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课堂实录
(2012-01-11 00:58:39)
标签:
教育 |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
生:(齐答)《忆江南》。
师: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预备起。
生:(齐背)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板书:渔歌子
师:“渔歌子”是词牌名,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一猜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吗?
生1:可能写渔夫唱歌吧?(生笑)
生2:不对,应该讲渔夫的生活。
生3:写钓鱼的情景。
师:词的词牌名与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但有些却有联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的生活,表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仔子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
师:自由练习朗读,开始。
(生自由读《渔歌子》。)
师:(课件出示《渔歌子》。)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念sài,“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个词语中都有生字,但她读准了。谁再来读一读?
(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师: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西塞山前”的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还注意到没有,他在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哪儿停顿了?
生:“桃花流水”、“斜风细雨”的后面都停顿了。
师:你们都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师: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用古人的话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生1:我看到了一座山,叫西塞山,山前一行白鹭在飞翔。桃花开了,小河的流水里鳜鱼长得肥美。一个人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不需要回家。
师:这人在斜风细雨中做什么?请说完整。
生1:哦,他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不想回家。
师: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2:是春天,我从“桃花流水”看出来的。
生3:桃花开的时候,一般是阳春三月。
师:对。是的,是春天,春天充满了诗情画意。想不想用简笔画画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画。
(师生一起画画,教师画在黑板上。)
师:画面配有文字才好呢!跟着老师一起书写。
(师生一起书写“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教师随机作写字指导。)
师:好,请大家指着各自画的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的意思。
(生各自说词意。)
师: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用美读了。像老师刚才一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能给人美的感觉,但还不够。为什么呢?没有请词人来呀!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会说些什么?他心情如何?
生1:他会说,“大自然真美,我被陶醉了。”
师: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生1读。)
生2:他可能会说,“这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简直是世外桃源啊!”(掌声)
师: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生2读。)
生3: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是愉悦的,就是赏心悦目。
师:好,你赏心悦目地读。(生3读)
师:除了“赏心悦目”,还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词人的心情?
生4:心旷神怡。
生5:悠闲自在。
生6:自由自在。
生7:悠然自得。
师:(指刚才答问的四个学生)请你们悠然自得地读一读。(生4、5、6、7读。)
师:来,我们不看书,一起来吟诵。你就是词人,面对青青西塞山,看那白鹭展翅飞翔,身旁桃花烂漫、流水潺潺、斜风细雨,把身心放到词中间,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质疑问难,提升情感
师:《渔歌子》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生默读,思考。)
生:我不懂“青箬笠,绿蓑衣”。
师:你可以借助书上的注释理解。
生;我看了,但还是不明白。
师:我知道了,像这样的避雨工具早已被淘汰了,所以你根本没有看见过。但没关系,这应该不影响你对整个词的理解。
生:为什么渔夫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呢?
师:问得好!读一读词,想一想为什么。
生:因为他戴了箬笠,穿了蓑衣,不怕风雨。
生:因为他想多钓一些鳜鱼。(生笑。)
师: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来,知音们,让我们读出张志和的心声。
(分小组诵读。)
五、作业
师:谁能用优美的词语形容江南水乡春雨中的景物?(课件出示习题)
(
(
(
(
渔歌子》教学实录及评析
课前师生相互介绍自己的名字以及取名的含义.
……
师:刚才我们聊了一些和名字有关系的话题,那么下面,老师写一个名字,大家看一看,你了解他吗
师:叫一叫
生叫
师:热情一点
生再叫
师:谁有听说过他
(大部分学生表示没有)
师:好,你说
生:他写过一首古诗
师:你知道是哪一首吗
(生说不出来)
师:他在偷看,好的,不知道没有关系的,做个更有意思的游戏,猜一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
生:我觉得是他爸爸取的.
师:可惜错了
生:我觉得是他自己取的
师:可惜还是错了
生:我觉得是他叔叔取的
师:完全错了.我告诉大家,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想知道皇帝为什么给他取呢
生:想
师: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课件出示)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生叫)猜猜他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张龟龄
生:就是说,他能想乌龟那样生活得
师:乌龟怎样
生:好
师:好这个好
生:乌龟一样长生不老.
