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段计费问题教学反思(原创:2015.9.15)

(2015-09-17 15:03:04)
分类: 2014-2015四年级下学期教学反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便于学生理解。在例9的教学中可以应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一种是分段计算法,另一种是先假设再调整法。分段计算法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正确列出算式,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反馈效果也较好,通过回顾解题策略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应付的费用=前段费用+后段费用。而假设再调整法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当全程都按单价计费,就会出现少算费用的问题,即应付费用=假设费用+少算费用

2.规范答题步骤,利于学生分析。

分段计算法的步骤可如下:前段费用:7元

                        后段费用:(7-3)×1.5=6(元)

                        应付费用:7+6=13(元)

假设再调整的步骤如下:  假设费用:7×1.5=10.5(元)

                        调整费用:7-3×1.5=2.5(元)

                        应付费用:10.5+2.5=13(元)

通过规范答题步骤,使学生明白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义,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比较偏爱分段计算法,假设调整法学生还是感觉不易理解。

不足之处:

1.对于计费标准中3千米以内7元的教学讲授没有到位,以为很好理解,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2.对于解答的步骤出现部分学生不清晰,特别是有的题目在前段费用直接告知,而有的需要计算得出。

再教设计:

    1.重视解题步骤的书写规范。

    2.加强对起步价的讲解,即1千米、2千米、3千米都是7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