶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王庄地主庄园
小王庄地主庄园位于扶沟县城西12公里韭园乡小王庄村北,座北向南,为清道光十一年(1831)建造。原建筑规模宏伟,最后为五座东西并列的堂楼,皆三进院落,每进院落的东西屋亦是楼房,仅楼房就有20余座。至建国后尚存后堂楼’3座,中堂楼3座,东西陪楼8座。七十年代初期,因盖学校,又扒去东西陪楼,现仅存楼房8座,客厅3间,廊房2间。
后堂楼3座,东西排列,格式相同,单檐硬山,顶覆灰陶小瓦,青砖砌墙,楼顶四角均有砖雕花卉、鸟兽装饰。在楼的明间脊檩檩方木上书有“皇大清道光拾壹年岁次重光单关夹钟中浣彀旦建造”字样。其余5座楼的建筑格式与堂楼基本相同。
客厅砖木结构,面阔3问,进深三间,。单檐硬山,上覆灰陶小瓦,出厦,有二立柱,木结构上有彩绘图案装饰。
小王庄地主庄园是我县保存建筑较多较好,历史年代较长的唯一庄园建筑群,它不仅有助于研究清代民间建筑雕刻绘画艺术,而且也是进行历史教育的有力史证。1985年3月扶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寺大殿
此大殿位于城关镇西后街西30米处,殿高6米,面阔3间,硬山,东向,明柱出厦,蓝砖砌壁,上为灰陶小瓦,相传为明代所建,清代重修,现为清真寺拜堂及讲堂之用。
此大殿为清代建筑,于1985年3月扶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