师:对啊,多好的一个名字.(学生大笑)
师:同学们,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词人,我们今天要学的他的一首词——(教师板书课题:渔歌子)
生:(叫)渔歌子
师:要读好这个题目可不容易,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什么叫词以前有接触过吗
生:以前我们接触过宋词,我觉得在宋朝很流行,不仅可以读,还可以唱.
师:跟我们现在的歌词比较接近,那我们可以请你来读一下这个题目.
生读(把"子"读成了轻声)
师:他读得不对,所以读题目,可有学问,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写的曲子,文人填入词,是最早的词的形成.为了记住每一首词,给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固定的名字,叫词牌.当我读渔歌子的时候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谁会读
师:很好,谁来
生:渔歌子
生:渔歌子
生:渔歌子
师:来我们一起来
生:渔歌子.(齐读)
师:好的,从抽屉里拿出课文,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开始……
生自由读文
师:好的,刚才有几个同学很好,他边读边思考,字怎么读,这可跟我们平时学的知识有什么不一样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
师:待会儿,题目想清楚再读.
生读整首词
师:真的读得很标准,还有谁想读
生读
师:最后三个字再读.
生:不须归.
师:恩,有一点点紧张,没关系,好,你来读读,好,你来——
生读
师:恩,刚才很多同学在底下跟着他轻声地念,读到现在,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什么不同了吗
师:哦,举手说,你来——
生:如果诗的话,每行前面有几个字,后面几行也有几个字,几句也有几个字,而词的话,当中几句字数不一样.
师:也就是说诗每句都是比较工整,字数基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
生:有短.
师:人们根据词的特点,给他取了个小名叫长短句,那么,我们一起来把这个长短句来诵一遍,预备齐——
生齐读整首词.
师:张志和这个词人非常了不起,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是什么,打上圆圈,他画的什么景物啊,用笔圈出来.
生边默读边圈.
师:好的,你发现哪些景物
生:有白鹭
师:他说的同时,他找到的,你发现了吗
生齐答:发现了
生继续:桃花,鳜鱼,蓑衣
师:他找到四种,还有吗
生:西塞山前,水,箬笠,风,雨
师:找到了九种,你们都找到了吗
生齐说: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了框,如果这是一幅画时,请你把这九种景物工整地写在这个框里,尽量使它看上去想一幅画.比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他写在画面的最下面,(师板书:鳜鱼)我在这个位置写蓑衣(师板书:蓑衣)的话,你觉得箬笠应该写在哪边
生:上面
师:为什么
生:因为箬笠在上面.
师:如果蓑衣在身上,箬笠一定戴在……
生:头上.
师:笠字是生字,大家看看.怎么写
(两生上台合作,其他学生在书后完成)
师:他很聪明,斜风细雨写在哪儿像一幅画呢
师:他有话要说,
生:下面多了一点,
师:我给你十秒的时间,把它改过来,先看一下,自己先要记,其他同学检查一下,你的字写得对不对
同学们,先看一下,全对了吗
师:刚才这个同学这个斜风细雨写得怎么样
生:好.
师:一看到他,你就想到什么
生:这雨是斜的,风把雨吹歪
师:写得特别,老师要在它的旁边打上一个"☆".但这个(鹭)也是生字,写对了,但是不够好看.鹭字怎么写才能让他很漂亮,这个字有诀窍.上面小一些,宽一些——
生:下面大一些,窄一些
师:对,窄一些,长一些.
同学们,哪里写得好,打个☆,哪里写得有创意,像斜风细雨,也打个☆.
师:好,同学们,来一起把黑板上的几种景物
师:老师跟这一位同学一样粗心,漏了一个——
生:流水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拖腔拉调,一点都不美,西塞山前白鹭飞(师深情地领读)
生读
师:看着你们读景物,你能猜得到写的是什么季节
师:看着有种景物,找到依据.
生:春天
师:为什么
生:秋天,因为桃花开在秋天.
师:对吗
生:错.
