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耆宿吴凤翔
吴凤翔,扶沟县人,人称仪亭先生,品端学粹,精擅书法,在台豫省同乡,多识其人。
凤翔先生自幼接受良好的教养与熏陶,可谓学识渊博。八岁入小学,“教以洒扫应对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术。”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为明德的功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亲民的学问。三纲八目是修己治人之学,是中国读书人立身处世之本,正像孟子所言:“穷不失义,故能独善其身,达不离道,故能兼善天下。”说到底这就是仁与德的问题,仁是蕴于内心的爱人之心,德是发于外的笃实践履。凤翔就是仁德之人,有着恢宏广阔的胸怀,雍容大度之气。
民国二十六年,东临日寇,阴谋亡华,无端寻衅,大肆鲸吞中国领土,于是卢沟桥事件爆发,圣战揭幕,举国抗日。凤翔鉴于民族危亡,遂之投笔从戎,参加战干第一团受训,献身抗战阵营,栉风沐雨,浴血奋战,他主持青年救国军,在敌我交错地区出生入死,领导青年运动,激扬民族大义,灌输革命思想,为抗战厚植力量。其后膺任扶沟县长,中原大地,赤地千里,飞蝗成灾,他悲天悯人,突破万难,救人无数。后再投戎行,跋涉千里,辗转东南至澎湖,在任陆战一师征战部主任之际,数度面对重大事故,长官同僚感到棘手,而凤翔分析事理,片言解围。
台湾海军陆战队的飞马豫剧团,不仅在国内有名,而且誉满海外,它的昌盛有着吴凤翔当初的汗马之功。民国三十八年,黄杰兵团以大势所迫,撤进越南,几经周折,放下武器进驻于荒无人烟的富国岛。当时羁越国军,精神物质两匮乏,当时久负盛名的豫剧名家张岫云及其夫婿李久涛亦随军至越,在吴凤翔夫妇二人的提议下创立了“中州豫剧团”,一是慰藉国军袍泽思乡的情绪,二是维系军中的士气。1953年流越国军返台,剧团成员亦随部队而形散,在这关键时刻,时任陆战队司令部秘书的吴凤翔建议中州剧团不能散,它是文化命脉,不能断,此议得到司令周宇环将军的采纳,于是吴凤翔备妥公函,四处奔走协调,联络各部队的中州剧团的成员。终使珠还合浦,原班人马于1953年9月25日会集,定名为“海军陆战队飞马豫剧团”。至此,筚路蓝缕,开荒奠基,由无编制到有编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大搞技艺创新,致力豫剧发展。后来张岫云、王海玲师生分别荣膺“豫剧太后”、“豫剧皇后”之美誉,而王海玲又获得“亚洲杰出艺人奖”。
吴凤翔解甲之后,受聘于左营省立高中,教高三国文,以其渊博之学养,丰富之经验,济之对人悠久之阅历,文以载道,授业解惑,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不仅使学生国语之水平大为提高,而且在其示范下,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提升。他退休后,先后受聘于海军官校、左营图书馆、台东县等,教授书法。年过八旬,练书不止,乐以忘忧,不知老将至。吴凤翔修养深厚,造就幸福和乐之家庭,夫人张华堂与其结婚六十余载,伉俪情深,夫唱妇随,生二男四女,个个才华横溢,前程似锦。真谓子孝妻贤,其乐融融。子女、佳婿及亲友,倡议为他祝寿,先生婉言谢绝,其美德,其大度,其谦和,足以慰世风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