师:桃花开在
生:春天
师:春天开桃花,别人是一叶知秋,我们可以通过一花知
生:春
生:白鹭可以看出春天.但是,秋天的话,小鸟的话都望南方飞.
师:那这个我还得去查一下,老师还不知道,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春天才有细雨
师:是的,茫茫碧野,春天才有细雨.
师:好的,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春天的景物,他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我甚至于闻到春的气息,你们能闻到吗
生:能
师:到词中去闻一闻,你都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闻到了什么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不忙着寻找,请大家闭上眼睛,你现在就是一个悠然自得的张志和,在你眼前将展现怎样美妙的世界,师配乐范读(生不觉地跟着读)
师:同学们,有感觉了吗
生:我闻到了桃花的香,看到了西塞山,还有白鹭,还有在河里游的鳜鱼.
生:我看到了叮叮咚咚的流水,还看到了蹦蹦乱跳的鳜鱼,还看到一些毛毛细雨,还看到一群白鹭在天上飞;我还听见流水的声音是哗啦哗啦的,听到鳜鱼蹦蹦跳跳的声音是扑通扑通的,我听到下雨的声音是沙,沙,沙的.
师:她的耳朵特别灵,给我们展现流水的声音,斜风细雨的声音,还有听到鸟叫的声音.
师:还有没有看到不同的景象吗
生:还有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在钓鳜鱼.
师:这位不想回家的白胡子老爷爷被他看到了,这就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渔歌子,还有很多同学看到更多的东西,没关系,把你看到的通过朗诵表现出来,让白鹭飞得更高,让鱼更加欢腾,好不好
好.
师:自己练.
师:好,同学们,你看让白鹭飞得更高,让我们闻到春天的花香.
生读
师:我看到了欢腾的自由自在的鳜鱼,可是听她的读,这个老人还是想回家.不想回家的感觉(师深情地范读不须归)
生读
师:好一个不须归的老人哪!来,你再来.
生读.
师:慢一点.
生再读
师:还太快一点,再留恋一点.
生齐读
师:老师有一个技巧全班齐读的时候,声音小一些,不然把白鹭吓走的,(师领读)
生齐读
师:这么没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
生:不想
师:想不想
师: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张志和自封为烟波钓徒,他最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盛情地写下了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留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赋歌》(课件出示),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好,你来读.
生读.(生不由地鼓掌.)
师:会读不是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生:回来
师:你怎么知道
生:狂风暴雨且须还.
师:一个字
生:还
师: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来,我也来催催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生: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暴雨且须还.
生: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暴雨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为何不归
生:太美了!
师:为何不归
生:风景太美了.
师:这么美的的风景,怎么舍得回来
生:也是太美了让你不想回家吗
生:我觉得是那边风景太美,让张志和留连忘返,
师: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
生:钓不到.
师:鳜鱼会上钩吗
生:不会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他钓着了美丽的风景.
师:好一个美丽的风景,被你钓着了,还钓着了什么
生:他钓着那些很美很美的景象,他喜欢这些景象,不喜欢跟别的国家战斗.
师:他不喜欢跟别的国家战斗,不喜欢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欢现在……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说他钓找了什么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的手举得那么高,最后一个发言的机会给你
生:他钓到桃花的香味,这让他芬芳扑鼻
师:让他的生活
生:芬芳扑鼻
师:你真是个有诗意的人哪!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出示:心志平和)
师: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
(板书:心志平和)
生:心志平和.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词.让我们记住这个了不起的词人——
生:张志和.
师:让我们记住这首千古名词——
生:《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实录
师: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新体裁——词,大家还记得《忆
江南》么?
师:谁能来回顾背诵一下?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梦江南》)
生: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它也和自然界的美景有关。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动画。在观看的时候,你们要注意,看看画面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动画课件出示)
师: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么?
生:山(如果回答西塞山,可以表扬学生的预习。),白鹭,桃花,流水,一叶扁舟,细雨,渔夫。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唐朝诗人张志和是如何用精练的语言描绘出这副山间美景的。
板书《渔歌子》(齐读)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渔夫、钓鱼、歌曲……(渔夫所唱的渔歌)
师:是的,“渔歌子”作为词牌名,原来是唐代坊间的名曲,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师:那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垂钓者所唱的渔歌。(播放朗诵)
师:大家都跟着朗读,看来这首词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
师:现在你们结合注释自读一下这首词的前两句,用笔画出词中所描写的景物。
生自读。
师:好了,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景物。
生:西塞山,白鹭(课件出图),桃花(课件出图,并引导“春天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流水(课件出图),鳜鱼(课件出图,并引导“春天也是鳜鱼最肥美的季节”)
师:大家找得很仔细。现在,你们能不能来想象一下,这些景色具体的样子呢?(出示“填一填”)(3—4人)
生回答。
师:面对这样一幅秀丽怡人的江南水乡的美景图,你有什么想说的么?
生自述。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的确令人陶醉其中,那我们就带着愉悦的心情来读一下词的前两句,谁先来试一试?
个别先读,读完,师:你们有什么建议么?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带给人的心情应该是舒畅,而你们的脸上却看不到笑容,来,一起笑一笑。
师:很好,我们就带着微笑来读一读。(一、二两组读)
师:有人脸上还是没有笑容。来,三、四两组一起来示范给他们看看。(三、四两组读)
师:很好,大家一起来读一遍,不要忘记了
生:微笑。(齐读)
师:春天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令人心醉。那么你们还积累了哪些关于春天美景的诗句?(及时点评春天的景色)
生:《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烟雨朦胧的春天)
生:《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里翠绿的柳树)
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与明月交相辉映的春江水)
生:《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前西岭千秋雪,
生:《春晓》,(唐)孟浩然
……
师: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有这么多的描写春天的诗句。简练而精彩的语言道尽了春天的美好。我们被春天的美景所吸引,而渔夫也一样陶醉其中。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副图。(出示图)
师:细心观察的同学来说一说,渔夫是怎样一副打扮?
生白话说
师:我们再来看看词中是怎么写渔夫的打扮的?大家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和大家描述的完全一样。可见学习诗词,除了通过注释理解以外,看图理解词义也是一个好方法,大家可不能忘记了。
师:此时,淅淅沥沥的春雨光临了西塞山。那在江中垂钓的渔夫是不是也该收拾收拾工具,回家避雨了呢?
生:没有。
师: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呢?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说明渔夫不想回家,心情是悠闲自得的。
师: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问的么?
生:这个渔夫为什么不走?是什么让渔夫流连忘返了呢?
生扣住词意进行回答。
生:是这些美景让渔夫流连忘返的。
师:是不是只有这些美景呢?
生:还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
师:那这时,渔夫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2—3人)
生自述。
师:在蒙蒙烟雨中,在春天美景的映衬下,渔夫悠闲自得地在河里垂钓。
现在,你们自己先读一下这首词,想象一下词中所描写的画面。
生自读。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词意。(评价:对不对,有没有用上好词。)
生回答。
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仿佛也看到了这副画卷。来,哪个组愿意来当一下这个渔夫,再次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分组读,齐读。(注意提醒学生先笑,可适当放慢速度,注意语调的变化)
师:大家都很投入。现在我们来试试,背诵一下《渔歌子》,好不好?会背的同学大声一点背出来,不会的同学,老师允许你们可以偷看一下课本。
生背诵。
师:张志和笔下的渔翁垂钓是如此的悠闲自在,而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垂钓却是另一副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幻灯片出示《江雪》:“千山鸟飞绝,
师:《江雪》中描写的是怎样一个渔夫?现在,你们轻声自由读一下《江雪》,看看谁找的最快?
生:惨淡,孤独,冷冷清清……(注意追问过程,评价:你找的真准)
生:“绝,灭,孤,独”都体现出了一副惨淡的景象。
师:我们中国的语言真是奇妙。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带给我们的,可以是不一样的画面。你们还想再读
按学生意愿读。
有时间可以抄写一下《渔歌子》和《江雪》,展示好的作业。
作业:
渔歌子{
《